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幽风•伐柯》有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卫风•氓》也有云:“匪我延期,子无良媒。”这便是“媒人”一词的最早出处。可见,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婚姻介绍人的称呼有两种,一种叫“伐柯人”,一种叫“媒人”;后来,《淮南子•缪称训》中,为赞美媒人之热心,取其旗帜鲜明、态度热忱之意,将媒人称为“媒灼”,说:“誉人而莫之德也。”
随着华夏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媒人的称谓也逐渐多起来。据《晋书•索忱传》记载:孝谦令孤策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站在冰上,与冰下面的人对话,大惑不解,便请索忱为他圆梦。索忱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对话是男女投情相爱欲婚之兆。你将有一个为人做媒说亲的差事,只要大胆去做,就能做成。果然,很快就有人托他做媒,而且很快就做成了。于是,人们便管媒人叫做“冰人”。如《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就有“以爱伊爱,伊父母自做冰人”之句。
唐代宰相张嘉贞有五个女儿,欲将其中的一个女儿嫁给他很喜欢的郭元振,便令他的五个女儿各攥一根红丝线躲在帷幕中,使红丝线的线头露在外面,让郭元振任意牵动其中一根红丝,即作婚定。于是,郭随意牵了其中一根红丝,娶了他的三女儿为妻。这本是张嘉贞设下的牵丝为婚之策,以便确定哪个女儿嫁给郭,却因其是宰相,此事被广泛传开,传为美谈。从此,“牵丝”、“牵线”、“红丝”、“红线”等词汇,都成了媒人的代称。比如:“自古姻缘皆分定,红丝岂是有心牵?”
然而,民间对于媒人的称呼更多的却是“月下老人”或“月老”。相传,“月老”是居于月下专司人间婚姻的天神,他有一个极其硕大的口袋,藏着许许多多的红绳,暗暗的系在人间男女双方的脚上,不论你双方走到哪里,相距多远,只要月老将红绳一牵,男女就会相聚,这婚姻就做成了。据说,凡是成就的夫妻,都是由月老牵动红绳做成的,凡是做不成婚姻的,都是月老那里没有牵动红绳的缘故。所以在古代,就有八月十五供香月老的风俗。这虽然是民间传说,但却流传甚广,许多人坚信不疑。《双烈记•就婚》中有,“婚姻男女本无天,岂不闻月下老之事乎?千里姻缘一线牵……”《留鞋记》中亦有“何须寻月老,则你是良媒”之句。
元代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婢女红娘,天真爽朗、聪慧勇敢,凭着自己的智慧和胆略,几经周折,终于促成了崔莺莺和张君瑞的婚姻。该剧为历代戏剧家所垂青,久演不衰,至今仍有些唱段广泛流传。究其原因虽然很多,但与民众普遍喜欢红娘这个人物不无关系,以至于“红娘”就成为被人们广泛认可的媒人之代称。红娘者,媒人也。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媒人的各种不同称呼,多誉多褒,表达了人们对媒人遵从、礼让之心。旧时代,媒人虽然为收受彩礼“两头瞒哄”,造成了无数的婚姻悲剧,但它却适应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职业。直到如今,仍然需要有职业的婚介机构来促成男女间的婚姻。从本质上来说,当今婚介机构,与古代的“伐柯人”、“冰人”、“月老”、“红娘”等等称呼,没有根本区别。
-全文完-
▷ 进入斗南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