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雷锋精神,不该被青少年遗忘朱文科

发表于-2007年03月16日 上午10:39评论-0条

又到3月。又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时节。

雷锋,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每到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中老年人总会自然而然地想起。45年前的3月,这个像流星一样倏然划过世界的生命,以另外一种方式重新降生了。从那以后,雷锋就成为一个民族所共认的良知和美德的标志和尺度,他那22岁的目光和笑容就成为我们变动不居的生活中一抹温暖感人的亮色。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真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雷锋正在普及地被青少年学生遗忘!雷锋精神正在迅速地被年轻一代遗忘!

曾几何时,雷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头脑里,是一个多么熟悉名字,并且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与精神力量一直在充实心灵和鼓舞人心。可以说,我们那两代人甚至包括大多数八十年代的孩子都是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长大的。然而对于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新一代人来说,雷锋这个名字和其人其事,就远不及“四大天王”、“四小天王”、“小燕子”赵薇、“超女”李宇春等歌星影星之类被他们所熟识与崇拜。最近,云南省《都市时报》在一年一度的3月5日“雷锋纪念日”前夕进行的一份问卷调查表显示,在被调查的10所中小学中,结果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不知“雷锋纪念日”和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而在“雷锋是做什么”、“雷锋是哪里人”等问题中,不少中小学生给出的答案不仅是五花八门,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xi]为沈阳部队某部因公牺牲的英雄战士雷锋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在《人民日报》发表。此后,每年的3月5日就成了学习雷锋的活动日。雷锋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曾经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人。周恩来总理曾对雷锋精神作了全面而精辟的概括,即“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雷锋精神的实质就是无私、关爱、理解和奉献,就是给人春风般的温暖,这与我们所着力倡导的民族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理当世世代代大力继承与弘扬。过去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雷锋精神对提高全国人民共产主义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无可估量的推动作用,雷锋精神已经成为雷锋和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结晶,成为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发展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的理想人格。而这种精神特质,不正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最需要最宝贵的吗?然而,时至今日,在社会急速转型时期,“雷锋精神”非但没有与时俱进,反而越走越远,当中老年人在心中无数遍熟稔着“雷锋”这个名字感慨着时代的沧桑巨变时,正在茁壮成长的年轻一代却在迅速地遗忘“雷锋”。要说还有人记得的话,那也是被这些所谓的“新新人类”在流行歌曲、网络语言和手机短信中调侃的时候。这究竟是谁之过?谁之哀?

笔者认为,雷锋精神被遗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价值与教育取向浸染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在于人类感恩意识的严重缺失。现在许多学校中,雷锋精神似乎只与“3月5日”有关,往往是一次主题班会的纸上谈兵,或是一次上街擦隔离拦的“实践活动”,仿佛这就是学习雷锋精神的全部。“向雷锋同志学习”在许多时候变味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过去雷锋能做到的,如今却很难有人做到。这种“乐于助人”现象的减少,或者像有些人说的“雷锋精神正在离我们远去”,其实正是种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一方面,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和平幸福年代,他们无法亲身感知新旧社会的巨大差异,无法体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经历的那种贫穷与动荡的苦难,以至于不能很好的感受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来之不易;另一方面,受某些不正确的社会观念影响,许多人把金钱当成了衡量各种事物的标准,认为日子过得好只是自己赚钱消费的结果,人生就是要及时行乐。这些不正确的想法,把那些人封闭起来,一心一意地考虑自己的得失,对于别人自然就不会产生“感激”、“感恩”的意识。这样,他们对别人就不再热心,当然更没有兴趣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了。试问,改革开放近30年,我们这个社会被什么引领着一步一步走离精神的涵养与滋润?是谁在年年岁岁地鼓噪享乐和安逸?又是谁在千篇一律地编造无聊无味的精神产品充斥影视荧屏毒化心灵?当这个社会被人为地营造一种重物质轻精神重享乐轻奉献的环境氛围时,真正的人生追求被扭曲人生价值被误导人生哲学被歪斜了,在造星成为娱乐主流、追星成为社会怪象的今天,我们还能拿什么来教育和引导这些思想活跃思维标新的“新新人类”?

其实,现在的精神生活的粗糙,不仅仅表现在雷锋精神被遗忘,在这个物欲横流享乐至上精神荒漠的时代里,许多优良的传统和美好的回忆正在衰微和遗忘,许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历史瑰宝也正日遭尘封。前几年,当狼牙山五壮士幸存者葛振林老人在湖南衡阳去世时,就有人立即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从新的语文课本中删去,取而代之的却是金庸的武侠小说、流行歌曲、超女的一夜爆红,这种浮躁短视的无知行为,颠倒的社会价值观,恰恰暴露出了社会中的一种庸俗和虚伪病态。当前,举国上下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而我们如果不加快重建精神家园、重构精神人格、重塑精神形象,以帮助国人找回自信心,找到自信力,就谈不上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小康。

本文已被编辑[“逝者如斯”]于2007-3-16 11:39:0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朱文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逝者如斯”点评:

现在的社会,肤浅、躁动,急功近利。
人们都把目光投到有名有利的事务上去了,
所以,什么明星、超女就迅速窜红。
雷锋那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谁还愿意发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