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纪念日,纵观今日各大网站,都出现了大量纪念王小波的文章。王小波,一个“生前寂寞,逝后哀荣”的自由骑士,恐怕对眼前人们的如此推崇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悲哀还是幸运?谁也说不清,毕竟他的英年早逝给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留下了太多的惋惜。用生命换取名誉,终究是不合算的,我想如果能再给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他也不愿就此平白地死去。不过话又说回来,王小波一死,把自己从不堪忍受的时代中解脱出来,也免去了受人争论之苦,未必不能算是一件幸事。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也是辉煌的一生,十周年后的今天,我们从繁芜的现实中仍能看到他的中文之美、人性之美和思想之美,想一想当初他冷嘲热讽所鞭笞的种种恶习,再看看我们的依然沉默,我们不得不感叹,悲哀属于我们,荣耀属于王小波。
我接触王小波比较晚了,进入大学后才看到他的书。《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这“时代三部曲”都曾看过,但至今仍未明了他的微言大义。第一次读他书的时候只是觉得好玩,读起来有嚼头,还并不能在头脑中比较清晰地还原出他每句话的隐喻和包含的感情,后来再看的时候,便渐渐品出了点味道,他喜欢以喜剧的精神和幽默口吻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他擅长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美丽场景,却并让人不为此感到色情。我认为这是他很了不起的一点,性爱写的如此露骨却让人感到羞耻,相反还能让人感觉到他话中有话,别有深意,这真不是简单人能够做到的。
有人说,王小波之所以被很多人缅怀,是因为他以一种近乎行为艺术的方式,抵达了对多数中国文化人来说“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的精神家园。就此而言他是一个拓荒者、领航者甚至救赎者———有了他,更多中国文化人才比较清晰地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并能循着他的足迹稍稍挽回些体面。对于这样的说法我还是比较赞同的,至少在“近乎行为艺术”这一点上,让我觉得是点中了要害。
读过王小波的人都知道,他喜欢拿男人的生殖器官说事儿,然而他却从生殖器却写出了学问。他生前有大量作品发表,在当时却没有取得轰动的反响,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他是谁,才发现文坛有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就这么如流星般一闪即逝了。“生前阳痿,死后勃起”的王小波,生前不为人所承认,却在他死后的十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十年,王小波已经故去十年了,然而岁月的流逝并没有让他的冲击力变得淡化,他离人们的视野越远,反而让人们越加感觉到他的存在。他生命的本身已经逝去,但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却仍然漂流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不断地阅读和阐释中得到新的展开和升华。王小波已经变成了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一抹无法消逝的感情。
李银河,王小波的老婆,她说,王小波的名字是一个接头暗号,我想她说这话也是有些依据的。曾有人对我说,年轻人都应该读一读王小波,似乎不知道他,便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年轻人。我想有这样的说法,也许是由于年轻人大多渴望自由的生活,也需要自由的思想,而王小波正是榜样,他一生酷爱自由,不懈追求自由的价值、自由的写作和自由的生活方式,即使在肉体最不自由的时代,他也没有放弃对精神自由的追求,在我们这个缺乏自由的传统国度,他的精神是可贵的,所以当人们一谈到王小波,那些喜爱特立独行自由价值的人仿佛便有了共同的语言,当然会将对方引为同道。
学者郭之纯在他的博客《王小波为什么如此值得缅怀?》中写到:“他的这种犀利、坚忍、敢言、不妥协、特立独行、善于思考和发现的质素,不正是当前文化人普遍缺乏的精神吗?———当下或许并不缺乏犀利的思考者,但这种犀利往往隐藏在明哲保身哲学的盔甲之内;或许并不缺乏敢言者,但这种敢言往往立足于哗众取宠的“眼球经济”上;或许并不缺乏特立独行者,但这种特立独行其实更像是独善其身,并未如王小波那般,将自己的思考熬成一剂剂救赎人心的良药。”郭之纯其实给了王小波很高的评价,对于王小波,我认为他的价值就在于他自由斗争的一面,正是他的直露和犀利,才成就了他不同于人的品格。
尽管王小波是如此的不同,但并不防碍他拥有大众化的写作风格。同样作为“精神界战士”,王小波要比鲁迅的金刚怒目更能让人亲近。他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只是娓娓而谈,他似乎也不在乎别人怎么认为,只是漫不经心地把自己的思想写出来,这与鲁迅匕首和投枪式的杂文有很大的不同,鲁迅的文章永远都那么不可模仿,不象王小波,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读出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来,并能够朦朦胧胧中仿写出相似的文字。
王朔复出,把文艺圈的名人骂了个遍,大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这期间有记者问他:“在你不写的那段时间,出来一个王小波,有人说他把你给盖了。”王朔说:“王小波是好样的,我也是好样的。我们不存在谁盖了谁的问题。王小波要是活着,我觉得他会更牛。他好并不意味着我不好,我们交相辉映可以吧。”
王朔这样的态度让我更加尊敬王小波,想想王朔这样连天王老子都要骂的人,遇到王小波也肯放弃自己一贯骂人的风格,变得如此谦逊,足见他的伟大。王小波死的时候并没多少人知道,想不到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忌日反而引起了如此多人的注意,这不能不让死去的他感到意外。虽然我们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数”,但看到如此多人推崇自由精神,想来他也应该多少感到几分安慰,人们喜欢他,至少表明了大家都还肯追求自由,只要有这样的想法,总不会一直这样沉默下去。
-全文完-
▷ 进入蜃楼幻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