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乱弹“进城招考”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04月09日 晚上10:04评论-0条

谁为“公平后面的公平”埋单——乱弹“进城招考”

作为一种相对新鲜的事物,面向农村教师的“进城招考”政策体现出一种相对公平的属性,因而表现出颇强的生命力。它给了不甘于困守农村、于默默无闻中耗费青春的人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载体,给了他们从农村杀入城镇以提升生活质量、展示自我才华、放飞花样理想的一个机会。对于心存此念、有志于此的农村教师个体来说,相对于以往的“考察研究决定下调令,一纸调令一场梦”,“进城招考”多了几许刚性,其进步性、公平性、合理性自不待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政策是福音,它点燃了许多人心头的希望之火。当然,就选择本身而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指责欲突出农村重围而后快的教师。毕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职业管理人性化的现在,人们不应该苛求教师,让他们承载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尽可以向矢志不渝坚守大山深处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却不能让他成为常态,要农村教师理所当然地效仿之。无论从逻辑上还是情感上,只许可城镇教师于华灯初上享受繁华和快乐,却要求农村教师只能追求与夏鸟秋虫为伍的诗意和浪漫,这都是不通的。然而,肯定对教师个体的相对公平,却并不意味着教育的整体公平。透过貌似公允的背后,还是可以读出许多“话外之音”的。

“话外之音”一:“进城招考”证明什么

作为一种单向活动,谁都看得出来,“进城招考”实质是城镇学校借助于教育主管这个中间媒介让农村学校的优质师资单方面流向自己。为什么不吆喝也能如此大赚呢?显然,物质待遇、生活条件、发展空间等先天优势,决定了城镇学校面对农村学校时居高临下的傲然和优越,其牛气缘于“地势”,正所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遭”。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其城镇学校的廉价优质师资培养基地的属性一时半刻是无从改变的,“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尴尬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这正如富家小姐的比武招亲,只要旗幡一拉,总能从众多应征者挑选相对如意的郎君。作为挑选一方,永远是胜利者,断无失败的理由。至于上擂跃跃欲试者,能与富家小姐洞房花烛夜者固然快乐乃至飘飘欲仙,可更多的失败者黯然神伤或伤筋动骨,只能回家舔舐带血的伤口,却很少听说富家小姐能予以安慰的,恐怕片言只语也没有。比喻不尽恰当,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的不对等地位却可以从中一览无余。从某种思维上说,“进城招考”是对这种不平等的强化,让他从幕后走向台前。要不,怎么就没有“进农村招考”呢?即便有,又有谁能保证它会出现趋之若骛的盛况呢?

“话外之音”二:“进城招考”留下什么

送走本土培养的优质师资,“进城招考”短期内留给农村学校的只有空白——或管理或教育或教学。对农村学校来说,怎样填补空白会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选择似乎有两个:其一,找外援,用“请进来”的方式弥补“走出去”的缺位。其二,立足本土,再发现再培养再提高。对于前者,除非你具有慕容复“以其人之道,还此彼身”的功力,否则一旦加上农村这一前提,是断无成功之可能的。而后者,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一要3——5年周期,二是未必肯定成功。在这种状况之下,对农村学校、农村学生来说,其公平性是无从寻觅的。

“话外之音”三:“进城招考”带来什么

对城镇学校来说,“进城招考”是锦上添花,能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对农村学校来说,“进城招考”则无异于釜底抽薪,会使之发展更为艰难。按正常逻辑,它会在活力渐缺的同时走向萎缩直至消亡。好在有关部门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原则本就是“做小做弱”,只是这样一来,城乡统筹发展又从何谈起呢?

“话外之音”四:“进城招考”思考什么

其一,“进城招考”后,得利方(贷方)该给失利方(借方)什么?我想,就算不给利息,付付本金总是不过分的,总不能将廉价进行到底吧?其二,能否在城乡学校之间来一场教师之间大范围的沟通互动?毕竟,南郭先生不仅仅是农村学校的专利。

当然,上述种种,仅为站着说话不知腰疼的牢骚,仅此而已。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我也会加入“进城招考”的队伍,成为该政策的既得利益者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这个社会就是一个怪圈,不少人为了农民农村在呐喊,但往往呐喊声最大的,却是脑袋削得最尖的.他们借着“农村”的幌子,钻城市这个光圈.
此文从"进城招考"这个话题,有力地抨击了以上现象.思之,只有心痛,只有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