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假如口号可以歪解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04月17日 中午1:09评论-3条

生活于五彩斑斓的人文世界里,沐浴在源远流长的孔孟传统下,我们往往对类似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失却本能的思考,或全盘接受,以体现高度的政治觉悟,或断然否定,以显示“世人皆浊,唯我独清”的超凡脱俗。其思维模式如出一辙,即“因为xx这样说的,所以必然是正确的”或“因为xx这样说的,所以必然是有漏洞的”,口号就是这样的一种颇为奇怪的东西。说不上对口号有格外的癖好,更谈不上能就口号问题“成一家之言”,也许就因为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具有无孔不入或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穿透力罢,所以不知不觉就拜倒在其石榴裙下而浑然不觉。于是,随波逐流,挑拣几条耳熟能详的出来,自不量力的评说解读一番,也算一过其瘾。

口号一:“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

当二十年前教育行政机关由局、厅、部荣升为委员会时,该口号盛极一时,大到红头文件,中到学校墙体,小到日常交谈,均见其活跃其间。七年前,历史绕了一个弯,从教育部取代国家教育委员会开始,大大小小、参差不齐的委员会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逐渐成为大众昨日的回忆。此时,该口号又因为有借人民之名行经费摊派之实的嫌疑而为人们所诟病,有偏激者甚至把它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联系起来,认为它借光鲜亮丽的外表扮演了不甚光彩的角色。据说,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为“人民教育政府办,办好教育为人民”。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其积极意义都是显而易见的,怎样评估都不过分。不过,从穷国办大教育的现状出发,当初举全民之力推动教育发展也是政府腰板不硬、口袋不鼓的无奈之举,倒不见得真要把它贬得一无是处以烘托如今政策的英明。历史终究是历史,随心所欲毕竟非明智之举。况且,从思辩的角度出发,政府乃人民民主机构,产生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负责于人民,“人民教育政府办”,归根结底不还是人民办么,只不过人民由台前退居幕后、由直接转而间接、由显性变至隐性罢了。当然,这有点儿玩文字游戏的意味,近似于无聊,倘因此而遭到嘘声一片甚至骂声阵阵,倒也是自作自受了。用意无它,只是希望看问题勿走极端,少扮演事后诸葛亮的角色,仅此而已。

口号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假如我没有记错的话,该名言出自尊敬的陶行知先生。陶先生乃大爱之人,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作为立志铭,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的伟大实践中诠释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让它熠熠生辉。可见,名言本身没有问题。不承认这一点,当是闭着眼睛说胡话了。可是名言又是有问题的,要不也不会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的出台为中南海行了一场及时雨了,也不会有网友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最恶心的教育口号之一且跟贴者众多了,也不会出现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了。不认同这一点,当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了。

那么,问题到底在哪儿呢?我的一孔之见为:

1、大爱如陶先生者,乃众多普通教师学习的楷模,其情结如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实在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但追求本身不能代替事实,能否成为现实也未尝可知,其精妙之处在于“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倘把追求的理想境界物化为具体要求,那么不产生悖论倒是一大怪事了。遗憾的是,舆论这样做了,主管也这样跟风了。

2、陶先生乃教育大家,是师中之人杰,我们不能要求尚把教育作为谋生手段的众多老师也成为教育大家,这很荒唐。说实在的,当人人都成为教育家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没有教育家了。

3、只有当评价标准多元化真正成为现实的时候,该名言才能顺理成章地成为真理。也就是“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方面不一样”不仅仅为学校所接受,同时被家庭、社会所认可。这样,人们就不会只盯着分数,只盯着名次,只盯着重点。在这个意义上,何愁学生教不好呢?可惜,这只是蓝图,中间尚有很漫长的过程,似乎不能一蹴而就。

4、该名言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是个盛产文盲的年代,教育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其实质为不折不扣的精英教育。当时上得起学的不外乎两类人,一为家境殷实者,一为家境贫寒却深谙求知重要性者。前者除却巧取豪夺的因素外,精明、能干、聪慧等优良素质也是不容抹杀的。“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钻地洞”不免武断极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道出先天遗传的重要性。倘若撇开阶级成分,若非客观原因而造成“三代贫农”的困境,那么其前景是大大不妙的。按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说辞,他们是要被人类社会淘汰出局的。至于后者,他们既然深谙知识的分量,自然能够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怎会让时间、机会从手中白白溜走呢?自发形成的求学欲望,自然产生的竞争磁场,内趋力的作用就这样神奇。反观现在,随着普及化程度的日趋提高,基础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学校享受教育,当然是善莫大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求学机会到手的不费吹灰之力,让少数人视之如草芥,弃之若敝屣,全然没有珍惜之意。至于求学内趋力的形成产生,更是无从谈起。而且从逻辑上说,赶鸭子上架式的学习,是不可能产生自我竞争的磁场的。搬用《无极》中鬼狼对昆仑的话,同样是跑,但“奔”和“逃”的感觉截然不同。也许,同样是学习,在教育精英化时代可能是“奔”,但在教育大众化时代,对部分人来说,“逃”的成分更多一些。

5、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差异客观存在。即便大儒如孔子者,也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成材率也就2·4%,有97·6%的人默默无闻。因此,怎么可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呢?

一言以蔽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本身没错,错在把它作为标签,成为标签后还要四处张贴更是错上加错。

口号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通过该口号,首先可以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颠来倒去皆成妙语,实在让人折服,其次把“切”理解为动词(即切出分数、压出层次、挤入重点),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真所谓:小口号,大世界。透过口号看世界,世界妙不可言;依托世界读口号,口号莫测高深。小口号,大世界。口号,因世界而生动;世界,因口号而精彩。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暖玉 | 荐/暖玉推荐:
☆ 编辑点评 ☆
暖玉点评:

口号,有它的历史性、针对性,一定要因时因事因地,来理解口号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否则,便有可能歪解。

文章评论共[3]个
暖玉-评论

你好!文章切入点独特,欣赏!希望再读到你的佳作。at:2007年04月17日 中午2:53

邬海波-评论

中国人喜欢呼口号提虚劲!at:2007年04月17日 晚上7:13

流星雨004-评论

很好!尤其对口号二的分析很在理,有很强的说服力!"人无完人",,教育对其行为只能起到规范和指引作用!欣赏和赞同作者的观点!at:2007年04月18日 上午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