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有弱势学校存在么?
朗朗乾坤,和谐社会,比翼双飞,携手共进,同一片蓝天下,天涯共此时……
当今社会,没有弱势学校存在么?
名校+民校,集团化,联动式;穷校+破校+弱校+小校,孤立化,潦倒式。
当今社会,真的有弱势学校存在么?
教育公平,公共资源全民共享;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当今社会,真的没有弱势学校存在么?
一边是高楼大厦、金碧辉煌,一边是旧砖破瓦、灰头土脸;一边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一边是门可罗雀、鲜人问津;一边是海水——滋润,一边是火焰——焦灼。
……
其实,弱势学校是存在的。假使看看它形成的若干要素和过程,还是有趣之极的。
形成大环境:“厄尔尼诺”常态化。
思想解放促使观念更新,观念更新诱发行为开放。对青壮年来说,土地、故乡越来越不能束缚他们追求更好生活的凌云壮志。于是乎,“雁南翔,鸿北往,妇孺老弱在中央”,空心家庭、空心村庄数见不鲜。常驻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让许多偏远学校、农村学校的存在环境发生异变,教育教学行为随之被动变更。从某种意义上说,弱势学校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被逐步催生出来的。
潜在规则:“马太效应”俗世化。
剥夺弱者,让他更弱;从弱者身上剥夺的,加给强者,让他更强。对学校而言,“马太效应”是这样来加以演绎的:部分学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物质便利、荣誉获得等方便之处应接不暇,而另一部分学校则因诸多天然弊端举步维艰,于后院寂寞无语;在此基础上,前者左右逢源,软硬件投入改善不费吹灰之力,后者则要风得雨,要花得草,每走一步都充满艰辛;在在此基础上,前者日益伟岸与高大,后者一发趋于萎缩和虚无。
探讨了环境和潜在规则,再看流程就水到渠成了。
流程一:历史积淀造成地理劣势,并最终确定“历史问题历史解决”。
细心者会发现,凡具备弱势学校“潜质”的,都与特定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一句“全民办教育”,导致“村村寨寨有学校”,结果大批麻雀型学校应运而生。以后虽几经市场淘汰和行政取缔,终究未能彻底解决问题。试想,能顽强挺立到21世纪的,会是一个整样的状况呢?而曾经风靡全国的理论“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深挖洞广积粮”,又让众多的农村学校偏居大山深处,与青松为邻,以流水做伴。浪漫固然浪漫,却与现代社会信息社会格格不入。特定的历史造成这部分学校特定的地理劣势,使之先天不足。面对厚重的历史,除了历史本身,还有哪一种力量能解决它呢?
流程二:“水土”流失,结构由不合理趋向于病态。
具备特定地理劣势之后,也就“满园春色关不住”,学生教师纷纷流失。就学生而言,流失主体多具备“家长观念超前,家庭条件好,成绩优异”的特质,而他们恰恰是学校的脊梁骨。被抽走脊梁骨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大家可想而知。从老师角度说,走的多是年轻却志存高远的业务骨干,留的一般为初出茅庐的新手和颇具故土情节的知天命者,这又造成了年龄和业务的断层。假如说学生是土教师是水的话,那么这种流失让学校如黄土高原般沟壑纵横,其内在结构极不合理,并逐步走向病态。
流程三:少闻少问,逐步被边缘化。
对于发展困难的该类学校,要想吸引别人的眼球是有极高难度的。因与创强之类关系不大,也基本不影响某地域的教育门面,所以主管部门是不会有太多热情关注于此的。又因和当地经济发展、政绩显现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基层政府热情也不会太高。当然,出事是万万不行的,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基层政府,这都是他们的心愿。因此,无过便是功,只要不添堵、不添乱、不添烦便是好学生、好老师、好校长。至于其他时候,有你与没有你是没有什么太大差别的。既然责任降到了底线,那么权利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在这一前提之下,当强势学校大快朵颐吃大餐的时候,薄弱学校狼吞虎咽吃快餐也就变的合理合情了。边缘化,一个多绝妙的词啊!
流程四:在上述三力的作用下,进入弱势发展的特定轨道。
通过上述三个流程,部分学校就进入弱势发展的特定轨道,并近乎宿命般的罢之不能,只能不由自主的滑向“做小、做弱”的彼岸。
……
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的演绎,弱势学校终于诞生了。
-全文完-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