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遥祭慈母
一墓一碑只一丘,平生懿德复何求!
常教子女勤为本,每遇贫寒苦作舟。
声隔十年容宛在,路遥千里梦难留。
纷纷又是断魂雨,北望潇湘愧更愁。
十二年前,那个时候我十岁,懵懂的童年却给我刻下深深的伤痕。那个时候不懂得人的生老病死,所以抱着童幻般的思维和我父母亲一起过着农村那相依为命的生活。也许就因为生活的贫穷,因而我们家庭特能彼此相依、彼此照顾。所以一家子的清贫生活让我们感觉那都是幸福的、唯美的。我们每顿饭不能吃上大鱼大肉、甚至有时候连最基本的食物都不能保证,但是我们一家人却能开怀舒心,一起度过那些贫寒的日子,也就是那些艰难的生活让我特别能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哪怕是打骂,都感觉那是亲人激励我成长的辅助。
如今已经是十二个年头过去了,看着自己如今的漂泊生活,总觉得愧对自己的父亲,还有那天堂的母亲。每当我在一个个陵园瞻仰那些被埋葬的英烈的灵魂时,我就会被那些前来祭拜的人感动的流泪。想着自己的母亲孤单一人在天堂已度过了那些寂寞的日子,内心总是在痉挛与不安中接受良心的谴责。我想,是不是生活的环境变了,让我未能在每年的清明节给母亲祭拜。
而家里的父亲总能在清明节的时候给母亲挂上一柱清明节的纸钱,插上一柱带着几十年的怀念香。而我在今天才想起给母亲写点祭拜她的文字,内心总在抽搐,也好,这总可以减轻我良心的负债。
记得年少时,不懂母亲为何总会在大年初一和清明的时候煮一锅好吃的,然后舀上热腾腾的一碗,嘴里却叫着那些已经逝去的祖辈。那时的好奇心总能驱使一个人对事物的探究,同时也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之下明白那是在祭拜我们的祖辈。这样的习俗要延续下去,而且永远的延续下去。过去总在想,那些祖辈其实什么也没有吃到,为什么还要叫。这是迫于形式吗?当自己长大后才明白,那不是迫与形式,也并非约定俗成,那是我们后辈对逝去的祖辈一点缅怀之情。我们都不希望我们的亲人离开我们,但是人就是这样,有生老病死的束缚。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有生之年,多做点对得起亲人、对得起自己的事,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现今自己已是二十多岁的人了,总忙于自己的生计。却忘却了在每个节日给自己的亲人一生问候,给逝去的祖辈一份虔诚的祈祷。细细想来,内心真是歉疚。
昨天看到我的一个资深编辑的老师写了一首祭拜他母亲的诗,很是感谢。他都能在那么忙的工作中给自己的母亲祭拜一下,我为何却只能在他提醒了我之后才恍然大悟呢。光有谴责肯定是对自己行为的一种敷衍,只知道责备自己也是对自己行为没有付出表现的无赖。自己能亲身前往母亲的坟前上一柱香那是最好不过的,可是工作所制,却无法前往。
记忆中的母亲已经模糊,更是忘却了母亲对孩儿的关爱。但这与生俱来的情感是时间和地域不能改变的,更不是其它各种借口所能蒙蔽的。所以在今天,在我无法亲身前往母亲坟前的时候,我就用我虔诚的心写一些关于她的文字,以示祭拜。
本文已被编辑[烈酒红袖]于2007-4-5 13:20:42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静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