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工厂是个不起眼的小厂,参加了市级技术研讨会。该厂的参会者耐心细致地同行各单位的技术交流和改革方案后,轮到自己上台时便来一套应付之词:“敝厂连年亏损,已临倒闭。厂内工人缺乏干劲,领导也力不从心。在关门之前,能参加这次研讨会,实属幸甚,更谈不上什么改革方案了。”当然,众厂家都没有(也不会)把这区区小厂放在心上。
疏不知,一年后,这家小厂一鸣惊人,产品质量压倒了同行,打入了国际市场。众厂家这才醒悟过来,谓之“口是心非”,但为时已晚。不过,对于小厂来讲,如此“口是心非”似乎还划得来。
当然,在有人看来,这家小厂听取了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后发一通“口是心非”的“泄气”话以掩人耳目,似有些“不道德”,但它实际上是取众之长,补己之短,在默默无闻中开拓,确也无可厚非。
这种“口是心非”究竟孰是孰非,自有公论。不过,笔者认为,这种“口是心非”和那种伪善的面具式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体现了一种谦虚品德,在自己未成大器之前不去到处吹嘘,倒比哪些虚假的广告要实在得多;其次,它是一种内在的动力,人人都有好胜之心,在看到自己“不行”时愈想想办法“行”起来,这就能充分调动内部的积极性。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各厂家、公司都在独辟蹊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口是心非”无疑是激烈竞争中的一个招术。
然而,若只想取人之长而保守自己,那是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的。因此,“口是心非”只能说是一种“怪招”。
其实,我们团体与团体、单位与单位、个人与个人之间很多时候也存在这样的“怪招”。曾记得当年小学毕业要升重点初中的时候,有的学校就为此而弄得很不和谐。所以,笔者想说,“口是心非”的“怪招”是不可取的。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