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步行鼓浪洞天运涛

发表于-2007年04月05日 清晨7:17评论-0条

我们在海滨大厦的附近上了船,在六百米宽的鹭江碧波上饱览厦鼓海峡两岸风光,蔚为壮观。人们一个个交叉换位,小跑到船弦,抓紧时间以郑成功塑像和狮屿为背景留影,怕船过去了抢不上镜头,航程仅五分钟左右。

在海礁嶙峋、岸线迤逦、山峦叠翠、峰岩跌宕岛上,东道主一马当先快速引导大家向前走,数十人的队伍,如果都以自己的喜好参观,恐怕一上午是参观不完的,只能以东道主安排的路线、计划的时间为我们的统一路线和统一时间。

鼓浪屿长一千八百米,宽一千米,面积一点七八平方公里,岛上有二万多人。宋代以前还是水草丰茂、渺无人烟的小岛,称“圆沙洲”或“圆洲仔”,开拓于宋末元初,对岸嵩屿李姓族人上岛开发,逐渐形成聚落。因岛的西南海边有一块大岩石,长年累月被海浪冲出一个大洞,每逢潮涨,海浪扑打岩洞,发出如擂鼓的声音,所以人们叫它为“鼓浪石”,明代始称小岛为鼓浪屿了。鼓浪屿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列福建旅游景区“十佳”之首。

岛上没有供行人游览的车辆,不仅机动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无论长幼贵贱,都得步行,唯一算有些例外的是邓颖超,但也只是坐轮椅而已。所以有被称为“平等路”、“步行岛”之说。

我们走一九八七年修建的,轮渡码头为起点,全长六公里的环岛路,水生动物园匆匆路过,脚下的路面平整光洁,鼓浪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四季温和,一边是茵茵的绿草地,九十多科四千余种植物常年郁郁葱葱,一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礁石兀立在海湾。

首先参观占地一点九七公顷的皓月园,这是以海滨沙滩、岩石、绿树、亭阁展布的庭园。入口照壁饰以古城墙垛图案,背面的广场上竖立着一组十三点五米长,四点七米高,由青铜铸成的大型群像浮雕。画面有郑成功及其乌面将军马信、骁将陈泽、谋士陈永华及何斌、陈广等部将叱咤风云、骁勇善战的雄姿,再现了当年郑成功挥师东渡,驱荷复台的历史场面,背景是浩荡的藤牌军。许多游客在盔甲亭或扶剑柄,或扶剑鞘与英雄们照相合影。心头忽然冒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江湖上盛传的“平生不识陈近南,就称英雄也枉然”,眼前群雄中陈近南就赫然其中,但在这里,却有更大的英雄,那就是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他的大英雄当之无愧,所以在东南端二十二米高的复鼎岩上,一九八五年建起一座十五点七米高的郑成功雕像,是用六百二十五块“泉州白”花岗石精雕组合而成,重一千六百一十七吨,是我国历史人物雕像中最高大的一座。皓月园的得名,是取自郑成功《延平二王集》中“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的诗意。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石井人,一六二四年生于日本平户海滨,七岁回国,年少好学,有大志。一六四五年,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继位,见郑森年轻有为,少年英俊,气宇轩昂,忠心不二,封忠孝伯,授招讨大将军,赐他姓朱,改名成功,因此民间尊称他为“国姓爷”。一六五三年南明永历皇帝又封他为“延平王”。

继续前行,一路两侧是花坛,种植着洁净的星菊,石阶两旁是彩色缤纷的米兰、扶桑、大理、一串红等花卉,夹道迎客,小桥曲径,峰回路转,海风拂袖,能清楚地看到海中礁石上黑乎乎地爬满贝类的小动物。

有大德记浴场,不是让我们下水游泳,只是让内地的我们看看浴场,开一下眼界,当时是六月,浴场中没有一个游泳的人,大德记是殖民者十九世纪中叶开办的贩卖契约华工的洋行名字。

来到毓园。里面的毓轩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林巧稚大夫的纪念园。林巧稚,一九o一年出生在鼓浪屿,一九二九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由于成绩优秀,被留在协和工作,一九八三年四月二十二日在北京逝世,是鼓浪屿的优秀儿女,我们没有参观她的生平事迹展览馆。她是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名婴儿,治疗无数妇科病人,而自己却孑然一生,为妇女儿童健康及为培育医学人才倾注毕生精力。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故纪念园取名毓园。由于天热口渴,就在一个小茶馆中喝茶,很小的杯子,里面的茶水甚至不足一口,我们客观上没有功夫品茶,主观上东北人也没有这个习惯,就向老板要来茶壶,自己倒自己喝,痛快淋漓,大呼过瘾。

鼓浪屿的美不止体现在它的景色,还体现在岛上的形形色色的特色建筑。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厦门作为当时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因此西方侵略者蜂拥而至,占据风景姣美的位置构建别墅,到岛上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据统计,到一九三七年,鼓浪屿建有五百八十六幢各式各样的别墅,这些别墅或规模宏大,或小巧玲珑,有的散落于山坡地,有的矗立于海边礁石中,我们走在雅静清幽的小街小巷,不由被这些特别的建筑所吸引了。浓密的花木丛中,掩藏这一幢幢西式楼房,丹顶粉墙,绿叶红花,深邃精巧,如梦如幻。到观海园旅游村。它由观海别墅引伸而来,前身为法国领事馆。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一九o二年,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英、美、法、德、日等十三个国家先后在岛上设立领事馆。一九二o年印尼华侨黄奕住经营糖业发家后,他决心造一幢超过鼓浪屿所有别墅的高级别墅,拆除“中德记”旧红砖楼,延请中外工程师精心设计,由上海裕泰营造公司承建了被称为黄家花园“中楼”的别墅。中楼注重欧陆风格,用料讲究,室内楼梯、栏杆,一楼及前后大走廊和户外台阶均用意大利刨光白玉大理石建造,门窗、家具、楼楹、护墙、吊顶、地板均用进口楠木制作。中楼内精雕的博古架、青铜镂花壁炉、名匠细琢的廊柱,处处显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风采,又有十八世纪德国贵族家庭的华丽装饰,并兼有许多中国传统装饰技艺,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以欧式风格为主的别墅,当时可称“中国第一”。黄家花园南北二楼造价为七八万银元,而中楼高达二十九万银元,可见其豪华气派!现在则是福建省干部休养所,一九八五年将其一部辟为旅游村。

我们人太多,不得不时时停下来喊人。向西进入菽庄花园,它的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其中水域三千多平方米,建筑物二千多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本来这个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但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菽庄花园座落在鼓浪屿港仔后,建于一九一三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菽庄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与远处山光水色互为衬托,浑为一体。园内看海,波浪拍岸,依栏远眺,极尽山海之致,复有岩洞之幽,鲜花满径,绿树成行,为难得之胜景。花园建造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主要是以园藏海,以园饰海、以海拓园、以石补山、以洞藏天。石上或题“石屏印心”,或“渡月”,或“枕流”。“四十四桥”凌波卧海,宛若游龙。之所以取名四十四,是因为园主人其年正好四十四岁,只见花影、树影、帆影、山影、云影汇成流溢的色彩,绽放的厦门市花三角梅,红艳艳尤其醒目。不能不感到天高海阔,生命无限。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层递进。由于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游龙。桥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呈半月形,有“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的楹联。

花园左侧是港仔后海滨浴场,仍然没有游泳的人,只有空荡荡的更衣处、冲水室,也有出租泳衣、泳圈、小游艇和救护等设备的广告。

经过阿曼哈花园别墅、顶船石、梯山小筑,可见路边有二十元钱一大堆成袋的海物,鲨鱼翅之类的。

经西林,登上日光岩。俗称“晃岩”,位于鼓浪屿中部偏南的龙头山顶端,海拔九十二点六八米,为鼓浪屿的标志及最高峰,与虎头山对峙,历来有“龙虎当关”“龙虎守江之说”,也称岩仔山、寨仔山,明代池显方在此建晃园,著《晃岩集》,始名晃岩,晃拆开为日光两字,遂改称日光岩。岩顶筑有圆台,站立峰巅,凭栏远眺,厦鼓风光尽收眼底。山中峰腰怪石嶙峋,在疏疏落落的树林中,“莲花庵”、“古避暑洞”、“龙头山遗址”、“水操台”、“郑成功纪念馆”等建筑,石洞、庭湖、古城墙垣和历代摩崖石刻隐约可见,身临其间,思古抚今,会令人感慨万千。

巨石上有三幅似乎出自一个人所书的石刻,其实是三人所书。“鼓浪洞天”是明万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所写,是日光岩上最早的题刻;“鹭江第一”是清代道进士林缄所写,“天风海涛”是一九一五年福建巡按使许世英写的,却是后来居上,位于摩崖最顶端。在如此高大的石头上凌空崖刻,气魄很大。上上下下的人挤在狭窄的石阶上取景照相,想在照片中不装入别人都很难。

沿石阶而下,有一个五丈见方的天然石洞,是由巨石架起的通风口,两头相通,俗称“双空弄”,洞口刻有清末诗人施士清所书“古避暑洞”,洞左侧有座八卦形小亭“雨伞亭”;洞右侧有两个肖形石,“仙脚桶”和“仙脚迹”,再向下磴道巨石夹峙,森严壁立,便有刻着“九夏生寒”的石巷。在“古避暑洞”背后刻着一首诗,“日光岩,石磊磊,环海梯天成玉垒,上有浩浩之天风,下有泱泱之大海。”出自于蒋鼎文之笔,蒋鼎文是蒋介石的同乡,他在“解决”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以后,踌躅满志,心情极好,才写下这篇颇有点文采的铭文,他也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五虎上将”之一。

到龙头山寨,岩石上的圆孔是士兵搭架帐蓬开凿的。前十九路军军长蔡延锴将军见景生情,命笔写下了七绝:“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兵今古同;当年古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对郑成功赞美有加。蔡元培先生也有一首七绝:“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右侧宛在亭为郑成功利用作战间隙练兵的水操台旧址。

康熙年间,郑氏降将黄梧陈灭贼五策,包括长达二十年的迁界令,自山东至广东沿海廿里,断绝郑成功的经济支援;毁沿海船只,寸板不许下水;同时杀成功之父郑芝龙于宁古塔流徙处;挖郑氏祖坟;移驻投诚官兵,分垦荒地。由于清政府的新策略,郑成功和他的军队断绝了经济来源,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弃以近岸离岛为基地,骚扰东南沿海的军事策略,转而进攻已久为大航海时代以来远渡重洋来到亚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所分别殖民割据的台湾,作为新的基地,一六六一年三月二十三,郑成功亲率将士二点五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九个月的苦战,在早年由其父协助渡海的汉人移民的支持下于一六六二年打败荷兰人,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一六六二年二月一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于是祭告山川,颁屯垦令,开东宁王国,立郑家天下,拥有现在台湾南部以及一部份东部的土地,设“承天府”,改台南为“东都”,以示候明永历帝东来之意,争取明朝遗臣效忠。另辟海外干坤、抗清朝于海外。同年四月间传来桂王朱由榔死于缅甸的消息。虽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郑成功已决定不再拥立新帝,自为台湾之主。由于当时卫生条件不好,水土不服,郑成功感染时疫,终于病倒,同年五月病逝,享年三十九岁。郑成功也因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

莲花庵,亦名日光岩寺,是厦门四大名庵之一,实际是一石洞,以石为顶,故又叫“一片瓦”,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万历十四年重建。因为每天凌晨,朝阳从厦门五老峰后升起,莲花庵最先沐浴在阳光里,因此得名“日光寺”。日光寺是一座精巧玲珑袖珍式的寺庙,大雄殿、弥陀殿对合而设,是全国唯一的。由于环境优越,历代高僧不断,著名的弘一法师一九三六年就曾在这里闭关八个月。旁边旭亭石壁上刻有台湾文人石国球《旭亭记》中描写日光岩的“山罗海绕,极目东南第一津,水光接天,洪波浴日,皆为梵刹呈奇”的字句。

经晃岩路,到龙头路,这里是繁华的商业街,有一尺多长的龙虾和各种我们叫不出名字的海鲜出售。很多小摊摇着铃铛招徕生意。

许多人向游客推销眼镜,似乎戴眼镜也成为时髦的装饰。有个游客本无意买,就出了一个特别低的价格,想开个玩笑,谁知摊主就同意了,游客只有掏钱买了,却在怀疑眼镜的质量,其实是南方的生产成本比北方要低得多,质量方面倒不是残次品。

到厦门不到鼓浪屿等于没来厦门,我们到了鼓浪屿,有人感慨海鲜的品种多样而价格便宜,有人羡慕历史建筑的奢华和气派,更多的人却是难忘郑成功。

我们吟诵着他那首著名的《复台》诗告别鼓浪屿: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干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曼倩 | 荐/曼倩推荐:
☆ 编辑点评 ☆
曼倩点评:

美丽的鼓浪屿,经过作者的再现,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文字优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