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天下就是被一个当过乞丐和尚的姓朱名元璋的家伙打出来的。那么明朝的帝后制定得奇怪也不足为奇了。
明朝的“明”有正大光明的意思,这帝后制可是名副其实。
首先是皇后的册封,从太祖皇帝开始就规定大明王朝的皇后必须是从平常百姓家走出来,也就是说“民间皇后”初听乍闻甚是奇怪:历来皇帝的结发夫妻都是来自身世显赫的名门贵族的大家闺秀知书答礼落落大方,贵妃美人之类的出身卑微还情有可原,至于象卫子夫一样由歌女升为皇后那是母凭子贵,中国历史上哪有成堆批发草民皇后的先例啊?可偏偏有人打破了这个潜规则,从此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面。也许昔日有刘伯温一流的大臣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万一选中的是一字不识的贫女呢?”想必当时太祖是如此思考的,,历来王朝最怕的是后宫干政`外戚把权,譬如西汉的吕后(她当出家人,法号肯定是灭绝)几乎灭了刘氏一族,王莽篡政,武则天改号……而象卫子夫生子勿喜,生子勿悲的少之又少。这样一来乞不是更好,所有问题解决而且百姓会更拥护朝廷,。毕竟他们的女儿是有机会创造麻雀变凤凰的神话。
然而看似近乎人意的制度,却没有延续下去。到了明英宗,他的钱皇后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耿耿。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
令人不解的是明王朝还是源源不断地向地方官员招收宫女,选美。直至明朝末年,李自成攻入皇城,遣散近十万宫女。(当时明朝的人口大约是一亿,按女子为0·5亿计算,宫女占了全国民女的五百分之一)可惜这些宫女都是来自民间,不然浩繁如烟的文学中就有无数篇“侯夫人”的遗诗了。
既然册立皇后这等奇怪,那么立储的条规也是供人一哂了。中国儒家以嫡长子为尊。所谓嫡长就是正室生下来的第一个儿子,但这跟长子还是有区别的(不然康熙皇帝一开始应该立大阿哥为储,而不是二阿哥)。朱元璋所立定的是:立长子为东宫。原因很简单:防止兄弟之间手足相残。那时天下出定,最重要的是社会安定,实行修生养息政策。可千算万算的太祖皇帝怎么也没有料到就在自己百年之后叔侄之间的争帝大战开始了。迁都北京,惠帝不知所踪,连浩浩荡荡的西洋之行也有几分查找惠帝下落的动机。
立长为储的帝制同样也害苦了各位皇帝的生母们,她们自从怀孕的那一刻开始,变做人处世不得不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太子出生后,又在太子身边寸步不离,惟恐哪一天一把刀落到了太子的头上。那些没有为皇帝生下长子的皇后,要么为自己的孩子蠢蠢欲动,要么硬把人家的孩子拉来。以至n年后太子变成了皇帝才能在冷宫中看到为自己哭坏了眼睛的母亲。
对于一生下来变是太子的皇子他们无疑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吃穿不愁,江山在手。不幸的是他们没有经历任何磨难,反而为自己的黄位整天惴惴不安。少年意气风发时,他们却少年老成,兄弟间隔阂极深。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学到的东西必然少了,自己的主见必然少了,治理国家的能力必然一代不如一代。与清朝相比,那些通过皇储之争登上抵位的皇帝如皇太极,胤祯(右边应是真)都有雄心壮志,勤勤恳恳地治理国家,而不是被魏忠贤之流耍得团团转。至于清朝后期的几位皇子同样也是缺乏竞争,以至懦弱无能。(尽管清朝是不允许太监读书的)
明朝从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到公元1628年(崇祯17年)共经历300年风雨,清朝从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到公元1909年(宣统3年)共度过293年寒暑,两者相差无几。但明朝前期是异族统治,末也是异族统治,汉民族的凝集力应充分发挥。清朝统治时期复明的斗争不曾间断,可见明统治者的无能。不管封建王朝怎样花样新出,有怎样奇怪的帝后制,本质还是一样的,明朝帝后制也只能加速明朝的灭亡。
-全文完-
▷ 进入紫色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