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会改变一切的,曾经的我满腔热情,而今单位领导对我态度令我心灰意冷。人,总不能在懒散中耗蚀生命吧!然而恰恰在很多人身上重复着这样的事实,比如我。
曾经的豪情呢?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啊,虽然自已的当年也未曾有过什么“神勇”,却也有着一颗激情澎湃的心。一直幻想着在人生广大而又狭小的空间里,用自已的热情与汗水打开一片天地,撑出一方广阔的空间。然而,这方“天空”在岁月的悄逝与生存的压力下却是渐暗渐小,压得人几乎喘不上气来了。面对明天,眼前一片茫然,竟然不知何去何从了。时光就在在无所事事中恍然流逝。流逝了年华,流逝了信念,流失了工作的激情,也流逝了勤勉的思想。懒散成了生活中的主人,它超越了一切,束缚了手脚和头脑,也禁锢了思维的活力,在僵化与呆滞中打发着每一个心不在焉的日子。
曾经的才智呢?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自已虽然没有博古通今的知识,却也有博采各家之长的心胸;虽然没有安邦治国的本领,却也有治下无遗事的手段。积聚的知识和能力在应付繁琐庞杂的事务中从未感到过压力,每一件经过自已处理的事情都能获得不错的结果。闲暇间的舞文弄墨,也会有文思泉涌、自赏自识的乐趣。不知不觉间,才发现自已的才智不知何时已被什么东西所耗尽。在何时?被何事?我竟然是一无所知。在偶然的清醒中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才发现胸中已是空空。很多时候,处心积虑,找不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搜肠刮肚,也写不出片言只字。空洞的头脑里似乎没有积累下任何点滴文墨,纷乱的思绪里没有了一点灵感气息。有时,偶然的灵感中形成的一篇文章题目和构思,却苦于没有能够表达思想的语言,仿佛词汇在记忆里已经枯尽了。真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因此懒于动笔,也无力动笔了。曾经挥洒自如,下笔如流的我不知何时已成昨日之“仲永”,几乎和文盲不相上下了。这一刻,我被自已处于这样的情境中所惊吓得无所适从。没有知识,用什么来面对工作?没有知识,用什么来面对未来?没有语言,我用什么表达思想?没有语言,我用什么来抒写心中之意?没有能力,如何能做好自已的事?没有能力,又谈什么个人的发展?我不甘心生活在无知之中。可是面对更新的知识,大脑中常常是一片空白。空洞的头脑排斥任何知识的介入,就如同水火般毫不相容。记忆力仿佛已处于永远的休眠期不再醒来。而东游西逛的思维已仿佛成了一匹撒出去的马,已鞭长莫及的自已无法让它归来。每一个日子都无法理清心中的思绪。效率在头脑中已成为难于实现的梦想。
曾经的自信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无论是面对学习,无论是面对工作,无论是面对朋友,无论是面对同事、学习、工作和做人从来都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如鱼之于水的自由,如云之于长空的飘逸。而今,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一切已成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境地了。面对学习,不仅兴趣索然,而且感到从未有过的艰难。曾以自学能力强为优势的自已,却发现自已的头脑里装不进任何东西。于是对一切都只是浅尝辄止。既使强迫自已静心,可结果却是学到还没有忘掉的多,记忆对我来说已成无法击败的对手,健忘却成了驱之不离的“朋友”;同样,面对自已的工作,提不起热情,感觉像是机械地做着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既无灵感,也无新意;而面对朋友和同事,曾经的优越感丧失怠尽,取而代之的是未曾有过的自卑与惶惑。仿佛自已成了一个不会做事的孩子,羞于与人交流,懒于与人交流了。在工作中言语木呐喑哑,曾经的旁征博引、洋洋洒洒呢?交际中话语枯燥无味,毫无生气与活力。那个言辞犀利、幽默灰谐的我呢?。曾经的挥洒自如、言辞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时光已成了冥想中的故事。每一次工作或应酬之后都会扪心自问,自已竟然是如些的愚钝以至于连话也不会说了啊。
我怎么了?
每当静下心来,总是在不停地这样问着自已。在每一个枯燥无味的日子,机械地重复着每一个不同而又相同的思绪,耗费着别人却也是属于自已的时光。春雨秋霜,岁月不仅消耗着生命的时光,也消耗着有限的激情和才智。青春不再,华发频生,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的日子啊,任由懒惰与消沉主宰着。而就在这懒散与消沉中,却是身心俱疲的感觉。仿佛自已正从事着一项艰苦的工作,正在一点点地耗尽自已身体内的能量。自已真的就如置身于一个广大而又令人窒息的空间,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压制着身心和思维,几乎喘不过气了。任自已耗尽全部的体能和心智也无法冲出这片密不透风的包围。苦苦的挣扎后换来的依然是更加的疲惫,更加的失望与懒散,更加的绝望与无奈。回头看身后的路,竟然发现原来是如此的泥泞与曲折,形单影只地在艰难中独行一生了。人说乱世出妖人,不管那些是妖人惑众还是仙人指点迷津,现在社会上到处有一些“出马”的半仙和测算人生的术士,偶尔的一次去“问事”,她说我这一生全靠了自已的打拚,家里没有任何人会对我有所帮助,反倒是我在帮助着这些身边的人。对于她所讲的那些已发生的或未发生的事我并不会轻信,唯独这点,我是刻骨铭心的永不会忘记,也由此深信在冥冥之中一定存在着主宰人生命运的物质。因为从离开那温暖却清贫的家乡之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都是自已在这人生的路上奔波,没有丝豪的外力可以凭借,在茫茫的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孑然独行。也许是经过多年的辛劳真的很累了吧。不仅是身累,更重要的是心太累了。
真的是累了。
看着疲惫不堪的自已,想着自已的平平淡淡,竟然从心底生出一种厌恶——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自已开始看不起这个曾经是同学敬佩、老师欣赏、同事羡慕的自已了。我讨厌自已。什么时候自已竟然变得如此低能和悲观?我似乎已成一个多余的人,一个无所作为也无能所为的人,一个抑郁孤独的人。而避开俗世的意识时而就在思维中闪现着。
记得有一位朋友,一次酒后给我谈到死亡的话题。时间虽久可他话中的涵义却依然脉胳清晰。其实,死亡对于人来讲并不可怕,在无法超脱自已内心绝望的时候,反而是一件轻松的事了。当一个人在无奈与绝望之间,他定能理解那些轻生厌世的人们,因为抛却人生的烦恼,抛却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抛却所有爱恋的苦痛或憎恶的情结,在无法承受生命之重的压力下像睡觉似的却不会再有恶梦频扰般的悄离尘世,寻得心灵的永远超脱也未尝不是完美的归宿。不管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就其结果来说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是灵与肉的分离,都是生命的最终归结。我们羡慕也尊重那些舍生取义的英雄,也不应当轻视和耻笑那些贪恋生命的所谓弱者。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做杀身成仁的勇士;为了生命的高贵,也可以做经历完整人生的庶人。我想,人们之所以不想死甚至于怕死,也并非是贪恋世间的繁华,不是怯懦使然,更不是缘于求生的本能,而是身上背负的责任和难以割舍的亲情和友情。人活在社会上,不是都在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吗?在单位是上级的属下或是下属的上级,受命于人也授命于人;在家中为人子也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一个人的身上承担着这许多虽然沉重却无法推卸的担子啊。一个人去的世界自然是了无烦事了,而身后留下的却是怎样的凄凉与痛楚?而内心的歉疚也将使隔世的灵魂不得安宁。
我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呢?我怎么会有这样的意识呢?
我意识到自已是病了。这个结论既是出于尚未完全泯灭的天性,也是缘自于一种理论的阐释——职业枯竭理论。它认为这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它会使一个正常的人生理枯竭,从而产生失眠头痛等身体方面的不适,严重者还会发生更严重的疾病;它会使一个自强的人感到才智枯竭,工作或学习中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效率极为低下,感觉自已头脑中似乎已被掏空了一样,无法胜任自已目前的工作;它会使极富热情的人感到情绪枯竭,丧失掉曾经拥的全部工作热情,悲观沮丧,抑郁无助,甚至于冷漠麻木,没有可以关怀他人的情感资源了;它会使一个成就感极强的人感到价值衰落,个人的成就感极度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已的评价不断下降。并在心里怀疑自己是否还有能力从事工作,时常感觉到自已已无法胜任所从事的工作,从心理上感到自已的无能和失败。在工作或为人处事中感到稍有困难时开始退缩,从而减少心理上和行动上的投入,不再为工作或人生的目标付出努力。同时也开始怀疑自已所努力的意义和价值,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它会使一个热情、善于交际的人去人性化。在人际交往中,会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冷漠的情绪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对他人总是有不信任感,变得多疑,而且对人充满批判性。由曾经的热情好助变得缺乏同情心,开始在心理和身体上疏离他人,与他人刻意保持距离。由于对他人的过度反应,导致人际关系僵化甚至恶化;在这里之所以罗列这些内容,是因为它不仅让自已找到了“生病”的原因和表现,也让我明白,这样的情境在很多人身上有着明显的表现以及它所能产生的危害。它会导致人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严重时会出现生命的早衰;它会导致人际间的冲突加剧,造成家庭关系破裂和朋友间相离;它会使工作效能降低,无所事事,甚至会转岗或离职;它会使工作的士气降低,甚至会破坏组织氛围。看来这“病”并非我一人独有,耳濡目染,在很多人身上都有所表现。它不仅会危及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也会危及群体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探究这发病的原因。
它的发生一方面源自于个人的性格特征:在工作中会投入很高的热情;工作成就的动机很高;追求完美主义者以及不甘于现状、进取心强和a型性格和外控性格的人,这一类人在工作的压力下以及缺少公平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这种疾病发生。而另一方面,工作环境的影响更为深刻。
一个人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是在工作环境中。这个环境的公平、宽松、和谐与否,不仅对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个人的性格走向也会产生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在你的工作中缺少自主性的时候,你既使有如火的工作热情,也难以化解那些巨大的冰层;当你有好的建议却不被采纳的时候,更无疑是在你的心头泼下一盆冷水。冷水浇头,会让你热情退却,也会让你从此而畏足不前;在你认为自已应当得到重用的时候,却总是因为没有诸葛孔明之术无力借来“东风”,因此也总是在原地徘徊。而你的目的仅仅是想实现自已的价值,把自已用智慧和心力汇集的才智来促使组织的发展。面对如水的岁月,你会不会心灰意冷呢?在一个效率低下的组织里,你的高效率往往会成来众矢之地。在一个酬劳不符的组织里,在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组织里,巨大的付出不仅得不到回报,甚至会因这个组织的衰败而丧失自已几近一生的奋斗目标。人生固然需要有奉献精神,但是当只有奉献没有回报的时候,谁还会有一份始终如一投入呢?在这样枯燥的环境下和漠然的氛围里,久而久之,热情渐退,动力渐失,性格变异,心理扭曲,抑郁无助,碌碌无为的病态心理产生也就不难理解了。古人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做个无能者岂不是无忧了。但是,“无能者”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啊。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情节:绰号“凤雏先生”的庞统,投奔刘备之初并不被重用,只是在一个县城里当小吏。因不满而终日喝酒睡觉三个月不理政事,张飞看不起他认为此人无能。可是在看完庞统现场用一个时辰的时间处理完百日积下的案件后不得不佩服他的能力和才学。庞统也因而得到重用,为刘备建立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这是个“演义”,是不是史实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却让我们明白,大材小用或有才不用对人的心智的伤害。凤雏先生不过是三个月无所事,倘三年无所事呢?既使这样的大贤也会因失望而抑郁吧,何况我等之辈呢!
我“病”了,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还能找到自已的“病”因,这至少说明我还没有病入膏盲,还有“药”可救,还知道自已的责任——对家人,对朋友还有对自已。人生的路还得走下去,尽管这路上仍然是波折和泥泞。不经历风雨,怎么会见彩虹,但既使经历过无数的风雨,也未必能见到彩虹。人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眇小之至,不论是荣辱沉浮般的大起大落还是平平淡淡似的终其一生,其结果没有什么不同。但在这从生至死的历程中,其本质只是个心情。这个在心理学上叫做情绪的心情,才是我们人生历程的本质。俗话说的好:有钱不有权,有权不如有个好身体,有个好身体不如有个好心情。既然我们无法逃避现实,无法回避工作,那么工作所带来的是健康快乐,还是枯竭痛苦,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的一种心理选择。我们为什么不做个平淡的自已,有一份快乐的心情呢?论成败,看人生豪迈,只不过从头再来。成与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份抵抗压力、豁达乐观的坚强信心。现实社会不会因为你的脆弱而对你有所眷顾,也不要把自已摆在很重要的位置,不要认为少了自已,别人就会怎样怎样。没有谁这地球照样围着太阳转,一年也仍然是三百六十五个日夜。所以我必须坚强。坚强,是撑起生命之帆的桅杆;也是能让自已顶天立地的脊梁。
有些人说坚强是学会的,也有人说坚强是被逼的。而我说坚强是人生的支柱,是根植于心的永恒不变的个人品格。不要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人生更不相信眼泪。这里有一个故事会说明坚强的意义:有人问一位智者:“请问,怎样才能成功呢?”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用力捏捏它。”那人用力一捏,花生壳碎了,只留下花生仁。“再搓搓它。”智者说。那人又照着做了,红色的种皮被搓掉了,只留下白白的果实。“再用手捏它。”智者说。那人用力捏着,却怎么也没法把它毁坏。“再用手搓搓它。”智者说。当然,什么也搓不下来。“虽然屡遭挫折,却有一颗坚强的百折不挠的心,这就是成功的秘密。”智者说。其实,不管自已如何看待自已,但至少应明白,如果我们还有什么欠缺的话,那就是缺少“坚强”。没有人能打倒你,除了你自已。“苦和甜来自外界,坚强则来自内心,来自一个人的自我努力”。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
我需要坚强,我的朋友需要坚强。很多人都需要坚强。我想,坚强既要从学习中得到,也应该是发自于心的吧。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4-22 14:58:40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老师辛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