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去过江南,也就没机会见过江南毛竹什么样,一直认为只有我家的竹子,才是最值得夸耀的,因为我们看到的方圆左近人家种的也不过是纤柔的细枝小叶的竹子,再没看过也再没听说过还有比我们家的竹子粗壮的。当听说毛连寺的竹子很有名时,我们就迫不及待地赶过去,想尽快一饱眼福。
无论事先怎么想象,我们也被眼前的所见惊住了。
那是竹笋么?紫色的根部,毛茸茸而又粗壮得像大象的腿一样,坚强有力,显示着蓬勃的生机,又像一只只随时待命而发的火箭一样直指蓝天!比我们家的要粗五、六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简直难以置信,在离我们几十里地的山上,竟然有着据说江南才有的毛竹!
放眼望去,坡上坡下,这里那里,随处都可以看到胖乎乎的顶着尖尖脑袋的竹笋,人们的眼目都是为之一亮,心情为之振奋,好像看到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样,充满了亲切怜爱之情,又好像看到了外国人一样,新鲜有趣。
这个“翠竹苑”,方圆有十来亩左右,成熟的的竹子有碗口粗,它们笔直颀长,我们须仰视才见它的梢头,直入云霄,绿叶婆娑,在春风中呼啦啦地挥动着绿色的手掌,好像在热情而欢快地拍着手,欢迎着每一位来访的客人。只是我们每走几步,就发现身边亦步亦趋地跟着一些本地人,他们表面上是在挖野草药,但他们的目光可一点也没有闲着,不时地注视着每个游客的一举一动,如果看到谁触摸一下,他们就会过来制止,游客们很不自在,有一种被跟踪、监视的感觉。我理解他们的“多事”,他们用自己的辛劳培植成一片风景后,又不收门票,免费让人们参观,在市场经济领导一切的时代,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毛竹的成活,都和他们付出的心血分不开。所以他们是不容许任何人破坏的。这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试想我们自己精心培养的心爱之物,大到一块试验田,小到一朵花,不也是视若宝贝么?
如果没人看守,也实在是不行的,那些往年的竹杆,被那些不自觉的狠心的游人,用刀子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各样乱七八糟的各样字体,惨不忍睹,一阵风过,我听见一丝悠长的悲鸣。
当看管的人说起毛竹在这里已经生长了50多年时,我们同行的二哥,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什么也不相信他说的是真的。我们一向是很欣赏二哥对事物的判断力的,所以不由地再往四周逡巡了一下,竹子之间的距离,相距不是太密,没有密不透缝的氛围。我也有点怀疑这个小伙子的话有水分,也许他是为了夸大竹子的存在历史,才这样说的吧?
小伙子面对我们七嘴八舌的质疑,微微一笑,并不作过多的辩护,自顾自地弯下身子挖起蒲公英来。
我也估量不出来,但我知道是很不容易的,如果是栽种我们本地一些树木,五十年的光景,它们会疯狂地爬得漫山遍野的。可这是竹子,而且是毛竹啊,它们迁移到异地他乡后,莫说要“繁殖”了,自己要扎根成活下来,已绝非易事,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去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会有人生地不熟的拘束感,还会有水土不服的不良反应。竹子也一样,它们首先要承受的就是温度的考验,其次是湿度、土壤、肥力等多种异常气候的磨炼,没有耐寒、耐旱的本领,是不能存活下去的。由此我想起散文大师杨稼生老师,当年他因文招祸,被发送到大山里20多年,原本是一介文弱书生的他放下笔头,拿起镢头,他没有被吓倒,也没有被累垮,而是以惊人的毅力,适应着这个与外界隔绝的深山老林,还利用所学的林业知识,大胆引进江南毛竹,让竹子在我们这里童话般地成活了。现在想想,那时的杨老师不也是一棵外来的竹子么?大山接纳了他,他又改造了大山!每年春笋发芽的这个时候,为了防止野猪来拱吃鲜嫩的竹笋,他都衣不解带地住在山上,成夜成夜地以石击声来吓唬野兽,瞪着眼睛一直到太阳出来。这样的守候一直坚持一个多月后,竹笋从嫩芽长到木质化才罢休。竹子由破土而出的尖尖嫩芽到长成参天大“树”,个中的艰辛,杨老师身体力行体会得是最清楚的,我们单读他的文字,就已经感动得心里湿漉漉的了。我没问过他把年轻和热血都奉献给的那座大山是否就是这里?这样鲜活的毛竹是否就是他当年栽种的?
我们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一个在山窝下躺着放羊的一个老大爷,就和他攀谈起来,随口问起他竹子的年龄。
他闭着眼睛想了一阵子,撇着没牙的嘴,含混不清地说:“哪一年也记不清楚了,我今年83了,我年轻的时候就有了,听说那时一棵竹子大概是12元左右,离现在有50多年了吧,看不出吧?呵呵,老不好养活呢,气候不一样,温度不够,还要浇水……”
我们相视一笑,二哥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嘴里还一个劲地嘟囔着:“怎么一点也看不出呢?”
我们也附和着说自己的无知,老人的话又让我知道了这里的毛竹和杨老师没有任何关系,但移栽毛竹的人和杨老师一样是了不起的天才,是实干家!
回到家里,上网查了资料,才具体地知道了毛竹的一些习性:它们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要求年平均温度在14——20度,而我们这里正处中原地带,四季分明,七月份温度倒是适合毛竹生长,是最热的月份,月平均气温27·3℃,可是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0.2℃。年平均气温在14。3℃左右……
此时,我对那些坚强生存的竹子,和那些美化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人,再次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全文完-
▷ 进入古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