米行先生何以“有气没力”
——《多收了三五斗》中局部对话赏析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这是叶圣陶先生名篇多收了三五斗里“粜米”部分中的一处对话描写。学生们(哪怕是中学生)在读到这儿时,往往被这个“有气没力”弄糊涂了。“有气没力”本来是形容人虚弱、疲乏,精神不振。但作为堂堂“万盛米行”的先生,何以会“有气没力”呢?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深刻含义呢?
叶老的《多收了三五斗》写于1932年,时值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日趋猖獗,他们大量倾销工农业产品。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农村更加萧条,农民收获后要卖米来交租还债。投机米商趁机压价。文章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痛苦生活。这里,米行先生的“有气没力”,绝不是他的精神不振,而是他根本没把粜米的农民放在眼里,表现出一副傲慢、冷漠的面孔,活脱脱一个资本家的走狗形象!
于是,只要我们略加分析,就会体会到米行先生之所以如此“有气没力”,其原因有三:
一是他深知旧毡帽朋友们“地主那方面的租是要缴的,为了雇短工、买肥料、吃饱肚皮,借下的债是要还的。”所以,使得农民要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还能奈他何?
二是米行前的“敞口船”“横七竖八”,各地丰收后运来的“新米”堆积如山。趁机压价,正是发财的好机会。当农民们提出“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过十三块吗?”时,先生的回答更是令人心寒:“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贱价收入,高价出售,这正是资本家剥削人民的一个“绝招”!
三是外国农产品大量倾入,“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有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送来了。”即使有农民赌气不粜,也不影响米行发横财。一个“嗤”字入木三分,将米行先生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以看出,帝国主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恰如三座大山紧压在农民身上。“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仿佛可以不管。”但不管行吗?这三方面的重压,一齐集中在米行先生身上,表现在他的“有气没力”上。
透过这“有气没力”,我们清楚地看到,生活在旧中国的农民,即使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同样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