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慧通梦

发表于-2007年03月28日 清晨7:24评论-2条

我觉得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气质很是复杂化的,但,一般又可以极简单化地划分为:平白直叙的,雅美寄情的,枯燥哲思的。

平白直叙的:使用这种文字的文章自然是以叙为主,就如说话聊天一般,不需要多少修辞的华丽语句;也如日记一般,记录着自己所亲身经历与体会;也如新闻联播一般,报道着世界上所发生的奇闻与怪事。

雅美寄情的:使用这种文字的文章看上去的第一感觉就是:美;第二感觉就是:妙。她就如行云流水。每个字里藏着音乐般的旋律,音符般的颤动,带给读者心灵的共鸣与震感;每个字里藏着诗词般的古今之韵律,带给读者仄仄平平之口感,抑扬顿挫之气息;每个字里弥漫着春天里的鸟语花香,带给读者梦幻般、桃源般、飘飘逸仙般的感觉。这种文字多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出现。

总而言之,欣赏这种文字的时候,读者很开心,很快乐,很放松。所以,这种文风在单纯的心灵上,定会抹动壮阔的波澜。风啊,怎么样怎么样地吹;雨啊,怎么样怎么样地下;她把自然界的景物全“化”之,化之为符号,化之为文字。“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枯燥哲思的:使用这种文字的文章看的人是比较少的,因为,文字拐弯抹角,抠来抠去;多的说成少的,少的说成多的;生的说成死的,死的说成活的……没有韵味,没有诗意,更不具备让人快乐的什么条件。一般人看这种文章的第一感觉就是:困,想睡觉;第二感觉就是:累。一接触到她,心就倦了,手也倦了,立马抛书。这种文章,要么说的是古典,要么说的是东方哲学,要么说的是西方哲学,要么说的是悖论的思维,激辩的思想,要么说的是闭着眼睛漫骂时粘满口水的语言——当然,这种漫骂或无修养的语言文字,我是不会把它归位于哲思型文章的。……哲思型的文章其文字里哲学术语太多,所以,一般单纯思想的人不喜于这种文章。不过,当她的思维方向转变的时候,或者欣赏哲思的角度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平白直叙的文字,在我看来,大家做文章的时候还是很少用的,大家都竭尽所能、绞尽脑汁地挖掘华丽的词藻,堆砌雅美的文字。雅美的文字,我是写不出来的,这可能是由于我文字功底太薄、太浮浅的缘故吧?我不能把自己之于那云里雾里的,很难想象那飘来飘去的感觉;也不能将山山水水之万物用诗韵来化之?这,或许与我的性情有关吧?或许是我的个人习惯化吧?或许是我的个人思维定向吧?或者也是我心理矛盾的情绪太激烈了吧?这,我没有办法解释得清楚……

今天的话题是漫谈“化学”。

关于“化”的问题也是从枯乏的语句入手,讨论关于化的文化。当然,这个“化学”不仅仅是那些学校里的化学科目,科学界的化学研究;而是从古至今,关于世界“细分”文化以及“统一”文化之间相互“转化”的“化学”之哲学。

关于化的用法之于文字,其表达的意义为:“化为……固定的模式”,或“化为……样子的”,或“转化、变化的动态自然现象”。其用法有以下特点:

其一、动词+化=动态转化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动词都能加上化字。如:打压化、激怒化、剥削化、(冰雪)融化、(钢铁)熔化、变化、分化、教(jiào)化、潜移默化(“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默”,虽为表面上的静态,实质上是动态,即不知不觉受到感染与影响。)、叫化(“叫化”原俗称,作动词,后混称“叫化”、“叫化子”、“叫花”、“叫花子”)……

其二、名词+化=动态转化的过程。几乎所有的名词都能加上化字。如:“固定的模式,或化为……样子的!或转化、变化的动态自然现象。其用法有以下特点。”上面这句话中的词语就有:固定化、模式化、转化化、变化化、动态化、自然化、现象化。其它的化就防不胜防了:动词化、名词化、化字化;经济化、政治化、文学化、科学化;公司化、企业化、品牌化、社会化、区域化、中国化、全球化、帝国化、殖民化、贫穷化、……

其三、形容词+化=动态转化的过程。如:绿化、优化、美化、丑化、(神化、妖化、魔化、鬼化、怪化)等的幻化、僵化、淡化……

其四、化+名词=动态转化的过程。如:化悲痛为力量、化干弋为玉帛、化险为夷、……

其五、化+动词=动态转化的过程。如:化踢脚为拳击(踢出去的动作化之,当然,亦可作为名词。)……

其六、化+形容词=动态转化的过程。如:化红、化黄、化蓝、化黑、化白……

其七、化+虚词。如:……化了(le)、化了(liǎo)、化么、化耶、化哉、化也、化啊、化呢、化吗、化吧……

其八、化+化学名词,如:化工、化纤、化肥、……

其九、化+系统学问、科学学科:化学(化的学问)、化学(化学的学科)……

其十、化+佛教、道教徒募集的财物:化缘、化斋。乞丐俗称本叫“叫化子”,后称叫“叫花子”……

其十一、其它+化。如:两极分化、千变万化、西化、有伤风化……

其十二、主、谓、宾、定、状、补各语之间的复杂关系。如:“我化”与“化我”。

我曾经在《杂文选刊》上读过一篇好文章——《化我》。《我化》是一位杂文名家写的,他后来又写了这篇《化我》的好文章。万物的“我化”之于人本身来讲,就是以本人之“我”为:草民、布衣、白丁、庶民、愚人、鄙人、黔首、匹夫、黎庶、在下、小弟、属下、老朽、不肖、(下官、卑职、奴才)、……等等,愚弄自己,尊他人为:……君、……公、……老、上……最高的为:天子、陛下、皇上、上、驾、万岁、万岁爷……以万物“化我”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就是(皇)“上”的“化我”,成了“我们”的,大同主义的,共产主义的,集体主义的……化来化去,化为“我们”其实质还是化为“我”;把“我”本身“自己的个体”化没了,成为了整体的“大家”,其实质也仍还是在化之为“我”服务。这就是把握“之于人的我”关于“化”的学问。这两篇文章,的确有点意思,与王充在《论衡》一书中的《实知》和《知实》两篇文章的写作方法、辩论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意思完全不同。再如“我化为……”、“化我成为……”例子就不再举了。

其十三、化+现象=无。这种化代表着“没有了”、“不见了”、“消失了”的意思。如:火化了——没了,融化了——消失了,天上的云彩化了——不见了……

……

从此可以看出化字的重要性,不像别的字不好用。比如:杂文家的“家”字,它不是随意能组词的,也不能说成“家文杂”。而上述的大部分词语都可以倒装过来读:“化打压为……”“化公司为……”、“我化”、“化我”、“化夷为险”、“化分两极”、“化万变千”……

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化字本身的用法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何况之于这世界的理念?

化字,从“说文解字”的方法上讲:

其一、以汉语拼读法为“呵呜啊切(呼跨切)huā或huà——化”,读第一声或第四声。读第一声是同“花”字音,与第四声的意义大相径庭,所以“huā”音可以忽略不谈。化字是一个特殊的拼法。按现在的拼音表的理是ua之韵双韵连读,声母加两个韵母的叠音连读。她不是单韵母,也不是单声母加辅助的韵母;她又是第四声,即入声。其声高而短促,只有第四声的口腔气流能猛烈地冲出,断断续续,且力量无比,其它三声的气流是万万表现不出如此强烈的。从这种现象上看,她是个完美的组合。当然,这是歪理邪说。但音韵之理或许是有丁点的。有资料为证: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

【玉钥匙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不过之于古韵,我听不懂,也说不来;或者之于古字,我看不懂,也写不来。对于现今的人来说,一般只能研究研究而已。我更是一窍不懂,不敢在此“不懂装懂”,班门弄斧,惭愧之极呀。

其二、以汉语拆字法来讲,或以《说文解字》来讲。因为,汉字一般都是可分的,很少独体字,即使是独体字,她的笔划也是有象形、表意作用的。汉字多数为象形或者象征性的会意字组合,其它许多字都是以部首会意分类组合而成的。那么化字也不例外。

化字简单明了,只有四划,她却站着个单人,怪哉?或许化的确之于万物,却以人类为中心,辐射茫茫太宇?不过,化字,现今是“亻”部,以往是“匕”首部。一个人旁边有一把匕首,这意味着什么呢?杀人吗?谬误也。我查过字典才知道,甲骨文(小篆)的两个背对背的“人+人”(从)字就是现代的化字。你看她,撇捺撇捺,写起来多么自然顺手。当然,化字本来的“背对双人”与现在的“从”字写法有一定的区别,因为“从”字的左人一捺之前脚,踏在前人(右人)一撇之后脚跟之上。它也是会意字,有跟从,尾随的意思。

而化字之古字,我认为她的写法的正理是:左人左撇,右人右捺;左人右捺,右人左撇;以及人字出头应该是同长度的才对,兼顾上下左右同长。也就是两个有着一个共同中心点的“三角叉”,左捺与右撇相连;而三角叉刚好将“圆周”360°平分为120°,左右可以对称,这看将起来就仿佛:化的中心与曲折向圆周外的无限宇宙延伸,变化无穷;你不妨用笔在稿纸上写写看,一个哲学的文字就是这样诞生的。她就像佛界的右旋“卍”(万)字(是逆时钟方向),更如黑白相间的太极圈一般(顺时钟方向),一直旋转、渗透、轮回:有中心(中性)、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春秋、冬夏、正反、黑白、阴阳、善恶……此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深奥得紧哩。

如果按现实写法就是:左人左撇长,右人右捺长;左人右捺短,右人左撇短,左右对称。或许,左人左撇与右人右捺是可以弯弯曲曲,长长的自由延伸的字体。我本没有研究甲骨文,所以想像了一个完美的哲学文字之于化字。大家不可胡乱信之。暂且不再细论。

《康熙字典》解说之一:“化,敎行也。”《老子•;道德经》解说之一:“我无为而民自化。又以德化民曰化。”《汉典》解说之一:“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为‘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对背之形,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以示(万物)变化。本义:变化,改变。”

化字,是中国古代到现代最亮点的一个字之一。

有人曾把几千年前后的甚至几万年后的文化浓缩为一个“气”字,本来,我想用气字作为本文的文章标题,大论一番,可后来想想,不妥。“气”字与“化”字总体是相通的,可气主要是虚词之状态,或是名词性质,动词性质略微弱了一点;而化字,动词性质较强一点,有万物运转、转化、变化的意义。而用“转化”二字来归纳世界,可能会更恰当一些,包括一些“轮回”、“转变”、“变化”、“气化”等词语的气质都弱了一些。

万物以气之于化也。

东汉•;王充•;《论衡》以“衡”的角度,来衡量当时人的价值观是否扭曲。“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主要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论衡•;对作》篇)。

我个人认为,“衡”既为天平,那么就意味着平衡,那么也就意味着世界万物的平衡:无生命意识物体的平衡,以及有生命意识物体的平衡。用一个确切一点的词来讲就是:把万物“化”之为中庸“和谐”——世界的和谐,宇宙的和谐。

化,之于两种构成来讲。一种是不能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化。一种是能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类自由创造的化。

化,之于有形的与无形的来讲。这个形可以理解为形体与状态,也可以理解为看不见的或看得见的自然现象。

化,之于形态来讲。有如:可方可圆、可大可小、可弯可曲……科学认识的世界有:从物体的气态→液态→固态→液态→固态,又从,固态→液态→固态→液态→气态,轮回,循环。

化,之于质态来讲。有如:化学反应,h2+o=h2o……科学认识的世界有:物质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物质又由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离子、夸克……等粒子组成。

化,之于颜色或光线来讲。三元素红、黄、蓝任意变化组合成新的颜色、光线。颜料由粒子构成,光线也是由粒子之“光子”构成。

化,之于人体来讲:或形态、或物本质态、或精神质态。

人体形态表现为:从小到大,从大到老,从不成熟到成熟,大小、胖瘦、曲线、貌美……等。

物本质态表现为:物质构成的质态、化学反应的质态。

精神质态表现为:人类的追求、欲望、精神满足……等。

孙行者,化之身也。他由石头孕育灵性,吸收天地万物之灵气,幻化而成。他是《西游记》里最善于变化的人,八九七十二变化,化化皆精,样样如意,一根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轻可重;他的化更表为西行取经途中斩妖除魔时的智慧。既为悟空,其思维变化能力及悟性自然是想当当的。只是他是神之化,没有物本质态和精神质态的转化,他不仅仅大慈大悲,而且法力无边,长生不老。他的人本不存在,而是人类精神的化身(替身)。

人本身没有灵魂,之于物质组成而言。

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是自然。但,人死了,升天堂、入地狱、投胎做人、做鬼、做猪狗的轮回,那是不可能的。人的灵魂在于人的意识之于“物需”,然后再之于精神的“创造”。人的轮回,只能以物质状态来表现为:构成人本身的“物质”回归于大自然后,变化组成了其它的“物体”。

老子以“道”作为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这不是化吗?

庄子以万物本同根,以大自然,以自然物质为万物的根本:“一生死,齐万物。万物与我同根,天地与我同体。”——《庄子•;齐物论》。这不是化吗?

王充以“气”作为认识世界组成的基本元素。等同于现在的科学界认识的世界。这不是化吗?

这些都是朴素辩证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思想小小的一方面。

轮回、转化不是简单的回到原点,他经过了许许多多的物质运动。就如人的轮回,它不在于生命的复生,而在于人类精神层次的轮回,从无知到有知,从有知再到无知的轮回;或者在于社会体系的轮回,从统一到分裂的轮回,从贫穷到富裕的轮回……它是跨一台阶的轮回,质变的轮回。因此,生死观的问题,就有了定论。

人本身无意义无价值,之于物质组成而言。

其价值在于人类的存在本身主观意识上的价值。人类是世界的一部分,是物质的一部分,是动物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社会的起伏,人情的冷暖,也是自然现象。可是人类还需要追求些什么呢?唯物的世界里追求的当然是物欲,可是还有精神的位置,对于某些人来说,她是至高无上的。

人类顺于自然而成就了自然,人类逆于自然也成就了自然。

此自然界中运行着自然,又自然地出现了大道、庸儒、三纲、五伦、五行、五常、八德、道理、法律、真善、唯美……。有政治的运动、经济的剥削、弱肉强食的残酷……等等皆是自然之法则。人类在大自然中,成为了高级动物,有智慧、灵性与觉悟,有强烈的情感之爱恨情仇,有能够模仿学习的求知意识,有强烈的激情之欲望:物欲、情欲(亲情、友情、爱情)、性欲之于精神满足欲,并能够劳动创造出文学、科学、艺术……等的人类“自以为是”的财富。

人类由物质构成,也将融入腐化的物质,回归于自然。

人类由个体构成,也将融入分子的集体,回归于社会。

化字变异的现代意义繁多,不能逐一解说,深表遗憾。

“化”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有资料为证:

《说文解字》:“匕,变也。”徐灏曰:“匕化古今字。”

《易•;系辞传》:知变化之道。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

《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注:“犹生也。”

《荀子•;正名》:“状态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注:“化者改旧形之名。”

……

在古术语中,又如:太极、八卦、道、儒、阴、阳、金、木、水、火、土……等等,虽然对世界认识不一定绝对正确,但总有一些地方是精华的。而现今用的哲学术语是从白话文之后,西方哲学东方化之后,化之而来的。例如:

某某+观字: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世界观(宇宙观)、爱情观、择业观、人才观、生死观、名利观……什么立场都得能带上个观字。

某某+主义:主义实在是太多了,字典里一查,堆积如山。什么唯心唯物,朴素辩证,包括什么国家政体主义呀、历史事件呀、人物思想呀……什么立场都得带上个主义。

某某+论字:例如:方法论、多元论、一元论……什么立场都得带上个论字。

某某+性字:例如:科学性、有效性、可行性……什么立场都得带上个性字。

某某+化字:例如:国家民主化、管理系统化、教育科学化、艺术多元化……什么立场都得带上个化字。

……

化,有如春天里羞涩的花瓣,噙着晶莹的泪珠,围着花心,伴着花蕊,护着花孕育的种子。当她完成历史使命之际,宛如秋风横扫之时;她和落叶一般,却比落叶枯萎黄瘦,依依不舍地飘了下来,漂在水里流浪,游啊游;漂到了大海,无处可去,无处可避,无处可逃。她吸收了阳光的照射,吸收了海水的浸泡,吸收了氧气的“氧化”,吸收了细菌的繁殖……最终,他选择了腐烂,永“化”于万物之间。此即永恒。其实,她化得无怨无悔。

人类即是如此化之这人生。宇宙也是如此化之这宇宙。

2007∶03∶26-03∶28凌晨厦门安兜修改誊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慧通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视角很好,适合启蒙,是篇有深度厚重的力作。文虽稍长,却值得浪费时间细细品味。

文章评论共[2]个
千山我独行-评论

惜是再发文~~推不了精华,期待更精彩的首发力作~
  【慧通梦 回复】:谢谢 [2007-3-28 15:38:39]at:2007年03月28日 早上9:06

陈茯园-评论

厦门的朋友,我们离得很近啊!可是你的文章却是那么与众不同?!有探索意味呢!
  【慧通梦 回复】:还探索呢....感动 [2007-3-28 15:39:04]
  【慧通梦 回复】:谢谢关注 [2007-3-28 15:39:14]
  【慧通梦 回复】:是很近哦 [2007-3-28 15:39:28]
  【凌轩 回复】:握手!拥抱!呵呵! [2007-3-28 15:50:45]
  【慧通梦 回复】:这边也好玩,嘻嘻 [2007-4-25 13:19:10]at:2007年03月28日 早上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