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春江花月夜行吟者

发表于-2007年03月23日 下午6:59评论-3条

风情诗点染《春江花月夜》

解读<春江花月夜>

春回大地,冰雪消溶,湖泽四溢,江河直下……

星光下的长江口,水流奔泻,浩浩荡荡,横无涯际。水面上雾霭迷离,天海浑蒙。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潮上涌,波涛澎湃。大海鼓起百万排巨浪,海潮撞击着江涛,海潮也相互撞击着。交响乐彻天轰鸣。银色浪花横飞四宇。层层的浪翻云卷,阵阵的江潮咆啸,在这大海痉挛的嘶声里,“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个精灵弹出海面,跃上天宇。看她:水淋淋,活脱脱,光灿灿,亮莹莹。在她的光照之下,宇宙揭开面纱,大地露出容颜,但那是脱去杂色,洗尽铅华的美:“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回首西望,江波鳞鳞,光接天外。环宇都是银色的波光在颤动。这是何等壮美的景象呀!管弦齐鸣,编钟声起。春江潮水,花林汀草,都为这海之子翩翩起舞了。

正当我们随着诗人的畅想,放眼大江,神驰四野时,镜头一转,特写于细部:“江流蜿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萨克斯管也在小提琴的伴奏下,以它朦胧的音色低回婉转起来。

悠悠的月光,洒一天霜色。江曲林深,尘绝如洗,枝叶婆娑,花影迷离。如霰的银辉,静静地,缓缓地,沉降着,飘摇着……幽美邈远、深邃空灵。

在“春”之诗这流畅疏朗的奏鸣曲中,江流蜿转是节奏上的一个旋回,接着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白沙不见,霜色空蒙,轻盈飘逸,引我们的视线延伸远方,此时,景展境开,极目天际。双簧管高音叠起,极具穿透力,直指湛蓝色的星空。

那孤绝的月轮,令我们放怀遐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从眼前的景色想到永恒的宇宙,从有限的人生想到无涯的荒古。在广阔无语的大自然面前,诗人问月而自思,杼发着自己的思绪,仿佛江天月夜也能把这种思绪升华起来,充满时空,深遂而隽永。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物是人非的情愫,在面对自然,临江望月时,便产生一种困惑。这困惑不是来自于哲理的探索,而只是一种情感上的述怀。视明月为伊人。伊人啊!代代的生者尽望你不衰的容颜,看那大江东去,流水不息。而你,这孤绝的月轮,为谁?投下你永恒的倦恋?这是一种困惑,是天问,是“天人相思”。

至此,我们终于发现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线索和主题。诗里,春、江、花、月、夜,这五个要素是以月为中心而展开描述的。全篇从月生而始,到月落而终。但月只是一个形式,一个载体,一条线索。她在天空中的运移而映照出的诸般景色,都为了牵引出人的“情”,相思之情。这才是诗的内涵。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胜愁。”白云悠悠,青枫瑟瑟,江水涛涛。在月色如霜的轻寒里,诗人的情思迷幻般游走着,漂浮着,冉冉上升。俯瞰长江,悬想万里:“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种相思,两地离恨。往复点引,回荡情深。

我们可以想象:月夜里,大江上,一叶小舟,顺流而下,船夫摇着橹,游子端坐船头,手把竹管。在清风里,在碧波上,洞箫的乐音缓缓地流淌。千里之外,同一个月亮之下,临江的小楼:栏杆九曲,垂手如玉……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月影徘徊,情思难耐。月,这是身在异地的恋人,举头瞩望,惟一共有的东西。那如水的光华,照着舟中的游子,也照着凭栏的玉人。月色遍布亭楼,离愁无尽无休。这恼人的霜色哟!帘卷不去,砧拂还来。剪不断理还乱,亘古情丝,缱绻风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虽说,月光照着你我,情意却难寻难索。多想乘光归去啊!彼此能相偎相托。怎奈情意唏嘘,毕竟音讯难抵。鸿雁传书,总有不度的光域,尺素藏鱼,徒现空泛的涟漪。

剩下来的也惟有梦了。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春”诗的美,是语言从俗流畅;而它的意境却虚幻迷离。整篇的时间被限在月起月落的一夜,而情绪思惟却借助思、梦、幻,演译到春半、春残乃至旷古的悠远。因为只有这样大跨度的时空,才能展开她所孕的丰富的情感。江水流春,不但流去了春光,也流尽年华,令人有伤逝之叹。闲潭落花,岂止是飘摇的梦;江潭落月,痛苦着未了的情。正因为月已落而情未了,才有全篇的尾。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诗语言的音乐性更表现在她的字词连缀:如上句“江水流春”接着下句便是“江潭落月”两句的头字重复;前节诗的尾,落月西斜。被后节诗的“斜月沉沉”顶着。这就增加了听觉的剌激。而这正是歌的需求。本来《春江花月夜》就是沿用隋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带有歌谣的味。而“春”诗语言清新,韵律悠扬。

月沉海雾而江远路遥。北及渤海南到潇湘,在这样广阔的地域,漫漫的旅途之中,有多少征人游子在月下奔波啊!他们中又有几人乘月而归呢?编钟复起,排箫悠悠。落月摇情满江树,多么疼,多么美呀!月系离情,树承月影,这一切又都倒影在江水里,随着江水流动而荡漾着……那,不正是离人的相思吗!

[注]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人(今属江苏)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诗仅存二首。清末王罔远评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那片红帆点评:

《春江花月夜》,无论是词与调,是具有完美深邃意境的,张若虚这首诗,再现了人间至美的景象,月波之下,水光粼粼,凭月托意,优美地抒发了情感,而编钟音乐只是它的一种艺术再现。这首诗曾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而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自古许多文人墨客均曾予置评。本文以其理解也作了解读,主观而言已达一定深度,语言凝练,解析细致,不失为一篇解读佳作。但行文稍欠斟酌,粗读略感突兀。个见,期待更好。

文章评论共[3]个
行吟者-评论

谢谢红帆吾友,我已按你的意见,通篇口语化平顺了一遍。at:2007年03月25日 上午11:52

古刹昏鸦-评论

一个字——美!
  【行吟者 回复】:“风情诗点染”是我的读诗笔记,我想用另一个角度去评诗,偏重于情感的体验。比不得专家的见识。 [2007-3-26 17:24:41]at:2007年03月26日 中午1:50

奔月-评论

   得慢慢地来学习,不是一次就能弄懂的。不过,我有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曲子,很好听的呢。
at:2007年03月27日 下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