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是不爱读书的,我的两个哥哥那时却是爱读书的,可我不承认我受了他们的影响,尽管他们书柜里的书我全看过,也没有多少,有很多专业书翻翻目录也就作罢,有些书比字典好不了多少,枯燥得跟砖头似的,没有任何滋味。
我有时也上邻居家找书看,那时跟丢了魂似的找书看,记得那时看的是少年版的爱迪生传以及其它一些科学家传记,几乎欲罢不能,只觉得自己是一块旱地,突然淋了甘霖,心中一片滋润,感情和思想的芽苞生了一原野,生灵灵,突跳跳,读书的冲动,真是既微妙又欣喜,每每回想,直叹此生幸运。
其实,我对文字的一点美感是读《读者文摘》得来的,如今换名为《读者》。里面的许多文章我都在那时读熟了,早期的文章,我还依稀记得一些,语言美,思想丰,简洁,有趣,有此同感的人,或许有几百万,此刊的发行量是很大的。
我思想的启蒙说来不可思议,是来自于中学里的政治课本,也就是唯物辩证法之类的书籍。那时候,听课觉得没意思,老师照本宣科,45分钟里连教室里的空气都是凝固的,老师上边讲,我们在底下聊天,或闭目养神。我却喜欢挑出课本里的哲学词汇独自玄想,比如矛盾,本质,表象,物质,意识等等,一节课下来,就象从打坐中醒来似的,晃晃然,迷迷然,那滋味真觉得不坏。
后来就真迷上了这些词,慢慢地,这些生冷的词在我眼里竟不觉得深奥了,而是和我的感觉体验融合起来,变成了我表达思想的一些要素,和我的精神不可分,成了我精神的组成部分了,若没有这些词,我的视野,我眼中的宇宙真不知有多渺小,多逼窄。
哲学的语言是最具概括性的,讲究思想的综合和凝炼的抽象,读哲学著作老有一种越读越深不可测的无能为力感,所以,读着读着常常跑神,觉得自己不是读哲学,而是读语言文字本身,于是,就不再很毕恭毕敬地读,而是随意地跳读,专挑有趣的段落和句子来读,后来,就读读传记和追索听闻为妙论的奇肆诡异的段落,脑里脑外地折腾,心上心下地摆弄,还真闹明白了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颇觉得欣慰。
读书而不思考,简直就毫无意思,思考而不写作,也没有趣味,读书思考写作是合在一块起最大作用的,有点象精神流水线,缺一不可,否则,精神就没有反馈,日益枯寂,变成了机械无趣惰性的活动,一种无意识的条件反射,长年读书,可精神质量老是高原期,止步不前,读书思考写作是脱节的,而不是时刻运转的思想加工作房,妙语灵思,如天女散花,无边无际地充溢着自己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丰富的精神享受。
每个人都应该读读心理学,要不,自己的心理活动状况自己完全不了解,即意识不到自己内心世界的科学原理和活动状况,这样的人,其实是很落后的,这样的人也叫做不认识自己的人,若非有一种天生的敏感,能有意识地对自己精神做精细的分析,在精神的较高层次里,他也很难深入进去,并站住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的才能。
书读多的人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精神,我就将自己的精神夸得很大,如今看别人如何兜着一张老牛皮在那儿吹就颇觉得好笑,我有时想,除了宇宙,就数我的精神世界第二了,我也没见着比我的牛皮更大的了。可我觉得这也很不错,显示着某种自信的,激情洋溢的精神气质,这样的人,精神内里的世界肯定小不了,要扩张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个现实世界里,懒洋洋的,渺小的,昏庸的人简直太多了,想想都让人堵胸。
人的精神有什么用?我觉得人的精神的作用就是把不明白的事弄明白,仅此而已。其它的,就是去活动,去工作,去快乐地生活,而不是本末倒置,为了精神而精神,为了精神那虚无缥缈的虚荣,而去灰色的语言世界过活,你就是在语言的世界里活成了个拿破伦,也不过是个没有重量的语言符号而已,今天你的读者,明天是别人的了。人应该有更多的事情可做,没必要从天亮读到天黑,每天如此,美其名曰:书虫书痴,其实,也就一浑人也!
读厚书你能读薄,你就有长进;别人看重的东西,你看轻了,是谓明白通透;别人争个你死我活的,你探囊取物,还不惹别人嫉妒,即有大才。有才就是读书的目的,以消闲为目的的读书其实不但消不了闲,而且会更闲得慌。
读书就是吃饭刷牙,补充营养,清理杂质。你可以将它看做极为高尚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当作一件日常事务,经常记着去认真处理的事务,每天花一点时间去看会书,就跟吃完饭刷刷牙一样,就花那么点时间,弄一辈子,什么好书也看得差不多了,别跟考试似的,临时突击一下,考完就扔光了,一根直肠子,两头通。
说着说着就教训起人来了,所以,读书也有坏处,就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当自己是一盆菜,其实自己只是一碟小菜,还忘了搁盐,让人淡出鸟来,没劲透了。这脾气咋就这么难改,你以为你谁啊?真是的。
-全文完-
▷ 进入尤其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