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札记之二欧阳诗

发表于-2007年04月19日 下午4:30评论-3条

草根的声音

——读李志广播作品集《记录的声音》有感

许永章

接过李志送来的一叠厚厚的书稿,我很高兴,又有些为难。高兴者为老友在一两年内连续向读者捧出两部厚书;为难者为君子一诺,写下以下文字。

记得一年前李志出第一本书《第一桶金》,我在网上获悉后即刻回帖:“老友,一不留神,你便掘到了第一桶金呀!”不久便收到李志送来的散发着油墨馨香的新书。闲暇捧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说,但因事繁情懒,一直未动笔,所以当李志要我为他的书写点什么时,我竟一口应承下来,谁知收到的却是一部新书稿。

籍元旦假期,一口气把《记录的声音——我采访的百姓故事》读完,心中有百般想法,一时难理清情绪。

《记录的声音》记录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故事,那是来自生活底层的草根的声音。李志借职业之便,用充满情感的笔触,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一个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感人故事。捧读书籍,首先令人感动的是作者赤子般的百姓情怀。《我们何时才能有水用》记述的是250多名村民日常生活无水用的故事,李志接到村民的电话,即赴现场采访,出于新闻的真实性,作者对事件进行了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采写,但也流露出对普通群众的同情。《学徒小忠》记录的是因贫辍学的农村孩子小忠艰难学艺的故事,触及了社会深层的问题。《退休十年,修路十载》描述的是退休老人莫尚武十年自费义务修路,乐为村民为社会作奉献的高尚情怀。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李志策划采访的《救救这无助家庭》一稿,新闻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各方包括香港热心人士的关注,纷纷为患尿毒症的陈桂全捐款捐物,体现了社会大家庭“一方有难,百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还有对见义勇为的退伍军人文华伟的采访等诸多篇什,发挥了媒体引领时代好风气的作用。李志用自己一双负荷职业操守的铁肩,担负着关注社会、关注百姓、关注民生的社会道义。

百姓有百姓的生活,百姓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百姓的生存方式没有英雄史诗般的传奇,也没有象作者《第一桶金》中描述过的企业家创业的豪气,但其中的艰辛和泪水、拼搏和无奈以及追求和喜悦、执着和收获,足以体现一个时代的一个侧面缩影。李志善于用他独特的贴心的采访方式,为我们采写描画了一组立体的百姓众生相。作者描绘了保险推销员红英、失明不失志的蔡阿景、做一行专一行的肥佬吕、蜗牛似的也要搏的陈桂全、女人也可以撑起一个家的红姐等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蕴含的“小人物”的拼搏精神,读来令人有一种切肤的感动;厚道的屠户谭叔的乐于天命与诚信豁达,下岗职工崔伟强的创业体会和屑小期冀使我们看到了百姓的善良和满足;网络人杨广彬,视戏如人生的陈开涧,体现了普通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还有作者对年青貌美错爱染毒的阿花的采访,令人读来几番唏嘘,其中也包含着作者充满社会责任感的呼吁。百姓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愿全社会在努力奔小康的过程中,更多的关心和体会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为他们的接受教育、就业甚至创业提供更多公平或者更优先的机会,也期待我们的媒体和记者先生小姐们能像李志一样,把你们的镜头、话筒、采访机对准老百姓,关注百姓,为我们创造更多的“可读”、“可视”、“可听”新闻,引领和营造全社会的和谐氛围。

人类其实有两个视角,用新闻术语说,一个是镜头对外的,用来审视人类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另一个是镜头向内的,深入人类自身,审视并时时反思自身的内部世界。作为普通老百姓,其基本生存方式也无非两种物质的和精神的。李志的采访还直抵百姓的内部世界,直抵芸芸众生的情感领域和精神空间,为听众和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属于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包括爱情和亲情。

人类在自然法则下为了族群的延续而形成的性爱对象的非固定性、非单一性天性,与现行婚姻家庭形式及道德、法律规范之间的固有矛盾,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更为突显,阿辉榴莲和苹果两者不可兼得的无奈和难以抉择,明经理在创业成功后的表白和幡然悔悟,云护士对网上情人的处置方式和担忧,还有颖姑娘的迷惘、燕姑娘的受伤、梅姑娘的抉择,以及阿文的试图逃避都是这种深层矛盾惹的“祸”;阿龙的深情悔恨、萧峰的真情追求,阿勇在世俗目光前的迟疑和执着,却教人相信:人与普通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陈女士的善良与智慧,更令人确信人毕竟是高等动物。情感世界是万物之中最灵动,最复杂的世界,人类审视了数千年还是个“剪不断,理还乱”,好在作者时不时在采写中灵智一动,指点迷津。难怪在夜阑人静的时候,许多在城市和乡村上空逡巡的孤寂心灵,听着收音机里李杰采写的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无不引起一缕缕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

李志的叙事方式是直录的(当然也包含作者的苦心策划剪裁),叙事过程多用对话推进,叙事的语言是老百姓的语言,读来浅显通俗,也更适合于听众的听觉感受。对话描写是这部书稿的一大特色,对话语言也多用口语,甚至本地俚语,如“爽”、“搞掂”、“比较山”、“熟手”等平时说话的词汇不时蹦出,读来一点也不费劲。其间,也通过作者的目光,间插着对采访对象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恰到好处。如采写《学徒小忠》,采访前,作者作了这样的一段描述:“他站起身,把沾满油污的手放进屋旁一只塑料桶简单地搓了两下,桶内装有半桶水,泛着五彩斑斓的油污。他从桶里抽出手,在裤腿上擦了两下。”廖廖数笔,学徒小忠的形象跃然纸上。还有作者夹叙夹议方式和文末的点睛似的评述,使听众和读者引起余音未了的思考。

读着《记录的声音》,我有些妒忌了。李志这种原生态式的采访,是一笔多么丰富多彩而深厚的积累呀!采之东篱,收之桑榆,说不定李志今后的文学创作会有什么火山式的爆发。

李志是勤奋的,《第一桶金》说的都是创业成功者的故事,《记录的声音》记录的都是草根的声音。李志从电视台记者到电台记者,经历了一个从等新闻到找新闻的历程,寻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捷径。才情加勤奋,我们期待着李志第三部书稿的诞生。也许,那已如旭阳孕育于晨幕中,正酝酿于李志的一个叫什么题材的策划。

2007年1月6日于三兼小筑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欧阳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朋友的文章不错,
再发稿时,
不是首发作品,
请标明“原创再发”字样。
http://cq。netsh。com/eden/bbs/742479/html/table_17963250。html

文章评论共[3]个
文清-评论

再发稿时,作者名字和文章标题不用复制在正版上。at:2007年04月19日 晚上8:57

欧阳诗-评论

是二稿。at:2007年04月20日 早上9:02

少年阿波罗-评论

收藏了很久,今天再次学习。。。at:2009年03月23日 中午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