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蟾山,位于四川泸州市泸县境内,素有“川南明珠”之称。八、九年前,有幸随函授同窗一游玉蟾,还有老师作向导,乘兴而游,尽兴而归。当日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
出泸县县城福集,刚弃车,原国防部张爱萍部长所题“川南明珠玉蟾”的牌坊便耸于眼前,顿时,寻幽探胜之感又浓了许多。
择道前行,但见崖边苍松倚踞,涧旁樟树林立,林间藤萝缠绕,脚下青石如玉……不觉间,“蟾窟”已到。这是一高大的石刻牌坊,左右刻联曰:“玉垒云天思渺渺;蟾关林木蔚森森”,写景壮情,集于联中,平添几多巍然之感。
由此步入“玉蟾仙境”,在同行的老师滔滔不决的解说中逐一领略那古味古风古韵。
不说那线条流畅,神态逼真,大者盈丈,小不满尺的四百余尊摩崖石刻群像,只说那林中的石塔。老师介绍说,塔即墓也,墓中安息着历代寺庙的住持。闻言细望,高高矮矮大大小小的石塔不计其数,此山此庙之悠远可见一斑。惊叹之余,随口吟出一句“林中有塔,塔亦成林”,驳得同行者一阵唏嘘。有一巨塔,中有一石球,伸手碰之,则倏然而动,睹者无不慨然。
穿塔林,过摩崖,看罢“飘海十八罗汉”,正沉迷于道旁的茂林修竹,转身即见宋人黄山谷(黄庭坚)醉书“玉蟾”的石崖。那“玉蟾”二字均一米见方,苍劲有力,隽秀中透出幽幽古韵,俊逸里飘来阵阵豪情。据说,当年黄庭坚搭梯书写“玉蟾”时,由于喝醉了酒,所以将“玉”字写成了“王”,写毕下梯后,他的书童才发现,说先生将“玉蟾”写作“王蟾”了。黄庭坚一看,果然如此,由于酒力渐发,他不再重上楼梯,信手摘一朵山茶花在墨碗里一搅,扔将上去,恰好扔在“王”字上面两横之间(靠右)。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玉蟾”的“玉”字,那一点上了一层楼,并且是圆圆的。听着“醉书”的传说,不禁抚今追昔,思绪倒流,为黄庭坚的豪情所陶醉。
复前行,便穿仙人洞。此洞乃巨岩形成的一道裂隙,蜿蜒曲折,游人须手足并用,从洞隙中自下而上攀登。中有一段颇窄,同行者戏曰:“肥胖者不可走此道。”倒也不假,经此道,还得智力与体力并用,侧身曲体,手善攀,步巧行,方能缓缓穿过。我随众登攀,至窄处,亏得先上者接了包袱,才得以双手并用。佛门有“心诚则灵”之说,所以顾不得撞头擦背,一心只想过洞。果然,出得洞来,临风而立,一种残酷的成功喜悦袭上心头,好不惬意。老师又说,玉蟾山最大的特点是“无石不蟾”。留意观之,又是一惊——此山中之石,无论大小,皆状如蟾蜍,形态逼真,且头朝主峰,构成“群蟾朝圣”图,这许是“玉蟾”得名之渊源吧!
领略了“仙人洞”的奇险和“蟾石”的神奇,便到了“玉蟾”最高峰——金鳌峰。峰顶一亭,名曰“金鳌阁”。此亭飞檐翘角,跃跃欲飞,真可谓“蟾关撑北极,鳌阁倚南天”。登阁凭栏而眺,郁郁群峰皆伏脚下,莽莽平川一览无遗,使人不禁想起古人“放眼平畴,双江环抱金鳌阁;凝眸叠翠,白云飞渡玉蟾关”的句子,同时有一种朱德总司令过泸州合江笔架山那种“群山低首拜英雄”的感慨(当然,我等并非英雄)。“江山如此多娇”,同行诸君游兴更浓,老师也来了兴致,拿出相机,为大家摄下这“蟾石从云中隐去;鳌峰自天外飞来”的奇景。
下金鳌峰,到“蟾关亭”,游毕罗汉街,又一石牌坊门,内外均刻联语,内联为清代举人张书绅所撰,曰:“静坐学偷闲,暮鼓晨钟,消磨人世多少事;知津当早渡,白云红叶,指点蟾关第一峰”。看罢此联,众人皆席地而坐,偷起闲来,去感受联中的禅宗禅趣。外联云:“历尽劫波,金鳌远踏长征浪;迎来烈火,罗汉修成不老身”,点景寓意,也颇引人玩味。
过三拱石桥,行数十米,便是全国著名书画家蒋兆和先生创作的大型摩崖浮雕《流民图》,画面长十数丈,展示了日军铁蹄下我国各阶层人民哀鸿遍野,尸骨横陈的人间惨景。听着老师的介绍,人人都在得到美的熏陶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启迪。为此,大家纷纷在蒋兆和先生的石刻像前留影纪念。
幽幽玉蟾,岂一日能游;无限风光,非拙笔可绘!山色迷离,时已不待,恋恋然下山,复入镇上涌动的人流,确有“身从天上来,还思向玉蟾”之感,那山那石那林那亭那画那字萦绕不已。
时隔这么些年了,玉蟾山应该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常对人说,若要游玉蟾,邀我作向导。其实呀,我是想找机会重游玉蟾。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