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东西,原本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但终究是“天生丽质难自弃”所以在无形的感化中。它便一点点也渗露出本性,变得耀眼与完美。就好比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在大自然的滋润下,才愈发显得楚楚动人,愈发具有自己独特的风釆。“婺源”亦如此,很多人会知道南宋教育家朱熹,但不一定会知道他的故乡--婺源。
我有幸读解这一方山水,或许与这儿有缘.
说是空山,无人能信.
带露的晨风凝结在红褐色的山峦里,清新的空气透出多少静谧;被云翳雾霭笼罩着影影绰绰的灵山,让人不由自主地心驰神往,足随意去。
山路因势而起忽有一道湿湿凉凉的风轻拂面颊,情不自禁寻风而去。苍石丹崖,葱葱绿草,郁郁灌木显得几分神秘。最迷人的是那一片山竹林,郁绿的竹叶,如凤尾轻摆,在黛绿的树海中摇曳。
两崖之间的空隙由山涧填补,涧里的水很清,清得要显出水的灵魂来,掬水濡面,一股清气驱走了五内的浊气,我惊讶它竟把生命拂试得如此干净。
风中竹林轻拂而来,那是山悠长的清叹;风从碧水上流荡而来,那是山当空的长啸,在这儿我又一次与风相遇。
花木之美,因得风之摇曳;山林之幽,因有风之轻吟。人,既之万物之灵,自然难缺“风韵”。我静听山风,感悟山韵,感动着这份山缘。·这里没有奇峰怪石,没有深沟险崖,这里激不起文人骚客的雅兴,鼓不起英雄侠客的生死豪情,只有返璞归真的平淡与闲逸。
灵山是空,空灵为性,空观灵山,灵空为心。
水,永远是第一张诗笺。这里的水没有西湖之水的三分妖气三分仙气三分文气。这里的水没有桂林这水的清澈,毓秀,纤巧,有的只是欢快,流畅,舒缓。
站在竹排上,随着只可意会不要言传的情绪,迤逦而去。观山,水在脚下,游水,山在眉前。水与山的搭配堪称“天作之合”。一动,一静;一空灵,一凝重;一纤巧,一伟岸;一变幻,一永恒。湖光山影的宁静同样也是这无名山水特有的沉思。
面对这静谧的流水,我细细地品味着“真水无香”四个字,记得在哪本书上看到“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只有淡泊,才能体会其中真味;只有平静,才有心去享受所得到的一切。
中国灿烂的文化散落在水光山色的思想亮点,不必垂钓,不必打捞,俯仰之间,便拥有了满腹满怀。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正是这种人文景观,才使这山水的自然景观有了立体的生命。
水应该是没有伤痕的东西,但这水把原本干硬,没有灵性的东西,那样自然地包容在自已怕怀里。不受干扰,却又意外的点缀了自已,那样沁人心脾。令人无法抗拒的神往,仿佛一位温情主义者,看上去柔弱万分,却始终可以长久。
水是欲语,我自还休。
山渐渐在湖岸走动,山很静,湖面漂着的笑声并未打扰这片宁静;水也很静,我们的倒影并未影响它对山的映衬。
山很博大,山有气韵,山须仰视。
水很温柔,水有絮语,水须近感。
原来,山水是一家,清静本是一体。
我想,这一方山水,是一淡墨水彩画,小院石桌冷茶,一盘残棋。远处,一曲小径不在此列通往幽处……
-全文完-
▷ 进入delikate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