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武媚娘康慨

发表于-2007年03月16日 清晨7:09评论-2条

俗话说得好,做了皇帝想登仙。看那秦皇汉武,雄才大略,镇乾定坤,可脑门子一热,羡起神仙来了,要学彭祖千年不死。于是求方士,采仙药,营宫室,炼丹铅,闹得一塌糊涂,不仅没有长命,反而加速身亡,煊赫一世的英名,落下这万年诟病。

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个一代贤君,大唐江山全赖他造成。不料到了晚年鬼迷心窍,却相信印度婆罗门有长生术的混话,派人四出寻求奇药异石,大炼丹铅。太宗吃了这些乱七八糟的“长生药”,初觉精神陡长,久而头晕目眩。一日,驾幸翠微宫,忽然感到身体不适,支撑不住,终于卧倒龙床,一病恹恹,服药也不见效。过了两天,竟然下起痢来,腹痛如绞,要泻不泻,四肢乏力,苦不堪言。这番病势来得凶险,非比寻常。太宗自知不妙,正要传诏皇太子来听政,只听得娇滴滴的一声:“陛下该服药了。”

原来是久承圣恩的武才人武媚娘,双手端着一小碗汤药,款款走来。太宗一见武媚娘,又勾起满腹心事,四年前武媚娘刚征召入宫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

这一天晚膳传罢,太宗独坐在暖炕上,悠闲地拿根牙签剔着牙。一个紫衣太监手执拂尘笑眯眯地从门外走进来,附在太宗耳旁嘀咕了几句,太宗点了点头,说:“宣她进宫。”紫衣太监脚不着地似的飞跑出去。太宗环视左右,挥了挥手,八个屏息斂声的小太监便轻手蹑足地鱼贯出宫去了。

唐太宗饮罢一盅茶,紫衣太监又笑眯眯地走进来,跟在他后面一个如花似玉宫妆打扮的少女,轻移莲步走到太宗面前,便盈盈下拜,边拜边说:“臣妾武氏叩见皇上,给皇上请安,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宗哈哈大笑,叫她起来,定睛细瞧,呵,好一张标致的脸蛋!面如芙蓉,眼若秋水,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自红;看她颀长窈窕的身腰,似柳临风;胸前双峰微耸,春意正浓。仿佛十七八情窦初开的少女,谁知一问芳龄,才十四岁。正是豆蔻年华,含苞欲放。喜得太宗心痒难抓,随又问了她的身世、籍贯,她一些儿不露慌张,应对如流,落落大方。太宗喜道:“如此说来,你父士彠,和先帝是故交了。你入宫有何为难之处,朕替你做主。”

“谢圣恩,臣妾入宫一无牵挂,但愿皇上龙体安康,圣心如意。”

“哈哈哈!卿真是可人意。朕赐你芳名为媚娘,你可喜欢?”

“谢皇上隆恩!”武媚娘赶快跪下叩首。

“传旨,”太宗喜孜孜的搀起武媚娘,向站在一旁傻笑的紫衣太监口授诏谕:“册武媚娘为才人,居福绥宫。”武媚娘少不了又下跪谢赏。

“奴才领旨。”紫衣太监便引武媚娘去福绥宫休憇。旋即回宫复旨,说“武才人非常满意,谢万岁爷恩典。”

唐太宗一笑,随口问道:“武才人应诏入宫之时有何表示?”

太监躬身回答说:“回万岁爷,武才人的母亲接诏后,握着武才人的手号啕大哭,倒是武才人谈笑自若,劝慰母亲说,‘女儿能去侍侯万岁,怎见得不是福分,母亲何必悲伤呢?”

唐太宗点头赞叹说:“此女不是平凡之辈!”

紫衣太监见龙颜喜悦,又凑趣说:“听说武才人小时,保姆抱着给袁天纲相面,天纲大惊,说她‘龙瞳凤颈,是天子相’。武才人长大以后,兄姐都戏称她为女皇帝呢。”

唐太宗听了沉思不语。这时,鼓楼已报一更,敬事太监恭恭敬敬地托着一盘写有嫔妃名字的银签,请太宗拣签住宿。太宗把手一挥,说:“无须拣签,驾福绥宫。”

自此,太宗一心一意的爱恋武媚娘,连那宠眷甚隆的萧杨二妃也丢在脑后,不复召幸。

太宗在翠微宫养病,只选媚娘随侍在侧,昼夜不离。也亏了个武媚娘,日夜衣不解带,捧茶递药,从不假手宫女,亲自操劳。药煎浓了,媚娘亲自用舌尖试温度,才递到太宗唇边,娇声说:“陛下喝下这碗汤,龙体便立见康复。”

太宗皱着眉头,就着媚娘的玉腕,仰脖骨碌碌一气喝完,又就着媚娘送上来的热水漱了口,才开口说:“你速宣宫监传旨,召皇太子来宫听政。”

皇太子李治接旨急忙来到翠微宫,迈步进来,正好武媚娘端了空碗出去,两下相遇,媚娘嫣然一笑,口称“殿下”,便向太子行礼。太子顿觉眼前一亮,鼻子嗅到一股似兰非兰似麝非麝的异香,勉强定了定神,心里话:想不到媚娘竟出落得如此艳丽,父皇年过半百,怎禁得起这样一个尤物折腾,怪不得要生病哩!不免多看媚娘一眼。谁知媚娘一双俏眼也正瞅着太子呢,就似两道电光相碰,把个太子碰得神不守舍。媚娘看到太子这副傻相,又抿嘴一笑,这一笑不打紧,险些儿把太子的魂魄都勾引了去。

太子边想边走,到了太宗榻前问了安。太宗说:“我的病日见沉重,看来不久于人世了。”太子安慰说:“陛下小病,不必忧虑,吃几帖药就会好的。”太宗叹了口气说:“我忧虑的不是我的病。想我十六岁就带兵,十八岁帮太上皇开创唐室基业,大小经历几百仗,才有今天的局面,我死也无憾了。可惜一班开国功臣,死的死了,老的老了,只有一个李世勣,身子骨还算硬朗。这人才智有余,我一向是另眼看待的。只是你对他无恩,怕他不肯臣服你,我是为你忧虑呢!”

太子听了默然不答。太宗又说:“我已为你安排好了,昨天我贬了他的官,把他外调,如果他徘徊观望,就责他违诏,立刻杀死他。他奉命果真就立时离京了,说明他是忠诚可靠的。我死之后,你就把他诏回任为宰辅,他必定感恩为你所用,千万记住!”太子连声称“是”。太宗说话劳累,竟呛咳不止,慌得太子手足无措,幸好媚娘闻声赶来,扶起太宗,又捶背又递茶,手忙脚乱了一阵,太宗才平静下来。一番折腾,十分疲惫,太宗竟昏昏的睡死了。榻前只有太子和媚娘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要笑不笑的。忽然,媚娘柳眉一蹙,悄声说道:“殿下正是弱冠之年,怎么头上有白发了?”太子惊问道:“果真?”媚娘说:“还骗你不成?不信,撏两根给您瞧瞧。”于是媚娘走近太子,轻舒玉指在太子头上理出两根白发,撏将下来给太子过目。太子叹道:“果真有白发,敢情是老了!”媚娘噗嗤一笑,说:“年纪青青的,怎的就老了?我看殿下多半是操劳国政,又耽忧皇上的病,才急白了头,殿下说可对?”说罢凝视太子抿嘴微笑。太子也笑着回答说:“也不完全如此,你可知道还有别的原因哩。”媚娘星眸一转,正要答话,不巧进来几个宫女,媚娘就掉转脸对宫女说:“皇上刚刚睡熟,你们小心侍侯,我去去就来。”说罢扭动柳腰出门去了。太子略捱片刻,也溜了出去。

太子溜出寝宫,竟尾随媚娘跟到她的卧室。媚娘故意板着脸娇嗔道:“殿下怎不自重,跟到我的寝室里来,不怕有辱贵体?”太子涎着脸说:“我为了你,头发都白了,你难道一些儿也不怜惜我?”媚娘说:“妾已是残花败柳,只怕殿下未必真心。”说罢竟落下泪来。太子忙安慰她说:“我早就有心于你,只是碍着父皇,不敢造次。”媚娘这才乘机跪了下来,泪流满面,说:“蒙殿下深情厚爱,妾下半生全赖殿下施恩了。”太子急忙双手扶起,媚娘私心喜悦,乐得看风转舵,图个下半生快活,所以任凭太子调情轻薄,解衣寛带,也不过是半就不推,,遂了太子心愿。

太子和媚娘既结了云雨情,又复海誓山盟,男欢女爱,如膠似漆,早把身患重病的唐太宗忘诸九霄云外。两人正在卿卿我我,难分难舍之际,那不知趣的宫女骤然入报道:“万岁有旨,请武才人快去应旨!”

媚娘也顾不得太子了,急急赶往寝宫,一看太宗只有出的气,少有入的气。三四个御医苦着脸侍立一旁,束手无策。媚娘忙问:“皇上怎么啦?”其中一个太医说:“不敢瞒武才人,皇上的病,实是误吃了那丹铅,毒物发作,不可救药了。刚才给皇上灌了一碗千年吉林老参汤,也只能留一两天。”媚娘心里暗喜,一双凤目却滚落几颗泪珠。

这时,太子也悄悄的进来了。众人默默守侯了一顿饭的时刻,忽然太宗要茶喝,媚娘忙手捧茶盅,服侍太宗喝了。太宗审视媚娘良久,才说:“朕的病日重一日,不见起色,怕是天年已尽。你侍侯多年,朕不忍心撇下你。你自己想想,朕死之后,你怎样打算?”试想媚娘的心是何等的玲珑剔透,当下她立刻跪倒在地,说:“臣妾蒙陛下恩遇,万死也难报答圣恩。如今陛下龙体不适,臣妾愿意身入空门,削发为尼,长斋念佛,祷祝陛下长生。”

太宗连连点头,说:“好,好,你有这番心意,朕就成全了你。你今日就出宫去罢,免得朕为你挂心了。”武媚娘大哭拜谢,出去整理行装,这可急坏了站在一旁的皇太子了。

武媚娘自愿削发为尼,太子在旁听得一清二楚,好似晴天霹雳,大出意外,却又无法挽回,正在干着急,只听见太宗在喃喃自语:天纲的话虽不可信,但媚娘外柔内刚,风流美艳,我实在是不放心把她留在宫里。赐她一死,于心又不忍。好在她自愿去做尼姑,天下哪有尼姑当皇帝的?我死也安心了!抬头看见太子侍立在侧,便说:“你去宣旨,召长孙无忌和禇遂良进来。”

太子巴不得有脱身的机会,三步并做两步跑出寝宫,命宫监去宣旨,自己急急的到媚娘卧室,媚娘正忙着收检东西,不觉悲从中来,哽咽着说:“卿竟忍心撇下我么?”媚娘黯然说道:“圣命难违……”话未说完已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太子含泪又说:“你为什么要去做尼姑呢?”媚娘说:“殿下不见李世勣吗?妾不如此,怕要与殿下死别了!”太子才恍然大悟,暗暗称赞媚娘机智。媚娘又接着说:“妾甘心削发为尼,是为了日后等待殿下恩召。怕只怕殿下登基后,眷恋后宫佳丽,不再记得我了。”说罢,泪如雨下。太子指天发誓,媚娘才收泪道:“殿下如此厚爱,就请赐一物做表记吧。”

太子立刻从腰带上解下一个九龙玉环,正要递与媚娘,就见有宫女进来说:“万岁有旨宣召殿下。”太子急忙把玉环往媚娘手里一塞,只说得一句:“后会有期!”便匆匆的赶往寝宫。

唐太宗想长生不死,乱吃丹铅,猝至毒发,名医束手。一代雄主,魂归离恨天,享年五十三岁。临死前,授命国舅长孙无忌和禇遂良共同辅佐太子。

公元650年,太子李治登基,历史上称高宗,改年号为永徽。

高宗即位后,命禇遂良和长孙无忌左右辅政;又遵太宗遗命,把李世勣召回,授左仆射要职。李世勣因避太宗世民名讳,除去一个世字,单名为勣。

永徽初年,高宗治政尚多效法太宗,大臣朝仪,也能体恤百姓疾苦,所以民风淳厚,乐业安居,大有贞观遗风。高宗执政三年,王皇后没有生育,便很妒忌那个生了皇儿的萧淑妃。萧淑妃长得花容月貌,本来就很受高宗宠爱;生了皇儿更是母以子贵,不免恃宠生骄,更惹皇后妒恨,因此常在高宗面前搬弄萧淑妃母子的不是。萧淑妃哪肯忍让,免不得反唇相讥。高宗为人优柔,后妃争宠,不便断谁是谁非。心里煩闷,便想起那个削发为尼的武媚娘。恰好三年服满,高宗便借超荐太宗为名,去感业寺烧香,其实是践约去访武媚娘。

这日,高宗摆驾前往感业寺,媚娘听说高宗来寺烧香,心想皇上必定为我而来,就打扮得风流妖娆,出来接驾。

高宗见媚娘风姿体态不减当年,悲喜交加,胡乱在佛前烧了几柱香,便急急携着媚娘进了云房。媚娘重新下拜,还未开口,便扑簌簌的眼里留下泪来。高宗忙扶起媚娘,替她拭泪。媚娘乘势轻轻坐在高宗膝上,玉腕挽住高宗颈项,呜咽着说:“陛下忘了当年九龙玉环之约了吗?”高宗说:“朕哪里是忘了。这不是,三年服满,立即赶来看你。你可蓄起发来,等朕传召便了。”媚娘这才转悲为喜,便放出她的柔媚功夫来,絮絮诉说三年独守禅房的苦衷,说一句,滴一粒泪珠;又追亿在宫时与高宗定情的欢愉,说一句,换一种媚态。惹得高宗一时悲,一时喜,不知要怎样的来爱宠媚娘方觉称心。不觉日已正中,高宗才恋恋不舍的上輿回宫。

自从高宗从感业寺回宫以后,就象失掉了魂魄一样,睡不安枕,茶饭无心,对灯枯坐,长吁短叹。这种失常的神态,瞒不过王皇后的眼睛,再三婉言盘问,高宗才惴惴不安地对皇后说出实情。谁知王皇后听了非但不加拦阻,反而笑盈盈地向高宗道贺,还催促高宗立召武才人进宫。高宗这一喜非同小可,几天来的愁虑云散烟消。原来高宗就怕皇后这一关通不过,宠幸一个萧淑妃,皇后尚且终日吃醋,闹得后宫鸡犬不宁;再加上一个娇娇滴滴的武媚娘,不把后宫闹得天翻地覆才怪哩!为这事高宗寝食不安。哪知天下事不可逆料,王皇后竟一下子变得如此豁达大度。高宗喜极,也无暇去研究皇后的心理,一心放在武媚娘的身上,不时派内侍去感业寺,探问媚娘的头发蓄有多长?好容易等到媚娘的一头青丝又能盘成云髻了,便召媚娘入宫。

这一晚,后宫龙凤烛高烧,王皇后亲自摆宴为武媚娘接风。席间高宗谈笑风生,皇后殷勤劝酒,只有媚娘端端正正的坐着,十分拘谨。王皇后又夸她温顺,高宗却暗暗纳闷,媚娘素性活泼,今晚却似换了一个人。

武媚娘是个有心人,进宫不久,便把后宫情况摸得八九不离十。她了解到王皇后醋心最重,如果有哪个宫娥妃嫔向皇上飞个媚眼,就要倒霉了,不是罚做杂役,就被打入冷宫。她又获悉皇太子是一个姓刘的偏妃所生,所以皇后对生育过皇儿的妃嫔格外妒恨,千方百计挤倒方才心甘。因此,皇后的人缘也就可想而知了。武媚娘什么都明白了,为什么皇后不拦阻她进宫。她不由得连哼几声,恨恨地说:“你想看我和萧淑妃二虎相斗,好,等着瞧吧!”

其实,武媚娘的心计,远远超过王皇后。她不露声色,一味巴结皇后,早晚请安,执礼甚恭。皇后要拉拢她共同对付萧淑妃,不免常在高宗跟前当面夸奖她,高宗更是喜不自胜,就进封媚娘为昭仪。

武媚娘又用小恩小惠来笼络宫监侍女,凡有赏赐,都分赠给他们。后宫男仆女妇无一不感激她,甘心为她所用。这样一来,她的耳目就多了,宫内一举一动,皇后一举手一投足,都在她的掌握之中。

武媚娘要扳倒的不是萧淑妃,而是王皇后。无奈皇后除了妒心重,却也找不出什么差错,媚娘只得耐心等待时机。一等就是一年过去了。武媚娘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个女孩。她大为失望,恨自己的肚子不争气,生不出一个龙种。看着女婴,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残毒的念头。

一日,武媚娘正闲坐无聊,宫女来报说:“皇后驾到。”媚娘急忙叫过宫女,在她耳旁叽咕几句,就转身躲进侧室。皇后随着也进来了,问跪迎的宫女道:“武昭仪到哪里去了?”宫女回答到御花园采花去了。皇后便不再问,随便坐了下来。忽然床上传来小孩哭声,皇后便起身到了床边,把媚娘的女孩抱了起来,哄着拍着好一会,女孩又沉沉熟睡。皇后仍把女孩放回床上,盖好被,等不及媚娘回来,就出宫迳自回去。

武媚娘听皇后脚步声远去,就悄悄的从侧室出来,到了床前,掀开被子,女孩正睡得香呢。只见媚娘眼露凶光,咬紧银牙,喃喃自语:“女儿呀,莫怪你娘心狠!”伸出两手,下死命扼住女孩咽喉,可怜女孩两只小手舞了几下,小腿一蹬,连声都叫不出来,就断了气。媚娘仍用被盖好孩尸,没事人一样坐着。

每天朝罢,太宗必到媚娘处报个到,比朝佛还要虔诚。因此龙凤鼓一响,百官退朝,媚娘就忙手拿鲜花,伫立等候。不一刻,高宗驾临,笑对媚娘说:“世人都把美人比作鲜花,但以卿比花,花还要逊色三分哩!”媚娘莞尔一笑,说:“陛下过奖了,妾蒲柳之资,怎敢以花自比!不过妾向来有爱花的癖好,这是刚从御花园采来的鲜花,恭侯圣驾。”高宗微笑,掉过脸来看那床上问道:“女儿还在睡吗?”

“睡了好长时间了,想来也该醒了。”媚娘便转对侍女说:“去把公主抱来。”侍女过去掀开被子,“啊”了一声,傻了,手在哆嗦。媚娘连声催问道:“你怎么啦?还不抱来!”侍女战颤着声音,只会说:“不……不……”,媚娘装出不耐烦的样子,亲自前去,双手刚碰到孩尸,便一声尖叫,昏倒在地。侍女七手八脚扶起媚娘,忙乱了一阵,媚娘才苏醒过来,号啕大哭。

高宗大为惊疑,走近床前仔细一看,女儿已是死了。眼框一热,不觉流下泪来。随即厉声叱责侍女:“好好的公主,如何就死了!”吓得众侍女慌忙跪倒在地。武媚娘哭着说:“我去御花园采花,公主尚睡得好好的,一会儿功夫就闷死了,不是你们谋死我女,更有何人?”众侍女回答说:“不敢,刚才皇后娘娘来过,抱着公主哄了一会儿,不久便走了,这是实话。”武媚娘听了,捶胸顿足的又号了起来,号一声,怨一声王皇后。高宗面有愠色,说:“皇后与你无冤,何苦下此毒手,卿不要怀疑,错怪好人。”媚娘泣道:“妾并非红口白舌,凭空乱造。陛下岂不知皇后薄待萧淑妃母子之事?萧淑妃不该生下雍王,就不会受到皇后的忌恨了!”又添枝加叶,大肆诽谤。果然,高宗被煽得怒火中烧,把桌一拍,大声说道:“皇后心肠如此狠毒,可恼可恨!若不是卿提醒,朕尚在梦中哩,朕决意将她废掉!”武媚娘连连摇手说:“不可,不可。废后大事,不是儿戏。满朝文武不知内情,反说妾生事陷害,妾百口也难辩了。宁可妾负屈,万万不能废后啊!”说毕嘤嘤而泣。高宗说:“朕自有主张,母舅长孙太尉是顾命大臣,朕与他商议,朝臣就无异言了。”武媚娘大喜,打铁要趁热,便怂恿高宗即刻前往长孙无忌府第,回宫后又密派心腹宫监押送金银珠宝十车送给无忌。

第二日早朝,高宗把长孙无忌、禇遂良和李勣等留下,说有要事相商,三人只得暂在朝堂侯旨。禇遂良说:“不知皇上有何事相商?”长孙无忌就把昨天高宗驾临的事叙述一遍,说:“言谈间圣驾怪皇后不生育,又数说皇后妒悍,我当时不明何意。到了晚上,许敬宗来,才知道要废掉皇后,立武昭仪为正宫,劝我顺从圣意,被我一顿好骂,才怏怏的去了。晚上忽又有宫监押送十车金宝赏赐于我,也被我退了回去。今日留下我等,想必就为此事。”

禇遂良听了勃然变色。正说之间,有个内监来打招呼说:“万岁爷废后之意已决,请各位不要拂逆圣意。”长孙无忌把他斥退,转对李勣说:“如何?果为此事!我不能不力争了,还望诸公助我。”李勣低头不语。禇遂良说:“立武昭仪为后,必为国家祸害,太尉不可不争。”正在议论,高宗传旨三人入内殿。高宗说:“皇后心怀妒心,胆敢闷杀公主,天理难容,朕意将她废掉,立武昭仪为六宫之首,卿意如何?”禇遂良谏道:“皇后向来贤淑,不会做出此等残毒之事,想是他人陷害,嫁祸皇后,望陛下明察。”

“就算此事与皇后无干,皇后无子,亦犯六出之条。”

“皇后无甚过错,一旦废弃,朝野或有议论。“高宗语塞,龙心不悦。长孙无忌接着说:“遂良说得在理,还望陛下三思。”高宗只得说:“明天再作议论。”君臣不欢而散。

第二天就有内诏下来,贬吏部尚书柳奭为荣州刺史。长孙无忌对禇遂良说:“刘奭是皇后母舅,无故被谪,这是杀鸡惊猴,我们该怎么办?”禇遂良断然说:“决不迁就!”长孙无忌环顾左右,不见李勣上朝,自语道:“李司空为何不来?”正说着,景阳钟响,天子临朝,百官鱼贯而入,鹄立两旁。高宗便宣布易后之事。禇遂良出班跪奏说:“陛下定要另立皇后,也应选名门望族。武昭仪曾经侍侯过先帝,人所共知,如今立她为后,岂不贻笑后世!臣斗胆忤逆圣意,罪当万死!”说罢叩头出血。高宗恼羞成怒,命武士逐出朝廷。禇遂良正起身要走,忽听见帏幕后面娇声骂道:“何不扑杀此獠!”

长孙无忌料是武媚娘所说,立即出班奏道:“遂良是顾命大臣,有罪亦不当斩!”又有几位朝臣也出班跪谏,高宗才不加罪。

十一

武媚娘回到寝宫坐下,拔去头上钗环,回想早朝禇遂良当着文武百官揭她的隐私,气得脸孔煞白,咬牙恨道:“禇遂良啊禇遂良,我不把你碎尸万段,不知我的厉害!”

又出了一会子神,渐渐的脸有喜色,自语道:“今天李勣称病不来上朝,显然是有意袒护我。先帝临死把他贬谪出京,倒叫他学乖了,懂得背逆上意是没有什么好下场的。对,叫他来办就万无一失。”

这时,高宗也满脸不悦的进来了。于是媚娘便劝高宗密召李勣进宫,商议易后之事。果然不出媚娘所料,李勣很从容的说:“这是陛下家事,又何必和外人商议呢?”高宗喜道:“卿说得对,朕就这样决定了。“又和李勣密谈多时,李勣才退出。

第二天,许敬宗就四处扬言,说什么“老百姓多了几个钱,还想另娶一个美貌妻子呢。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换一个皇后,也值得大惊小怪,议论纷纷”等语。高宗一心要扶武媚娘为正宫,便下旨先贬禇遂良的官,做个榜样给那些反对易后的群臣看,然后再下诏废皇后为庶人。

公元655年,武媚娘被册为皇后。这一天,媚娘金冠珠履,装扮得象个天神模样。李勣奉诏行授册礼,捧着玉玺恭恭敬敬的呈献给武媚娘。

唐高宗心花怒放,特旨武后乘车到肃仪门,受百官朝拜。武媚娘在门楼上俏眼俯视,但见黑压压的跪倒了一大片,不由得心花儿朵朵开放,满脸生辉。当晚宫廷大排宴席,文武百官,内外命妇,一律开怀畅饮,直闹到鸡唱五更,方才尽兴而散。莫说唐室立后,就是皇帝登基,也没有这般热闹。

十二

武媚娘扼死亲女之后,不久又二次怀胎,竟如愿生下一个麟儿。谋夺后位得逞,便密嘱许敬宗上旨说:“太子出身微寒,又非正宫所出,现在已有嫡嗣,理应正定名分。”太子李忠听说,惶恐不已,识相点还是自己辞去东宫储位,免得性命难保。于是高宗便降太子为梁王,立武媚娘子李弘为太子。武氏一家都升官封爵。媚娘又授意许敬宗,定要将禇遂良、长孙无忌置之死地才泄恨。许敬宗当然卖力,正苦于没有机会下手,可巧高宗下旨,命许敬宗审理一件谋叛的案子,许敬宗就把长孙无忌也扳连在内。高宗大惊说:“太尉是朕母舅,心存芥蒂,或者有之,怎会谋反呢?”许敬宗说:“太尉禇遂良以前曾劝陛下立梁王为太子,现在禇遂良获罪被谪,梁王的储位又废掉了,太尉心里必然不安,所以谋反。请陛下不必怀疑,早早处决。”

高宗黯然泪下,说:“母舅果然有谋反之意,朕也不忍心加罪,容朕思量。”说罢回到后宫告诉武媚娘。媚娘说:“太尉功大,有罪也应减免。但太尉当了三十年的宰相,臣民悦服,万一他出来振臂一呼,势必天下响应,那时祸起萧墙,后悔莫及了。望陛下三思。”

高宗觉得有理,也不详察,竟下诏褫革长孙无忌官封,谪往黔州。媚娘又矫诏飞旨黔州,逼长孙无忌自尽。消息传来,禇遂良忧愤成疾,不治身亡。武媚娘心尚不甘,不是亲手赐死,感到遗憾哩。

许敬宗又捕风捉影,罗织罪名,不到几年,所有平时不趋附武媚娘的人,一网打尽。名列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位开国功臣,只有李勣随波逐流,保住官位,以及如尉迟敬德等人幸而早逝,没有罹祸,其余都遭族诛。至此唐室元气丧失殆尽。高宗临朝,武媚娘垂帘参预朝政,发号施令,为所欲为,高宗做不得主。那些趋炎附势的朝臣,都谀称媚娘为二圣。

十三

高宗因武媚娘渐次专权骄恣,心里很不是个滋味,悔不该当初扶为正宫,便与侍郎上官仪密议,想废掉媚娘。上官仪极力赞同,说武媚娘骄横专擅,凌驾于天子之上,理当废黜。高宗即令尚官仪草就诏书,上官仪写毕刚退出,武媚娘急匆匆的赶来了,见了诏敕,立时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责问高宗何人出此主意?一声狮吼,高宗吓得魂飞魄散,把废后主意一古脑儿推在上官仪身上。

原来上官仪曾服侍废太子李忠多年,这一下,祸及梁王。武媚娘对高宗发了一通雌威,出来便嘱许敬宗上奏一本,诬告上官仪串通梁王欲谋不轨。高宗明知冤屈,又不敢得罪媚娘,心里已无主意,经媚娘一逼,也顾不得父子恩情,下旨赐梁王自尽。上官仪还有什么生望,被诛灭三族,还株连了好几十人。

自此朝中大臣,都仰媚娘鼻息。一晃就十多年,又改了六七次年号。媚娘也次第生下三子一女:二子名贤,三子名显,四子名旦,女封太平公主,最得媚娘欢心。

高宗受媚娘挟制,心里很是抑郁寡欢,又患头昏之症,经常不能临朝视事,所有大小朝政,都由媚娘裁决。武媚娘处事对人有一条准则,即顺她就生,逆她就死,高宗也不敢过问。

太子李弘为人厚道,不似他母后这般狡诈,也不象高宗如此庸弱,每见媚娘专权擅断,便略加讽谏,使媚娘大为扫兴。一日,太子偶然经过冷宫,有幽咽哭泣之声传出,很是凄惨,便问宫监关闭的是什么人?宫监说是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原来这两位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媚娘称后,当然不放过萧淑妃,略施手腕,将萧淑妃废了,打入冷宫,连两个公主也一并幽禁起来。如今两公主已年逾三十,还未出嫁。太子便去向媚娘求情,要媚娘放出两位公主,择婿完婚。媚娘冷笑数声,说:“为娘所做之事,怎么总不合皇儿心意?”

这一年的初夏,太子随高宗游幸合璧宫,武媚娘亲赐酒食。生母所赐,太子当然不疑有他,就放开怀来畅饮。谁知回宫之后,肚子里好似坠了块千斤石,膨胀难忍,药石无效,宛转呻吟数日,竟呜呼哀哉了,年仅二十二岁。

太子猝死,高宗心痛欲绝,明知必有蹊跷,但是不敢究问,只得另立李贤为太子。

李贤是媚娘第二子,生得容貌端庄,而且秉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高宗也很钟爱。因为丧子心痛,郁闷不快,高宗便同媚娘巡幸东都洛阳,命太子李贤监国。

李贤处世行事,光明磊落,颇得直臣称道。但是趋附武媚娘的那群势利臣僚,党同伐异,揽权营私,不免常碰钉子,便纷纷密告媚娘。媚娘也正为心腹外臣行动受到太子约束,心里不悦,便决心除去太子。这时许敬宗业已病逝,就和裴炎等人密商多时,布置就绪,飞诏命太子速来洛阳。这边裴炎等人就去搜查东宫,搜出铁甲数百副,咬定是太子图谋篡位的物证。武媚娘提出要大义灭亲,还是高宗心里不忍,代为求情,将李贤废为庶人,禁锢起来,不久又流放到巴州。太子储位,就由媚娘第三子英王李显继任。

十四

高宗到了晚年,病体日见沉重,头昏眼花,几乎失明。一连卧床数日,水米不进。高宗自知病危,连夜召裴炎等进宫,命草遗诏,令太子嗣位,当即驾崩。享寿五十六岁,在位三十四年。

公元684年,太子李显登极,改元为嗣圣,庙号中宗。

唐中宗生性庸懦,比高宗尤甚,又最怕武媚娘,所有朝政,都交媚娘决断。武媚娘也不客气,居然临朝称制,中宗不过是个傀儡皇帝。

武媚娘由才人而昭仪,由昭仪而皇后,又进为皇太后,真是步步高升,事事如意。中宗即位才一月,裴炎忽上奏一事,于是媚娘又得陇望蜀,想做起女皇帝来了。

原来中宗很爱韦皇后,为了讨皇后欢心,便要提升国丈韦玄贞为侍中。裴炎再三力谏,说:“韦玄贞无尺寸之功,身居高位,不能服人!”中宗火了,大声斥道:“朕把天下给了韦玄贞,也无不可,何况区区一个侍中!”裴炎碰了钉子,便来秉告媚娘。武媚娘忽然亿起袁天纲相面之事,就生出废立中宗的念头来了。

自古道:天子无戏言。中宗语言不慎,给武媚娘钻了空子,当即与裴炎商定,由羽林将军程务挺带兵入宫,在乾元殿召集百官,太后武媚娘满面凝霜,赫然临朝。中宗也随了进来,正要入御座,忽听裴炎宣读太后敇旨,废中宗为庐陵王。中宗大惊失色,亟口问道:“我有何罪?”媚娘厉声说:“你要把天下给韦玄贞,还说无罪么?”中宗哑口无言,只得任由程务挺押出宫软禁起来。武媚娘转问群臣:“诸位大臣,从长商议,何人可立为新君?”裴炎立即应道:“豫王当立。”文武百官齐声赞同。

豫王就是媚娘幼子李旦。长子李弘被毒死,次子李贤已流放,三子中宗李显又被废,只剩下幼子李旦,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何须多议?只是裴炎等人并没有听出太后“从长商议”的弦外之音,是想自己做女皇帝。裴炎等人急于拍马屁,这次偏偏拍在马脚上了。

裴炎首推拥立,百官众口赞同,武媚娘脸皮再厚,也不便在百官面前公然透露自己的心意,没奈何只得先行允准,暗中却迁怒裴炎。第二天,李旦嗣位,就是睿宗,改元文明。武媚娘仍临朝称制,所有国政,睿宗不得过问。

十五

武媚娘独揽朝政,怕已废太子李贤流放巴州心怀怨望,会聚众谋反,密旨派人去巴州逼他自尽;又怕庐陵王李旦在宫生事,就徙他到均州。至于娘家亲戚,无论亲疏大小,一律升官进爵。侄子武承嗣升任太常卿,武三思升为右卫将军,其余子侄,一一晋升。自此武性家族,在朝颐指气使,李唐子孙辄被杀戮,百官多受排挤,敢怒不敢言。幸而武媚娘尚余有一样好处:识人惜才。因而朝中还留下一二忠心干练的文臣武将,暗中支撑着唐室江山。

武媚娘君临天下,趾高气扬,为了光耀武家门楣,遂追谥五代祖先,在洛阳建立五庙致祭;又为了准备自立,就大换官名,大改官制,正在忙得不亦乐乎,忽然飞报入朝,说李勣孙李敬业在杨州率众起事,州民响应,已聚众十余万,准备渡江了。媚娘正要召人计议对策,又送来一纸檄文,媚娘随手展开,上面写着: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媚娘看到这里,微笑道:“我何曾弑君鸩母,真是血口噴人,有谁会相信呢?”又看下去: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视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乎!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武媚娘又自言自语道:“说得虽不确切,对仗倒是非常工整。”再往下看,一直看到“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不禁连声赞叹道:“好才气!好文笔!可惜沦落在叛军中。”转问左右:“这篇檄文,何人所写?”有一人回答说:“听说是骆宾王手笔。”媚娘十分惋惜地说:“如此文才,朝廷不加重用,岂不是宰相之过?”又看下去:

“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究是谁家之天下!”

看完,媚娘拍案叫绝,连称“奇才”,竟然发表议论说:“文章写得有声有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很有号召力。但骆宾王虽然笔会生花,李敬业未必能直捣黄龙呢!”

十六

武媚娘看罢檄文,就把裴炎召进宫来商议军情。裴炎主张缓征,并进谏媚娘说:“叛逆起兵,托言皇上疏问朝政。太后如能归政,叛逆不战自平了。”说罢辞别出宫。

媚娘大为不悦,又召武承嗣来问计。武承嗣说:“叛军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大军一到,叛乱指日可平。”

“可是裴炎却劝我归政,以息叛乱呢。”

武承嗣一笑,说:“裴炎外甥薛璋,归附叛党,当然如此说。听说裴炎也和叛党同谋,不然,为什么要劝太后归政呢?“

媚娘已对裴炎心生嫌隙,更不详察,就将裴炎收狱。又有媚娘亲信出来证实裴炎有反意,讯问一堂,下旨处斩。这边媚娘即发兵三十万,征讨李敬业,并追削他祖先官爵,夺还李姓,恢复姓徐。

果不出媚娘所料,徐敬业不善用兵。他打着匡复庐陵王的旗号,起兵勤王。如果乘此锐气,北进直指洛阳,天下英雄必会闻风响应,战局尚未可预料。谁知徐敬业挥师润州,还未开仗,就先为自己退路营建个住窝,结果在高邮境内被杀得大败,退回扬州,追兵又到,料不能守,带了妻儿从水路逃跑,想出海东奔高丽,途中全家被部将杀死。轰轰烈烈的一场义举,顿时烟消火灭。武媚娘还不肯罢休,将徐敬业宗族尽行杀绝。派人搜索骆宾王,不知去向。

过了两年,武媚娘放出空气说要归政睿宗,吓得睿宗冷汗直流,急忙上表坚决辞谢。媚娘更不谦让,照常临朝听政。

朝官刘祎之,心里不平,饮了几杯闷酒,胆子也就壮了,在门客跟前发牢骚说:“太后既立明君,又何必临朝称制呢!“这个门客偷偷去向媚娘汇报。媚娘大怒,找了个岔,竟把刘祎之处死。朝中百官,要杀便杀,没有谁敢抗命。

十七

武媚娘独裁专擅,怕朝野怨怒不服,就奖励告密,在朝堂排列四只铜匦,接受四方密奏。告密人往往得到五品官;即使查无实据,也不问罪。

当时最为媚娘信得过的是游击将军索元礼,秋官侍郎周兴,御史中丞来俊臣。这三个狗官各豢养无赖数百人,专搞告密工作。如要诬陷某人,就叫数处同时告发,告的事件相同,百口难辩。刑具有定百脉、喘不得、突地吼、失魂胆、死猪愁等十种大枷。又有凤凰洒翅、驴驹拔撅、仙人献果、玉女登梯等各种名目。用刑惨不忍睹,或倒悬人身,头挂巨石;或铁圈箍头,钉入木楔,脑裂髓出;或用热醋灌鼻;或用竹签刺入指甲。杀人先用木丸塞口,免得在刑场大骂。严刑酷法,不胜枚举;告密屠杀,遍及全国;诬供冤狱,不一而足。官民人等,对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怕如虎狼,恨之入骨。武媚娘反而夸他们能干,屡次嘉奖。

武媚娘急欲称帝,武承嗣一力怂恿,索元礼等也加紧搞告密勾当;无论官民,只要对媚娘称帝有一点儿微辞,便指控为谋反,甚至无中生有,一一加以杀戮。总计先后杀唐宗室数百人,大臣数百家,平民百姓不计其数,搞得天怒人怨,鬼哭神嚎,全国一片恐怖,不敢妄说一句话。

有一个侍御史叫傅游艺,出头率领游民九百,联名上奏请武媚娘登基,并建议改国号为周,赐睿宗姓武。媚娘降旨不准,却提升了傅游艺的官。接着又有皇亲贵戚、内外臣民、僧道尼姑,一共六万多人联名上表,请武媚娘恩准傅游艺所请。睿宗也上表请求改姓武。文武百官又奏说天降符瑞,有凤凰和红羽灵雀数万飞集朝堂,太后应即日登基,以应天命等话,武媚娘方才勉强许可。

公元690年,武媚娘正式即皇帝位。这天,武媚娘头戴冕疏,身穿衮袍,虽然年逾花甲,却仍然丰采异常,又刻意打扮,看上去还是半老佳人。当下由无数宫娥彩女簇拥着登上则天楼,宣敇改唐为周,年号天授,称为神圣皇帝。武媚娘又自己造个“曌”字作为名字,意思是如日月临空,随即大赦天下。睿宗改姓武,降为皇太子。一座唐室江山,就这样轻飘飘的移到武媚娘手中,比王莽篡汉还要容易百倍。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帝武则天,她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权诈诡戾,手段毒辣,终于由一个宫女,一步一步的登上皇帝的宝座。在位二十二年,宫廷奸党林立,贪浊官吏横生,饥饿、繁徭、疾役、冤狱,遍及全国。所谓政治,只是残酷的特务统治,把人民逼向痛苦的深渊。汉朝的吕雉,晋朝的贾南风,与她相比,简直小巫之见大巫哩! 

本文已被编辑[晴茜绮梦]于2007-3-16 12:09:0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晴茜绮梦点评:

中国唯一女皇---武媚娘
具有超人的智慧与过人的眼光
是非恩怨不过是云烟一场
其中滋味只留在她心中永远地荡漾
悠悠历史的长河,总是潺潺流淌,一直奔向远方……

文章评论共[2]个
晴茜绮梦-评论

至尊红颜---武则天!at:2007年03月16日 中午12:12

徐俊杨-评论

写得真棒啊~~~~高手at:2010年03月06日 中午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