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一代暴君秦始皇的治国名言。他在焚书坑儒时所下达的这道命令,无非是倡导他的臣民统统去跟官吏学习,要么学习怎样做好主子,要么学习如何当好奴才。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秦始皇是从有利于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出发而下达这一命令的。很显然,“以吏为师”的功利思想太严重了,既鄙夷德育,又漠视智育,与“教育始祖”孔子的教育思想背道而弛,是对教育功能的野蛮践踏。尽管如此,“以吏为师”在封建社会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那么,“以吏为师”又能学到什么呢?《史记·日志列传第六十七》记载的司马季主的一番话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司马季主的职业是求卜问卦,这在他所处的西汉,是个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却认为他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便一起去拜访,听取他的指点。司马季主说:“今公所谓贤者,皆可为羞矣。卑疪而前,孅而言;相引以势,相导以利;比周宾王,以求尊誉,以受公奉;事私利,枉主法,猎农民;以官为威,以法为机,求利逆暴:譬无异于操白刃劫人者也……此夫为盗不操矛弧者也,攻而不用弦刃者也,欺父母未有罪而弑君未伐者也,何以为高贤才乎?”在司马季主看来,这些所谓的“贤才”,名义上是当朝的“尊官”,实际上都是一批官场中的蠹虫,是一批吸食老百姓血的贪官污吏。他们虽然出将入相,却是一群弑君窃位的小人,一伙“不操矛弧”的江洋大盗。俏若以这等官吏为师,跟着他们学,无非是学一些媚上欺下、贪赃枉法、男盗女娼的伎俩。于国于民,何益之有?!
秦始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封建王朝也早已被人民推翻了。但是,“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不但没有根除,而且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已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了:除了跟官场中人学习如何当官之外,还可以跟“富豪排行榜”上的人去学习一夜暴富,可以跟“超男”“超女”学习一夜成星,可以跟“百家讲坛”上的明星教授学习“水煮三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出于功利思想,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往往都在有意无意之间以那些财势兼备的名人和官员为楷模去教育孩子。仔细揣摩一下,便会发现父母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无可指责,因为一个人命运,往往与权力、财富和社会地位紧密关联。无权者的命运往往受制于有权者,贫困者的命运往往由巨富支配,弱势群体的命运往往受社会地位高者的影响。
君不见,就在人们叹息大学生就业难时,为世人痛心疾首的就业腐败——“代际效应”早已从潜规则衍化为显规则了:垄断部门中“子承父业,外人莫入”,政府机构里“裙带关系,子女优先”。
君不见,一些政府部门的官员们将手中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利益化,没有好处不作为,有了好处乱作为,管理等于收费,执法变成“执罚”。表面看,受罚的只是企业单位,其实,最终还是落到你我这些普通老百姓头上。
也许就是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触动了家长心灵深处的那根弦,也许就是这些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深深烙在了教师的脑海里。于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就不经意地重蹈了秦始皇的覆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烙上“以吏为师”四个大字,而把教育的本来功能丢到了爪哇国去了。
-全文完-
▷ 进入桎木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