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船背”在哪里黄自怀

发表于-2007年03月27日 晚上10:32评论-0条

明代魏学伊的《核舟记》多年来一直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收有此文。该文第五段是: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由此可见,“稍夷”的船背上,刻着14个字和1个篆章。关于“船背”指何处,前些年的教材注释为“船底”,并据此制作了教学投影片,就是在稍平的船底上刻着两行行书字,右为“天启壬戌秋日”,左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和一篆章,非常精致。而现行教材注释为“背,脊背。这里指船顶。”(第131页注【14】)。配套的《教师用书》“有关资料”中收录隋树森先生发表在《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上的《〈核舟记〉赏析》一文,其中对“其船背稍夷”作了专项补充说明,原文(《教师用书》第178页)如下:

……“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笔者在教学时,有学生提问:“船顶为箬篷,这题款是刻在箬蓬上的吗?”细细想来,学生的提问不无道理。因为就这只“核舟”而言,正面“着轩敞者为舱,箬蓬覆之”,“船头坐三人”,船尾坐二人,能称“船顶”的,只有“箬蓬”了。这题款刻在“箬蓬”上,总令人费解。

隋树森先生说:“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但不能说“上面”就不能叫“背”吧!他引用白居易《舟中夜雨》里“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作佐证,说“船背”就是船顶。白居易所写的“船背”,当然是指船顶,夜雨滴在船蓬上,这是自然的。但仅此一句诗就能说“船背”都是指“船顶”吗?

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2】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这就说明,“背”都是朝上的说法是失之偏颇的。

作为一件精湛的艺术品,正面既然刻了如此复杂的“大苏泛赤壁”,而让船底空着,似有“安排不当”之嫌,此其一;船顶既为“箬蓬”,说明箬枝、箬叶可见,再在上面刻这么多字,除凹凸不平不便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的字之外,还有损“若蓬”的自然美,此其二;倘若这些字刻在船舱底板上,虽为“上面”,但决不能说是“船背”,此其三;若将船的上面理解为“正面”,下面理解为“背面”,根据词典解释,也没什么不妥的,此其四;“下面”称“背”的事物也不是没有,一本书打开,那“书脊”不也是朝下的吗?人仰卧着,那脊背不也是朝下的吗?此其五;若将题款刻在“箬蓬”(船顶)的内面,一则刻起来困难极大,二则难以看见,不符合题款规则,此其六;若是敞口船,那“船背”又在何处?此其七……

综上所言,窃以为“船背”应指“船底”。亦即说,旧教材的注释更为恰当。以上赘言,仅一孔之见,不妥处,还望隋老前辈以及同仁们指正。

(注:此文曾刊于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月刊《咬文嚼字》2003年第3期第28—29页,今应部分先前的学生的要求而转贴,转贴时略有改动。)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