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风流千古以酒为魂——中国酒文化系列谈之四文素臣

发表于-2007年03月28日 中午2:55评论-4条

酒扫愁肠茶涤尘

—酒文化与茶文化

谚语“烟酒茶,不分家”贴切地指明酒、茶在人们生活、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及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在介绍酒文化时,往往会涉及到茶文化,我们发现,若是将酒文化与茶文化两厢比较,是很有意思的。

(一)、茶之功能

从功能上说,酒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而茶则不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言自明。正由于它是生活必需品,故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劳动人民要每天每日的为其操心,醒来后首先想到的是这“七件事”还有没有、够不够用。像这样整天为吃喝发愁,又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吃酒赏花、赋诗作画?因此,有诗人慨叹“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件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意识到这一道理,对吃、喝这两大人生需求要精打细算、合理安排,元代杂剧中有诗道:“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代,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贫困,有“九儒十丐”之说。散曲家周德清作《蟾宫曲.别友》,此曲从最普通的开门七件事说起,慨叹生活的艰难,“七件儿全无”,整日迫于生计,怎能安下心来读书以求取功名?曲道: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作甚么人家?柴似灵芝,

油如甘露,米若丹砂。酱甕儿恰才梦撒(梦撒:没有),盐瓶

儿又告消乏。茶也无多,醋也无多。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

我折桂攀花?

具体说,茶的功能除了满足人们喝的需求外,主要有以下几点:解热消食、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等功效,此外还有解毒、补血、减肥等疗效。酒使人醉,茶能提神。苏轼《浣溪沙》:“酒困路人惟欲睡,日高渴饮漫思茶”句,明白写出酒与茶的不同功能。

(二)茶圣陆羽

酒文化中有酒神杜康,茶文化中有茶圣陆羽。在谈陆羽之前,先要说说茶的起源。围绕茶的起源有两大问题未成定论,一是“荼”是否为“茶”的古体字;二是茶究竟发源于我国还是来自印度,即茶源之争。

“荼”字之最早记载见于《诗经》,“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七月》)”、“谁谓荼苦,其甘如芥(《诗.古风》)”、“出其闉暗,有女有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诗.出其东门》)”。此后,“荼‘字还散见于《周礼》、《吕氏春秋》、《尔雅》等古籍中。一般认为,”荼“即”茶“的古体字,至唐代陆羽著《茶经》,始减一划写作“茶”。持“荼”即“茶”观点的,同时认为“槚”、“蔎”、“茗”、“荈”、“皋芦”等都是茶的代名。《词海》(1979年版):荼字条(二),荼音cha,茶的古体字。持“荼”非“茶”之观点的人历代都有,清代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荼为苦菜,现代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在其《诗经选译》中也将荼译为苦菜,《现代汉语词典》:荼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古书上指茅草的白花”,与茶一点儿都没关联。

有关茶源之争,一说茶产于印度,自东汉未始由印度传入中国,持此观点的主要是英国人贝尔登等人。我国也有人认为茶为佛教僧侣坐禅的必需品,由印度僧人带入云贵或由中国高僧赴印取经带回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然此观点不足动摇国人之信念。我国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於鲁周公。”神农氏为远古时代的人物,故此话当然不可尽信。但至迟到西汉时期,已出现了关于茶的文字记录。被誉为“现代茶圣”的吴觉农先生则在其《中国茶叶问题》一书中,指出中国自秦以降,蜀地已养成饮茶习惯。以上关于“荼”字和“茶源之争”的两种观点,可作为我辈饮茶人的常识性知识。

酒有酒神,茶有茶圣,茶圣指唐代陆羽。陆羽(733—804),又名疾,字鸿渐,湖北天门县人。传说他是一个弃婴,被云游僧人智积收养,稍大后在寺庙内当了茶童。后来,他得到汉代张衡的《南都赋》,便边煮茶边学写字。以后,又得到复州太守李齐物的赏识,送他去虎门山学习。陆羽恬静淡泊,不慕荣利,终身不仕。性嗜茶,专门从事茶事研究。经多年博览群书后,陆羽总结和积累了丰富的茶学知识,写出了世界上首部《茶经》,被后人尊崇为茶圣。《茶经》是我国最早的茶叶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包括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部分,约6000余字。书中论述了茶的起源、采造、茶器、饮茶方法及产地等问题,包含丰富的茶史资料。对后世茶业生产的发展及饮茶之风的普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唐代时言及饮茶,几乎离不开陆羽卢仝之名。唐代诗人卢仝能在茶文化中与陆羽比肩,只因其一首写饮茶的诗。卢仝这首诗全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作者在这首茶诗中,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开头是谢孟谏议寄新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中间写煮茶和饮茶,最后想到辛勤采制茶叶的亿万苍生,对他们的苦难寄予深切同情。由于作者用了优美的诗句来表现对茶的深切感受,使得这首茶诗脍炙人口,历久不衰。后代文人骚客,广为引用。诗中关于饮茶的几句诗最为人称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三)茶道

如今,饮茶之风大行其道,各具风格的茶艺馆遍布大大小小的城市。似乎喝茶者必须懂茶道,否则就流于粗俗。孰不知,这种跟风的不良习惯正反映了国人浮躁的一面。查《辞海》(1979年版)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未收茶道一条,可见茶道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虽然我国饮茶有着两千年的历史。

由于陆羽著《茶经》,论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并论茶具二十四事。至使唐代饮茶之风盛行,王公朝士,无不欲得到一副好茶具。如此,饮茶习俗中逐渐产生礼节 、茶具等方面的规范,但是在中国始终未形成完整的茶道,这可能由于中国地域太广、民族众多,各地饮茶习俗区别较大的缘故。

应该说,茶道,生于中国,长于日本。茶叶自中国传至日本,到了德川幕府时代,饮茶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上升为茶道,成为武士阶级消遣的一门学问。日本茶道的仪式颇为繁杂,十分郑重。茶道之所以在这一时期形成,可能与当时社会上出现武士这一有钱有势、有闲的阶层有关。

《现代汉语词典》:道,技艺也,如“茶道”、“医道”。所谓狭义上的茶道是指饮茶的技艺,包括茶、水、器具等物质和煎、饮等技巧。广义上的茶道,则除上述外,还蕴含着让人妙合自然,超凡脱俗、淡泊明志的一种追求、一种心灵的洗炼。

讲茶道离不开水、具,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不再赘述。

(四)茶之名品

我国自唐以来,历代皆出名茶。中国饮茶史上向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福建建安团茶(北苑茶)在宋代是最有名的品种,并以此制作龙、凤团茶作为贡品。明代时有六大名品,即“虎丘”、“天池”、“阳羡”、“六安”、“天目”、“龙井”茶。

我国的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培育,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从大类上分有六大种类,即: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白茶、紧压茶。每一类中都有名品,如绿茶中的西湖龙井、碧螺春、蒙顶茶、君山银针等;红茶中的安徽祁红、云南滇红、广东英红;乌龙茶中有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凤凰单枞;花茶中则以福州“茉莉烘青”为最佳。

1986年商业部茶畜局在福州召开的评选会,共评出名茶43个、优质花茶12个、优质乌龙茶5个。

时至今日,又有中国名茶30种和十大名茶之说。名茶30种计有:浙江的西湖龙井、江山绿牡丹、顾渚紫笋、金奖惠明茶;江西的庐山云雾、婺源茗眉;江苏的碧螺春、雨花茶、茉莉苏荫豪;安徽的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涌溪火青、六安瓜片;四川的峨嵋毛峰茶;广西的覃塘毛尖茶;湖北的金山翠峰、鹿苑茶;云南的南糯白毫茶;湖南的古文毛尖、保靖岚针、青岩茗翠、君山银针;河南的信阳毛尖;贵州的都均毛尖;福建的天山绿茶、白毫银针、武夷肉桂、铁观音、茉莉闽毫;广东的凤凰单枞。

十大名茶为龙井、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祁门红茶、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均毛尖、武夷岩茶、铁观音。

(五)茶诗谈趣

茶文化中茶诗、逸闻趣事很多,可以和酒文化比美。先说几首茶诗。描写饮茶的诗最有名的当推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和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两首,由于两诗篇幅较长,这里不作转录,读者不妨找来自读。卢仝在唐代诗人中不很有名,但因这一首茶诗,奠定了他在中国茶文化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范仲淹的这首诗与卢仝的诗齐名,他在诗中以极夸张的手法描述了斗茶过程,赞美了茶的神奇功效。诗中写道:“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森然万家中,焉知无茶星。”范仲淹既是政治家、文学家,又是饮酒品茶的高手。

苏东坡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脍炙人口。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诗中写道:“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诗中盛赞壑源新茶为仙山灵草,并把佳茗联想为佳人,诗句优美,为人们所传诵。后人将其诗句集成一联:“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杜牧在《题禅院》诗中,边煎茶饮茶,边追忆飞逝去的十年光阴,纵酒吟诗,十分惬意。如今时光不再,人老了,鬓丝渐稀,面对袅袅的茶烟,不胜感慨。诗道:“觥船一棹百分空,十岁青春不负公。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诗中鬓丝茶烟两句颇有名,常为后人引用。如陆游《渔家傲•寄仲高》:“行遍天下今老矣,鬓丝几缕茶烟里。”

唐代诗人元稹有一首咏茶的“宝塔“诗,很有趣,值得一提。所谓“宝塔诗”,又叫“一七体”。元稹诗题为《一字至七字诗•茶》,该诗写作技巧很高,对仗工整,且高度概括地叙述了茶的品质、煎茶饮茶的习惯和茶的功用。录于次: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如酔前岂堪誇。

(六)茶之趣事三则

所录 三则茶之趣闻逸事很有名,读者不会陌生。

人们相聚饮茶,当他人给自己倒茶时,自己可以屈曲两个指头,轻轻敲叩桌面,以示谢意。这种表示谢意的方式称之为“屈指代跪”,时下已很流行。“屈指代跪”的典故源于乾隆下江南。一次,乾隆皇帝扮作仆人和一位大臣出巡,君臣二人在广东某地的一个茶馆中歇息饮茶。为了戏演的真实,乾隆起身给扮作主人的大臣斟茶。大臣既不能暴露身份,心中又非常惶恐不安,急中生智,便屈起两个手指连连叩击桌面,以表示臣下向皇上行跪拜之礼。此后,这种表示道谢的方式便流行开来。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镇江焦山读书时,一日到金山寺观赏寺藏字画。老方丈见其衣着简朴,便以衣取人,淡淡的招呼一声“坐”,叫了一声“茶”;交谈中得知是同乡,方丈于是欠身说“请坐”,喊声“敬茶”;进而又得知来客竟是鼎鼎大名的郑板桥,忙起身,满面笑容的说:“请上座”,“敬香茶”。临别时,方丈请郑板桥题字,板桥想起方丈前倨而后恭的样子,不禁微微一笑,提笔写就一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座”,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方丈非常惭愧,一再解释茶分三等是寺规,不得不如此。

有一天晚宴后,朱元璋突发兴致前往国子监视察。厨人献上香茶一盏,适值朱元璋口渴,愈喝愈觉香甜,感觉胜过皇宫内苑的名茶,便乘兴赏给这个厨人一套冠带。这时院子里有位贡生不服,故意高声吟道:“十载寒窗下,何如一盏茶”。朱元璋情致很好,没有生气,说道:“他才不如你,你命不如他”。朱元璋的两句话虽是随口而言,直白平易,但却富含哲理,也是他历尽人生沧桑悟出的道理。人生机遇不同,正应了一副对联,上联:功名身外事,大就何妨,小就何妨;下联:富贵眼前花,早开也得,晚开也得。此真知足者常乐也。

我平生爱好文学历史美术,性喜游历名山大川,也爱品茗饮酒。然而世事多艰,误落尘网,始终在为生计奔波,郁郁而不得开心颜。今就我之所思、所想、所感写就小诗一首,抒发自己之心志,并奉献给各位网友、书友。

人生行处皆烦恼,酒茶无多有便好。

身居闹市甘淡泊,官列七品苦煎熬。

风流千古酒为魂,流芳万载茶是道。

看破身前身后事,长歌傲笑苍穹小。

本文已被编辑[无缘牵手]于2007-3-28 18:52:33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文素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茶浓酒香文深,相得益彰,共衬优文。

文章评论共[4]个
林林-评论

酒香也怕巷深,茶香理当品茗!中华茶文化,更得受关注!at:2007年03月29日 清晨7:27

无缘牵手-评论

淡茶一杯,人生共勉;薄酒四两,交情更深。at:2007年03月29日 早上8:08

文素臣-评论

谢谢编辑,有兴趣的话,我可以请你们喝酒品茶聊天。at:2007年03月29日 中午1:49

芙蓉晶-评论

虽说,酒已被世人看作文化,但相对于茶,多了些世俗与轻浮,所以还是不大喜欢!:))
  【文素臣 回复】:谢谢您的评论,有时间的话我们也可一起品茶. [2007-3-31 16:56:26]at:2007年03月29日 下午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