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几时的梦幻,作别飒冷的寒风,假日的好心情伴我下扬州。
一路逍遥,满目生机,虽不是烟花三月,却也是春色撩人了。走进维扬,这方水土已如婀娜的少女青春勃勃,春潮涌动,真道是春风十里扬州路!我的心仿佛早就属于斯,并不陌生一样,好象扬州城有我的知心人为我分担忧愁,有我的好朋友和我风雨同舟。
其实,真情伴我走,春色为我留,扬州城最令我牵挂的还是那二十四桥明月夜。
寻寻觅觅,我踏着杜牧的诗行一路走来。瘦西湖水波荡漾,粼光片片,游人兴至,泛舟湖上,娇美的船娘一脸的春意映着白底青花的小袄,卷上珠帘总不如啊!那边的鹭岛上一群白鹭跳跃于松柏枝头和竹林间,聒噪,怡然。信步至小金山的百米长堤,垂柳依依,轻拂水面,如烟如雾。那绿,那翠,是画匠所点吗?这分明是一幅天赐的水墨丹青。杨柳轻扬,惠风和畅,漫步堤上,是沉醉的心灵,醉在这婆娑起舞的烟柳,醉在这诗情画意的三月。
这份情,是折不断的瘦西湖的垂杨柳,是喝不完的扬州城的琼花酒!
登上小金山,俯瞰瘦西湖,烟锁雾罩柳成荫,疏影横斜,游人绰绰。钓鱼台上风光好,清趣盎然宜人近。筑风亭的不老松咬定长春岭,“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小木桥直把剔透的徐园紧紧相连。更有那凫庄,四面环水,仅一面设曲桥与湖岸连接,庄上筑假山和亭台廊阁,凭栏观赏湖景,像极了浮在水面上的一只悠然自得的野鸭,多了几分闲情逸致。拾级而上也叫莲花桥的五亭桥,春风扑面而来,吹开我的衣襟,穿越我的心扉。端坐在栏杆上,尽情远眺,极目四野,湖水宛若碧玉,莲性寺的白塔隐约于参天的古木丛林,佛光普照,而至今已有200多年的莲花桥恰似瘦西湖的一根腰带静卧在湖上,集南方之秀、北方之雄于一体,造型秀美,黄瓦朱柱,配以白色栏杆,亭内彩绘藻井,富丽堂皇。桥下列四翼,正侧有十五个卷洞,彼此相通。每当皓月当空,各洞衔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倒挂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黄惺庵赞道:“扬州好,高跨五亭桥,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洞过云桡,夜听玉人箫。”五亭桥,恰似一朵硕大而美丽的莲花也。
兴到酣处便入迷,柳荫边,小桃红。走过“小李将军画本”,仿佛听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千古绝唱,小杜的激情诗篇曾引动了历代多少文人雅士对明月扬州的向往。走上桥来,我有无尽的感慨,恍如置身于盛唐的烟雨中,那个“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的小女子还在吗?怕只怕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罢了,历史不复存,曾经风雅大唐帝国的二十四桥早就颓圮于荒烟衰草,只留下昔年种柳,绿杨之城,熙春台前,一抹斜阳。今日二十四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布局诗化,是一座由山涧栈道、单曲拱桥、三折平桥和吹箫亭相连而成的组合桥。山涧栈道由黄石垒成,雄浑古朴。单曲拱桥为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该桥长24米,宽2·4米,栏杆24根,上下各24级台阶,似乎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与水衔接处巧云状湖石堆叠,周围遍植馥郁丹桂,使人随时看到云、水、月、花,体会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遥想起杜牧当年的风流佳话。
说来说去,“扬州好,第一是虹桥。杨柳绿齐三尺雨,樱桃红破一声箫,处处驻兰桡。”这是古人对虹桥的赞美。原建于明末崇祯年间的大虹桥横跨于瘦西湖上,位于瘦西湖公园南门之外,原是一木板桥,围以红色栏杆,故名“红桥”,清乾隆元年年改建为石桥。吴绮在《鼓吹词序》中描写虹桥说:“彩虹卧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槛,鳞次环绕,绵亘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画船掩映出没于其间,诚一郡之丽观也。”因桥形似彩虹卧波,遂将“红桥”改为“虹桥”。虹桥之胜,始于明代,延至清乾隆年间,王渔洋在扬州做官时修缮了虹桥,桥上建亭。他常与一班文人在桥上作诗,其中一首是“红桥飞跨水当中,一字栏杆九曲红,日午画舫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这就是当时虹桥的风光。今之虹桥1972年扩建,由一孔桥改为三孔桥,桥面拓宽,桥身拉长,桥坡改小,较原来的一孔桥更为壮观。
哦,瘦西湖的桥!就是湖之精灵,让生生不息的湖水更为清秀。一座座桥和一棵棵柳相依相伴,栉风沐雨,桥上脚步匆匆,桥下湖水悠悠,而湖畔的烟柳年复一年,一岁一枯荣,见证了桥的沧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二十四桥的明月高悬在孤单单的夜,山隐隐,水迢迢,佳人何在?五亭桥上空对影,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全文完-
▷ 进入饕餮先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