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读书与修德pppwabcd

发表于-2007年03月24日 早上8:20评论-2条

读书都希望成名。尤其是在那个封建社会年代,“学而优则仕。”“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官发财的道路只有读书,然后赴科举考试。一旦金榜题名,那就鸡犬升天了。国人的这个传统观念流传至今。

那么,京剧《秦香莲》里面包公在左右为难的情况下,拿出自己的三百两俸银,让秦香莲回家度日并教导子女“千万读书莫做官。”这不是大违常理吗?其实包公是在当时自己所处的环境下说的这番话的。号称铁面无私的包拯也有和稀泥的时候,实在是出于对社会的无奈。

那么读书何用?号称诗圣的杜圃说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读书是修身的开始,掌握了知识能够造福于社会,也就是“达者兼济天下”,是读书的的最高境界。

至于“修德不期回报”,那是做好事的最高境界。做好事不期望得到回报,而回报自在其中。期望得到回报者,就有目的不纯的嫌疑,自然就会患得患失,心情还能平静吗?内分泌失调,还能不失眠吗?所以,“施恩不望报”的人,其品德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话说回来,施恩不望报,一定会有回报。有的回报是直接的,受恩惠的人直接报答。有的是间接回报,在别人那里得到回报。当然,回报有多有少,有时会成倍的翻番。笔者有一位朋友,为人谦和,以帮助人为乐趣。他的家前面是个上坡,不管是谁拉车推车走到坡下,赶上他外出,他都要帮忙拉一把。久而久之左街右邻都夸他人好。那年有人给他提对象,女方到他的附近一打听,没有不给帮忙说好话的。都说那可是个大好人。因此他娶了个好媳妇。这就是间接的回报。

做好事积德行善,这里面有个积累的过程(做坏事也一样)。好事做多了,会引起质的变化。这也符合唯物主义三定律(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坏人我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就是量变引起了质变。做了一两件好事,我们不能期望立即得到回报,因为还没有引起质变呢,还没过回报的临界点。

读书为明理,施恩不望报。可以说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pppwabcd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积善积德,修书修心;德才兼具,方为上人。
文章主题很好,但有点散,剖析不够严密、紧凑。

文章评论共[2]个
ynllyu-评论

"读书为明理,施恩不望报。可以说是我们做人的最高境界。
我同意你的看法
  【pppwabcd 回复】:终于有了知音。谢谢评论! [2007-3-24 17:33:14]at:2007年03月24日 下午3:36

ynllyu-评论

难道在你身边没有你的知音吗?
  【pppwabcd 回复】:身边是一帮俗人,哪来的知音。 [2007-3-27 6:22:18]
  【ynllyu 回复】:你不能这样的说你身边的朋友.只能说你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长处罢了. [2007-3-28 12:26:23]at:2007年03月26日 下午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