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看法,大家选择性接受。
诗歌可从读,学,写三个方面来谈。
读就是鉴赏,需要的是兴趣和欣赏水平,兴趣放过一边,欣赏水平因人而异,对一首诗,有人说好,问他好在哪,他却说不出来,属于那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有人认为看不懂的诗就是好诗,既然看不懂,怎么会好,又好在哪,显然是种偏见,可能受了点朦胧诗的害,也不好意思说是叶公好龙了。
那么该怎样读诗呢?具体方法当然依各人口味,我只提重要的几点。
一是主题中心。当然是先看题目,诗的中心总与题目相关,即使题为无题,作者也会在诗中清楚告你为什么无题。好诗都会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笔墨,它用一种类似说服人的方式,运用各种技巧引导读者达到作者想要他们达到的境界,就是明白作者最想表达的是什么,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附加的其它理解,但大方向是一致的。诗的中心对作者来说就是立意,每个认真写诗的作者在开始写时,都有明确的主题,他不会也不能把脑中杂乱无章模模糊糊的想法清楚表达出来,那是呓语,不是诗。所以读诗先要抓住诗的主题。
二是表达手法。如同诗的外衣,诗的主题明确,但你读时却多少有点似懂非懂,这就是因为表达手法不同造成的效果,让你觉得如同雾里看花,但当你转下脑子明白后,你又会为诗人这点小小的狡猾而赞叹不已。
三是艺术风格。不同的诗人运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读者喜欢不同的风格,有的简炼明快,有的舒缓和谐,有的夸张,有的浪漫,不同的欣赏风格直接影响着你的鉴赏水平,因为你主观地把个人喜好附加到了所读的作品当中。
总之,读诗先要弄明白诗的中心,表达手法及艺术风格,当然,最后你记住的可能只是诗中一两句隽永睿智的话,但在一开始读时你不能只想着去找这样的话,离开了整体,任何语句的表现力都会大大降低,而这些语句之所以让你记住,也是得益于诗歌带给你的整体感受。
对于作者来说,必定是始于读,中于学,终于写,而且学也只有在读写的循环交替中才能得到平台式的提高,阶梯式的进步。诗歌源于生活,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某次事件碰撞萌发后的创作冲动下的产物,人生经历的丰富必然会对诗歌的创作产生正面的影响,但作为一种有着诸多技巧的文体,学诗的人往往采取一种速成的方式,去研究具体的作品,而这种方式也确实奏效,至少在学诗的初期。
我对于大家的建议是,学诗可以从四个方向去学:
一是中国的古典文学。它几乎是中国现代近代当代整个文学的伟大母亲,那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可供汲取。
二是外国的优秀作品。它是另一个文化框架下思想冲激的产物,而且西方的诗歌也出现的较早,已经产生为数众多的流派及诗人诗作,也是一个大宝库。
三是各地的民歌。那是来自老百姓的最鲜活的语言,最贴近生活,是那么淳朴而充满活力,火辣而富有激情,如同一枚刚从树上摘下的带着露珠的果实,是最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
四是流行歌曲。歌曲的流行是有目共睹的,而诗歌的不景气也是事实,如何从流行歌中吸收些积极的元素,使之拥有更多的读者,也是面临转型期需要蜕变的中国诗歌的一个探索方向。诗歌的出路在哪里,该如何振作,是所有正在写并准备为之付出精力的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
当然,以上四个方向只是让你拥有一些写作技巧罢了,真正的学诗方向最终还是生活,让你精神的触角在生活中延伸,让你爱美的眼睛在现实中眨动,你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写出真正有价值的好诗。
再说下写。写过诗的人可能相当不少,但坚持下来的就不多了。刚学诗的人觉得诗很好写,只要把自己的想法分行表述出来,去了标点就行了。错了,那只能叫几行文字,诗歌虽然形式不拘,却有着其内在的特征,也就是能把如珠的好诗从鱼眼中辨别出来的依据。
写诗因人而异,作品也就风格多样,至于如何写,板桥题画中有一段描述相当精辟: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先有勃勃的写诗冲动,或者说是激情,这时必然有个感触在你脑中盘旋,这最初的感触可以认为是眼中之竹,也就是中心,然后你构思,酝酿,反复琢磨,最后大体成篇,这就是胸中之竹了,在你动手写时,你可能又会做若干调整,所以你的作品,手中之竹又与胸中之竹有所不同。初稿要经过数次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能拿出来,“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自己不满意,又怎么能苛求别人好评呢?“文章不厌百回改”,对自己诚实一点,认真一点,才能逐渐提高,精而又精。
一提到写作,就不能不说灵感。灵感的捕捉对作者一向是苦差,有时苦思不得,有时倏然而来,而且你如不及时记录,很快就消失无踪,《文赋》中有一节绝妙的文字专谈灵感: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览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轧轧其若抽。是故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灵感之来去,非主观能控,“来不可遏,去不可止”,陆机“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就是说不知道怎样打开这个创作的“开关”。其实不可强求就不要强求,任其自然,厚积自然有发,李贺的锦囊,杰克·伦敦的纸条,纸笔随身,一有即录,然后在酷暑无眠,坐车无事时,慢慢添枝加叶,丰富骨肉,直至成篇。
对于写作,每个人应该有些原则或要求,对于诗歌,我自己的一些要求如下:
一是少读多写。对于初学者,当然要多读泛读,但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这个比例应逐步降低。
二是内容重于形式。内容当然重要,形式也不能不管,只是不刻意追求,而选择最有助于表现内容的形式。个人喜欢分节,觉得这样表述更清楚,而且也有助于读者阅读。
三是能短不长。诗不是非得写长不可,写得长并不一定写得好,先把短诗写好才是主要的。
四是与生活合二为一。诗歌离不开生活,生活需要诗歌,深入生活,感悟人生,身边的小事都是可以写的素材。
五是风格独特。你的诗应该有明显的个人特点,能和别人的作品区别开来。没有自己的风格,是水平需要进步的原因。
六是用浪漫写实。写实是为了表现生活,但你平铺直叙,人们不爱看,需要你加点颜料,润色一下,以一种更能让人接受,更能体现出美感的方式表达,你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寥寥几言,小结一下。
于07年3月23日
-全文完-
▷ 进入倚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