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汉字形声化的利弊
——汉字的形式化演变之二
这是一篇知识性趣味性的科普文章,同时也是我对汉字求元所作的工作的通俗的表述。献给有兴趣的读者。
我的文章的目的是“汉字求元”:汉字到底是由哪些构件组成的?这就引导到对汉字演变的考查,这是从求元的观点来看它的演变的。我所以称之为形式化演变,是因为它的整个过程,是向纯形式,向记号文字方向的演变。汉字的形声化对汉字求元的影响是本节要讨论的。
汉字的创造首先是象形,无形可象时便去拼符表意。可是这条路究竟能走多远?一个考验到来了。也可以说自从文字诞生,这个考验就一直追踪着它,那就是看它能否记录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信息的最具活力的载体。文字要想记录人们的活动和群体的事件,必需能记录语言。因为这些都是由语言讲述和传达的。不能记录语言的文字,必将被淘汰。
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构成的。语义是指语言表明的意义,语言的内容,它的最小单位是“词”称为“语素”;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它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语音是语义的载体。既然如此,那么记录语言的语音,不就可以传达了语言的意义吗。应该说这个想法是很自然的。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正是这样作的。经过长期演化规范,人们知道了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并且把那些象形图符经过约简、变形、扩充、创造为与这些音素一一对应的符号,它们分为两类,一类叫辅音,一类叫元音。在不同的民族中音素与字母略有差别,但语言中的词都用字母书写。
那么汉字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记录语言的呢?已有的表形、表意的`符'又如何表音呢?我们顽固而聪明的祖先是一定要硬着头皮拼下去的,于是创造了`形声字'。
譬如那画个羊头的象形字“羊”,它是依附于语言的,从语言那里获得了“yang”( 羊)的音之后,便又成了音符`yang',与其它`意符'结合起来派生出许多字。如:徉、祥、详、洋、烊、样、痒、氧等。而前面提到的会意字“安”,从语言那里获得`an'音,又化为音符,与其它意符合成了:按、桉、胺、铵、鞍、案、氨。
形声字的产生如同打开了一道闸门,大量的记录语言的文字产生了。据许慎《说文解字》收集的9353个汉字(他是对秦的小篆所作的整理)统计,形声字达8748个占93.5%;而象形字仅有364(3.8%);指事字125(1.33%),会意字116(1.24%)。在象形字中还有一部分合体象形。由此可见汉字的绝大部分(95%以上)是拼成的。
组成这些汉字的部件开始称为`形符'、`意符'和`音符'。它们成了汉字的构件,许多成了汉字元。
形声化造字完成后,作为语言的表达工具已经完成。现在我们来对比拼音字观察一下汉字的特点。
形声化造字是表意向拼音的妥协:唯其妥协换来了表意字符作为语言记录者的生存空间;但是这种妥协是有一定限度的。它拒绝了继续分解。我们知道,语言发音的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音素,汉字的最小单位是音节。一个汉字对应汉语的一个音节。如央、阳、仰、怏,以及它们的同音字处于同一音节yang,代表字为央。
汉字作为一个音节是由两个音素组成的。如音节央(yang)由 “y”和“ang”两个音素组成。汉字音节有415个,它是由23个声母(相当于辅音)和34个韵母(相当于元音)拚成的。如果汉字的演化走完全拼音的道路,那么那些形符意符必须变为声母韵母符号。而失去其表形表义的作用。那是它们在妥协中死也不肯让步的底限,它们没有字母化,所以汉字作为一个“音节”,而不是“音素”存在。
这样的结果有什么利弊呢?
拼音文字只有少量的字母,只要学一点拼写规则,会说就会写。这是汉字所不及的。
汉字以音节为单位,不是作为音素,失去了彻底拼音,又得到了什么呢?
汉字的音节是一个完整的字,也就保留了字的完整的义。而古代汉语多是单字为词的,这样一来,汉字不但以音节成为语音的单位,而且也以单词成为语义的最小单位。一般来说一个汉字既是语素单位“词符”又是语音单位“音节符”。一个字在语言的两个方面都发挥了作用。这是拼音文字所不及的。
汉字是语素单位“词符”这个特点使其在字的量上远远少于拼音字的词。在拼音语系那里由于字母没有语义作用,每遇新词都要重新拼写。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语言中词的数量总是很多的,而且不断扩充。拼音文字不以语素(词)为单位,这就导致拼音文字的词汇大量增加。有人统计读全部莎士比亚要会二十万条英文单词,而用汉语,只要三千多字就够了。这正是因为汉语中的字有语义作用的结果。
当然,在汉字中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具语义作用的“词符”。这样一来汉字就有两类:一类是带音节的`词符',在古汉语中大多是表示实词;另一类只是`音节符',它是一些表示虚词以及拟声和译音的汉字。如“羊进牢了”中的“了”只是音节符。于是汉语的书面语言就成了词符中间夹有音节符的词符与音节并用的文字。
这里注意两点:一,在语言形成中,并不是先有声母韵母再拼成音节,恰恰相反,音节分离成声母韵母是后来进化的产物;并不是所有声母韵母的组合,都是有效的汉字音节。
23x34+34=816,是全部可能的发音。在汉语中,有效音只是它的一半。
汉字是词符与音节符并用的文字。如果丢掉词符保留音节符也可以只用415个注音符号完整地记录汉语。用音节拼音,而不用音素拼音的文字世界上也有,如埃塞俄比亚的文字。汉字如单用音节符,优点是省略了大量同音字,缺点是因为缺少词符,没有了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没有纯音节化,字作为词便不断增加,但同时又有一字多用,例如“行”,可用于:行走,行列,行业,行为,行政等;加之,“义近通用(转注)”;“音近通用(假借)”以及双字词多字词的倾向:如一个学字,可生成学习、学生、学校、学问、学历、学术等等。这就大大限制了字量的增加。
现在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上述汉字的特性对汉字构件“汉字元”的影响。汉字的这种注音而不全拼的特性,保留了形符意符的形态,因而也就把它们自身携带的构件引入汉字中。
字数的增长但受到约束这个特性一方面使它的组成构件不会是少量的,固定的;另一方面也不会太多。
汉字造字的形声化表明汉字的发展已经成熟。从后商甲骨文的辨析可见,后人所谓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造字法已经都有了。就连字义延拓的"转注"(义近通用)"假借"(音近通用)也有了。
从象形化符,到拼符表意,又到拼符注音。这三个阶段是结构上的演变。尤其以拼符注音,形声化为巨变时期。
结构上的演变只是汉字的形式化演变之一,还有形态上的变化,简化与读音等方面的演变。特别是形态上的变化以及简化对汉字求元影响很大。
-全文完-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