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略谈金庸、古龙武侠小说衾衾

发表于-2007年03月12日 早上9:57评论-6条

[内容摘要]本文着重讨论金庸与古龙小说(特指金庸武侠小说及古龙成熟期作品)之间存在的特点及两者的差异性,且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性格特征角度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加以阐释,以求挖掘金、古两位大家赋予在各自作品内的主观价值取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初涉两位作家作品的读者提供一定的阅读引导。

关键词:特点差异生平影响原因价值取向

目录

一、引言

二、正文:

1、公子与浪子

2、历史与小说

3、说故事的人

4、那些人儿

①侠之为侠

②过往将来

③贵族和平民

5、江湖一书生

6、语言

三、说不完的金庸和古龙

附件:

四、注释

五、参考文献

引言

中华历史绵延五千载,小说发展亦属渊远流长,而其间武侠小说①更是不遑多让,自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中便有迹可寻②,及至唐人小说已初见端倪③,明朝话本《李湃公穷途逢侠客》、《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以及清末《三侠五义》、《施公案》、《彭公案》等长篇侠义小说的出现更使其在民间广为流传,到了民国四年以后,随着还珠楼主、平江不肖生、白羽、王度卢、郑证因、朱贞木等旧派武侠小说作家的兴起④,“武侠小说”便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游离在正统文学之外,深为广大读者(包括海内外华侨同胞)所喜爱。

50年代起,武侠小说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即由梁羽生首作《龙虎斗金华》(1953年)拉开帷幕的“新派武侠”,此后诸多名家⑤皆见贤思齐,迎头奋上,作品虽是良莠参差,却也声势浩大,盛极一时,着实热闹了一把。从中脱颖而出者众多,而能称得上后来居上的则当数金庸、古龙两位。金、古二人风格各异,与梁羽生三人共名,成为新派武侠无出其右的不二代表。

正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金、古、梁三人究竟哪位更好,从来没有确切的定论,侠界多年来的争执不休也皆属见仁见智之举,只是单从影响来看,金、古二位则略胜于其“前辈”梁羽生(个中缘由众多,本文不便细说),因而对金、古的研究讨论亦远远多出了高居“新派武侠”鼻祖地位的梁羽生。其间讨论最多、出现最为频繁的话题之一便是“金庸vs古龙”。

两骏同驰,必有一先,“金派”与“古派”之争至今还在不断上演,有坚毅者奋袂而起,声称此乃侠界“不朽之话题”,也有旁观者不动声色,视其为无稽之谈,甚至嗤之以鼻。笔者不才,私以为奋袂而起虽略显偏激,但嗤之以鼻者则更难信服于他人。比较,始终是认知的诸多方法之一,不为一较高下,只为能以此互见金、古作品各自真意之万一。

正文

一、公子与浪子

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有多大,无须多言,以此,在探讨金、古二人作品之前,我们不得不对其各自的身世梢作了解。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今海宁市)袁花镇,祖上即是被康熙皇帝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的海宁查家。查家并非泛泛之门,查氏祖先早在《聊斋志异》与《觚胜雪莲》中就有记载⑥,金庸先祖查慎行更是清代著名诗人⑦,其诗深受康熙皇帝的赞赏,得以进京供职于南书房。查家世代书香,享有“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之称,及至金庸同代亦是名人辈出,其弟查良铮(穆旦)便是一名杰出的翻译家兼诗人。此外,金庸与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亦有亲戚关系,查氏一族盛誉,由此可见一斑。

相比之下,古龙的身世则显得清平寒微得多。

古龙本名熊耀华,祖籍江西南昌;193?年生于香港⑧,在家中排行第一,下有弟妹四人。十三岁时随父母赴台湾定居。其父熊鹏声,曾任台北市府机要秘书。古龙十八岁时,因父母离异,家庭破碎,乃愤而弃家出走。离家不久,他考上淡江英专(即淡江文理学院─淡江大学的前身)夜间部英语科,依靠半工半读,过着自食其力的艰苦生活。一年后迫于生活压力,便办理休学(一说在朋友帮助下肄业于该校)。

金庸与古龙,一个是出生世家、衣食无忧的浊世佳公子,另一个则是流离失所、三餐不济的江湖流浪汉,身世的大相径庭使得两位作家对于各自生命的体验出现了天壤之别,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作风格也便随之相去甚远了。

二、历史与小说

说到金庸与古龙的差别,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历史,这正是金、古小说在内容设置上最明显的差异。

前面说过海宁查家世代书香,藏书亦是十分丰富,金庸自小生活其间,受到师长熏陶之余,接触各类古籍典藏的机会更是远远多出其他同龄孩童百倍,加上其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几年下来,早已对中国历史(包括各类正史野史)皆烂熟于心,创作小说时信手拈来,可谓不费吹灰之力。其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中所描述的有关于乾隆与陈家洛之间的故事,正是来源于家乡海宁县盐观镇的一个民间传说。金庸将之与真实的历史人物事件相结合,说来煞有介事,叫人真假难分。此外,在金庸的其他十四部小说⑨中,除了《白马啸西风》、《连城决》、《侠客行》和《笑傲江湖》之外,其余各部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且都或多或少地与同时代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给小说增加了真实感和可信度,也使读者在阅读之余扩展了对传统历史的想象空间。

纵观古龙六十余部作品,却少有牵涉到民族历史的成分,就连频频出现于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封建势力之代表——国之君主,在他的作品中也是难得一见(印象中似乎只有在《陆小凤系列》第二部《决战前后》里出现过一个连“男四号”都算不上的皇帝,古龙只是借他的紫禁城让其笔下另外两位人物西门吹雪和叶孤城在皇城之颠演义了一场漂亮的人性决战)。古龙的阅读范围不可谓不广,据说单其在台北居处的藏书就有十万册以上,包括不少珍贵的原版和绝版书,其藏书量之丰、之繁、之广亦叫人叹为观止,但在这一点上与金庸相比却还是略逊了一筹,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倘若就凭这一点便断定古龙没有写民族写历史的本事,却显然是误会了的。古龙不写历史,除了“避短”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要“扬长”。

古龙的“长”,在于他对人性的洞悉,这一点将在下文作具体展开。

三、说故事的人

金庸自谦只是一个“说故事的人”,好比《射雕英雄传》开篇时那个坐在牛家村两株大松树下给村民

讲故事的消瘦老者,他的故事是讲给“广大村民”听的,因此要讲得好听讲得易懂,讲得既“深入”更要“浅出”,这才能为大众所接受。金庸故事讲得生动,人物也个个精彩,若大一个江湖,驾御得有条不紊,事件千头万绪,人物来去自如,全然没有半点雕琢的痕迹,走的是传统武侠小说的路子,牵系这些事件与人物的,是一种被称为“礼法”的不成文的规矩,即“江湖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江湖当然也有江湖的规矩,那是江湖的游戏法则,金庸笔下的江湖,天、地、君、亲、师一样都不可少。天与地固然不可侵犯,因为它们是生存法则,君、亲、师的地位也不可动摇,红花会的结局、天地会的下场就是告诉我们,天子之所以为天子,乃天命所归,除非是有新的天命,否则他们也是不可动摇的。至于亲,看看《雪山飞狐》里胡、苗、田、商几家的纠葛便可知分晓了,仇恨可以遥远得几乎连结仇的原因都被遗忘,但这丝毫不影响几家人世世代代地继续争斗与报复下去,在这些人内心作怪的,正是传统的家族意识。小说最后胡斐僵持在半空中的那一刀,是金庸在权衡“礼教”与“人性”的轻重。性格洒脱不羁的令狐冲,在自己性命垂危的时刻,依然不肯拜倒在少林门下,用他们的九阳神功为自己疗伤,他所执着的,还是那个“师”字。

金庸生于名门,幼承庭训,让他冲破礼法,作一些逆性思考尚可,但若要他摆脱束缚甚至对那些从小耳濡目染的礼教法度熟视无睹显然是难以实现的,就连叛逆成性的杨过也不能。

古龙则不同,他笔下的江湖根本就没有“礼法”的可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既然根本就“没有”,还需谈什么遵循不遵循?叶开说:“我叫叶开,树叶的叶,开心的开。”就这么简单。古龙笔下的人永远都只以一个纯粹的“人”的概念出现。身份和地位,在他看来是一种束缚,马空群、孙玉伯和谢晓峰都是很好的例子。

有许多读者在阅读古龙中期作品,特别是《楚留香系列》和《陆小凤系列》的时候,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光怪陆离的景象所吸引,于是断言牵动古龙小说的是一个“奇”字(包括奇闻、奇事、奇情和奇案),好比一部《福尔摩斯侦探集》。此种说法固然不能算错,却未免有失偏颇,试想如果楚留香和陆小凤都明哲保身,乐得逍遥,不去趟那趟子混水,那些奇事、奇情和奇案还是否有得以展开的机会?古龙的情节和景象,是主角们个性使然的结果,说到底,是“人性”使然。

“人性”是古龙推动情节的法宝,什么样的个性就做什么样的事,管它合不合规矩!

如此行事当然不好,天地万物都有其各自的生存法则,何况为人,何况人在江湖?幸而古龙笔下的人物也有他们要遵循的章法,那便是身为一个最普通的“人”的良知,便是“人”与“兽”的分别。

“暮春三月,羊欢草长;天寒地冻,问谁饲狼?人心怜羊,狼心独怆;天心难测,世情如霜。”萧十一郎是个被人世遗弃的狼孩,他孤独,他叛逆,他游离于人世之外,视自己为一条狼,终日与狼为伍,从未受过任何意义上的关于礼教的影响,然而,当他在大明湖畔第一次遇上高贵美丽的沈碧君时,久存于心底最深处的人性被唤起了,他爱上了沈碧君,却又因为她的美丽和高贵而对其近而远之,尽管沈碧君后来并没有因此嫌弃他,但由于她已为人妇并且将为人母,萧十一郎始终没能跨过自己良心的界限,他不能“夺走别人的妻子”,更不能“分离一个孩子的父母”,所以他找到连城壁,向他承诺帮他找回沈碧君。

故事可以胡编,人物可以乱造,人性却不可胡乱揣测改变,古龙的小说遵循的是“人性”的法则,与金庸以游戏法则为依据的写法走的是相反的路子。有网友在其作《感觉古龙》一文中说到:“金庸的作品中人物好象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人物,你伸伸手就能及,背景是真真切切的历史,你翻翻书就能看到,但是你真的能及么?你能作令狐冲或杨过么?你能象郭靖么?你能真的有韦小宝那样的好运么?读的时候,你会羡慕,只感叹,只一番遐想和一番感慨,但是不能奢望去成为。古龙的小说,人物那么缥缈,根本没有现实的背景,一切都是虚幻的,却又给我们一种感觉,让我们觉得即使我们不能成为虚幻中的那些人,但是也可以有那些人所具有的东西——人性,善,恶,爱,恨。有和他们同样的感觉,同样的思维……”

的确,金庸是在真实中创造一种不真实,而古龙是在不真实中创造一种真实。这是两个说故事的人各自选择的不同“说法”。

四、那些人儿

小说要有情节,更要出人物,不出人物的小说,再精彩也只是在讲故事,算不得一流作品。金庸和古

龙的武侠小说,都是能出人物的。郭靖和黄蓉、杨过与小龙女、李寻欢与萧十一郎、楚留香和陆小凤,这些名字都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但同样是名人,金、古两位大家笔下的人物却是各有千秋,甚至可以说是相去甚远。

先说侠。

1、侠之为侠

梁羽生不止一次强调,武侠武侠,重在一个“侠”字,没有侠的武侠,是暴力文化。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侠”的概念无外乎公正无私、慷慨好义、救人于危难、轻生死,重情义的铮铮铁汉,金庸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口号,他笔下的侠士们基本上也正是在遵循这一理念,为国家为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矣,陈家洛如是,郭靖如是,萧峰亦如是,令狐冲有点例外,因为《笑傲江湖》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但他为的是造福“武林苍生”,从某种意义上来是说,与民族国家并无太大区别(韦小宝则算不上是一个“侠”,因而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与金庸的慷慨大义相比,古龙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能称得上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古氏侠客们通常都不是那种会在自家门前架锅施粥的人,他们只会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于一个破庙中将自己仅有的一个馒头分给另外一个比自己更加饥寒交迫的陌生人,因为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良知,而不是圣贤的教诲或别的什么——李寻欢缉拿梅花盗是为了洗脱自己的不白之冤;陆小凤千里跋涉只因为他的朋友们遇到了危难,楚留香大战水母阴姬是由于不想受人利用……这些理由,乍听上去绝没有“为国为民”来得慷慨激昂,但这些人却都无一例外地被称为“大侠”,这原因,只在于他们在做这些事的同时,成就了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古龙对“侠”的解析很简单,只有两个字,那便是原则,只要忠于原则,其他的一概不重要。

古龙的原则是:诚实、尊重、理解、同情、宽恕、向往,绝对的朋友和绝对的信任,而这一切最终只归结于生命。

2、过往将来

陈家洛来自鱼米之乡的江南,胡斐是明末忠良之后,张无忌之父乃张三丰的徒弟,段玉是大理王爷、黄蓉家住桃花岛……金庸笔下的主角们,都有明确的出处,即便是身为孤儿的令狐冲与来路最不明的韦小宝,也各自有华山派和丽春院作为娘家——他们都有家。

然而,我们只知道李寻欢本来是住在“一门七进士,三代探花朗”的李园,田思思是京城某一大宅的千斤大小姐,谢晓峰有一个“翠云山,绿水湖,神剑山庄三少爷”的名号——仅此而已。古龙笔下的大多数人物,都是没有过去的。

每个人都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过去,谁都不是打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古龙不是不想给他笔下的人物一个过去,只是不忍,他自己的身世太飘零,童年太不幸,路途也太坎坷,试问一个从这样一种飘零不幸与坎坷里摸爬滚打而出的古龙,如何写得出童年的欢乐、家庭的温暖?并且,在这样的情况下,编造也是一种煎熬。

往事不堪回首,古龙不忍他的读者因受到自己不幸身世的感染而伤怀,所以他借给《楚留香传奇》写序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关于楚留香的过去,其实很好回答,因为楚留香根本就没有过去,他只有现在和未来。”忘掉那些不开心的事,只宽恕和向往,这,便是古龙的哲学。

正如古龙所说,过去的已经过去,天地悠悠,人要向前看。对于一部小说的中的人物来讲,前面,便是未来,便是归属。

金庸以其创作年表为脉络,对其笔下人物的归属问题观点日趋清晰,即是退出江湖。陈家洛远走塞外,胡斐住进了大雪山,段玉回大理当皇帝,杨过、张无忌、令狐冲、韦小宝最后都携美归了隐。

众所周知,金庸在香港创办《明报》之时因工作需要曾积极投身于政治,其见解独到,筹谋精密,在政界影响颇大⑩。他在创作武侠小说时时常会将自己对于政治的独到见解溶入其中,起到一定的隐喻作用,因而,很多时候,金庸笔下的江湖也可被视作“庙堂”的变异体。冷夏在《文坛侠圣——金庸传》中提到《鹿鼎记》中的韦小宝最终选择归隐山林,正是金庸归隐心态的写照。此外,金庸自己也多次表示,他最欣赏的历史人物即是懂得“功臣身退”的张良。

古龙小说的结局则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结局的结局”,另一种是“没有结局的结局”。

先说有结局的结局。古氏人物身在草莽,不能像金庸笔下的人物那样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处在边缘最边缘的江湖,本就没有了任何退路,江湖人一旦离开了江湖,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消亡。所以小说中人物的结局到了古龙手上,就简化成了生与死的原始命题。古龙在他唯一的一本散文集《谁来跟我干杯》中写道:“我总认为人世间悲惨不幸的事已够多,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读者笑一笑?为什么还要他们流泪?……因为我自己从小就不喜欢结局悲惨的故事,所以我写的故事,大多数都有很圆满的结局。有人说‘悲剧的情操比喜剧高。’我一向反对这种说法,我总希望能为别人制造些快乐,总希望能为别人提高对生命的信心和爱心。假如每个人都能对生命充满了热爱,这世界岂非会变得美丽得多?……”⑾正因如此,古龙一直都努力为他笔下的人物寻找好好活下去的理由,他为西门吹雪找到了孙秀青,为李寻欢找到了孙小红,为陆小凤找到了沙曼,为郭大陆找到了燕七……有很多时候,古龙小说都是以类似这样的字句结尾的:“光明已在望!家园也已在望!!希望永在人间!!!”

到了实在没有理由的时候,他甚至不惜动用仇恨:

阿飞道:“我能杀你。”

荆无命道:“是。”

阿飞道:“但我不杀你。”

荆无命道:“你不杀我?”

阿飞道:“我不杀你,只因为你是荆无命!”

于是荆无命活下去了,因为他要等到自己能够打败阿飞的那一天。

活下去,当然算是有结局的结局,古龙笔下的另一些人物,是根本没有结局的。

到了《午夜兰花》时,古龙开始质疑了:“这个世上有很多故事都是以成功和快乐作为结局的。艰辛奋斗者获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只可惜这钟结局根本不能算是一种结局,而是一个暂停的符号。到了终结时,还是一样的……”

“……可是这个世界上无论什么事都还是要有结局的,有了开始,就要有结局,无论什么事都不例外。因为有了生命,就已经有开始——有开始就一定有结局……”古龙不愿意让他的读者看到那个共有的结局,所以他创造了许多看起来没有结局的人,为他们设立一个又一个暂停的符号,沈浪是一个,楚留香是一个,沈碧君、连城壁、萧十一郎等等都是。

古龙说:“没有结局的本身就是一种结局。”

3、贵族和平民

“感觉”这两个字本来是不应该出现在一篇论文中的,但在经过一番思量之后,笔者最终还是决定使用这个词,因为我们要说的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问题,而且繁杂,要一一举例说明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以我(一个对金、古两位作家作品尚算熟悉的读者)的感觉来作一些说明(望看官莫怪)。

这里的“贵族”和“平民”指的不是身份或地位的区别,而是说两种心态。金庸和古龙,谁属贵族谁属平民,细心的读者应当早有发现。金字号的贵族有很多,自成一派的有欧阳克(白陀山的少主)、黄蓉(桃花岛岛主的千金)、皇亲国戚的有郑克爽(台湾郑国公的二儿子)、赵敏(蒙古的郡主)、段玉(大理王子)等等,一灯大师还是一国之君。这些人不仅有钱财有地位有名头,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贵族的心态;相反,古龙虽然也写贵族,甚至数量不在金庸之下,然而古龙笔下的贵族,尽管锦衣玉食,哪怕挥金如土,却依然还是改不了浪子本性,他们至多只能算是有钱的浪子,这其间的分别只在于他们的心态。

叶孤城是古龙笔下比较特殊的一位“贵族”,他得名于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人称白云城主,一袭白衣,铅尘不染,现身的时候总会有一班女孩子用鲜花为他鸣锣开道,这景象看似与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欧阳克有几分相像。

然而,细细想来,其实不然。欧阳克是白陀山少主,身后家丁奴仆不下百人,他以鲜花开道,为的是衬托身份,这是标准的贵族作风,犹如时下的红地毯,可以看成一种噱头;叶孤城则不然,他以鲜花开道,是在与人决战前所必行一种的仪式,是对自己所追求的至高无上“剑道”的一种膜拜,说到底,只是一种礼节。因而,叶孤城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贵族。至于姬冰雁、杨开泰、朱七七之列只能说他们是有钱人;快活王、孙玉伯、卜鹰等则属于“大佬”类似于黑帮片中的老大。

五、江湖一书生

尽管“武侠”一词重在一个“侠”字,但作为一种既定模式,“武”字也同样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大量武侠小说被搬上荧幕的当今时代,没有“武”的襄助,则难以成就一代大“侠”。因此在谈论比较武侠小说的时候,对于武学的讨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

武侠小说的作者大多只是一芥书生⑿,金庸和古龙也不例外,虽算不上是手无缚鸡之力,但拳脚功夫确确实实是一点都不会的,幸好武术不仅仅是门技术,也是一种文化。

金庸的民族文化功底深厚,他笔下的武功,在技击之外还与诗歌、音乐、绘画、奇门遁甲之术相结合,名字好听,招式也耐看:“降龙十八掌”、“乾坤大挪移”、“天冈北斗阵”等套路阵法皆声名在外,金庸的武功,不像梁羽生那样一招一式都有来龙去脉(显得繁冗拖沓),而是有张有弛,详略得当,极具观赏性,是在传统武学描写上的进一步发挥。古龙出道较晚,为出风格不得不另辟溪径,走的是日本武士道一路,无招胜有招,以气势夺人先机,力抓“快、狠、准”三字诀,干净利落,偏重于实用性。古龙依靠这种手法创造出了他笔下几位神话似的人物,李寻欢、谢晓峰、西门吹雪、叶孤城等等。顺便提一下,看过古龙《七种武器》的读者应该知道,古龙笔下还有另外几种比武功更能克敌制胜的东西,分别是爱情、勇气、诚实、仇恨、信心等。

六、语言

关于金庸、古龙语言的差别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事实上金庸之难模仿在于其知识的渊博,在文字上则并无太大难度,属于一般的叙述性语言,因此,可以说金、古二人语言的差别说白了指的就是古龙语言的特点。

分析古龙语言的特色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略谈。古龙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多用短句,时常几个字便自成一段,每段话通常不超过200字。据古龙自己透露,这么做起初只是为了多赚稿费,因为当时台湾的版税制度是以行来算稿费的,一行字无论实际有几个,一律算作28字,是以他在写作的时候有意地多分段落,甚至出现过这样的字句:“

星。

星星。

满天的星星。”

如此,八个字就可以赚回84字的稿酬了。

古龙说:“为了等钱吃饭而写稿,虽然不是作家们共有的悲哀,但却是我的悲哀。我相信有这种悲哀的人大概还不止我一个”⒀古龙最初用短句,是为了好赚钱,但到后来,求新求变的古龙忽然发现,自己的无心之举竟然成了一种风格,甚至,成了一门艺术。

古龙的短句,日渐透出了一种诗意:

“风在呼啸。

风是从西北面吹来的,啸声如鬼卒挥鞭,抽冷了归人的心,也抽散了过客的魂魄。

幸好这里没有归人,也没有过客。

这里什么都没有。街道上没有铝马车轿,店铺里没有生意往来,炉灶中没有燃薪炭火,锅镬里没有菜米鱼肉,闺房里也没有呢喃燕语和脂粉刨花油香。

因为这里已经没有人,连一个走路的人都没有。”⒁

从语言形式来看,这是诗式的语言;从画面结构来看,这是电影手法的运用。

古龙语言的另一大特色是警句。古龙爱发议论。他在小说中直接地或者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情感、生死、快乐、痛苦、友谊、男女等等问题及诸多事物的看法,如他在《楚留香系列》之《大沙漠》中说:“活下去,不仅是一个人的权利,更是一种责任,没有人有权杀死别人,也没有人有权杀死自己。”

这些语句,极富激情又饱含哲理,乃是积累无数人的经验和生活所得到的真知灼见,古龙用自己的文笔风格表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甚至于有人曾将他作品中所有的警句挑选出来,分门别类,结集出版,由此可见读者对这些警句的喜爱程度。

(笔者多言)古龙的难以模仿有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文字的难以把握,古龙辞世20年来,模仿者不下千人,但大多只是形似,始终未能做到传神,这一点,连古龙的弟子丁情也做不到,温瑞安亦是如此。

说不完的金庸和古龙

正如诗界谈不尽的李白与杜甫,金庸和古龙也是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区区短文,匆忙而就,恐有不足遗漏之处,待他日再作补充。

[注释]:

①:民国以前带有侠义色彩的小说并无正式的名号,一般以“传奇”“公案”等形式出现,直到民国四年林琴南(林纾)在《小说大观》上发表《傅眉史》的时候,才正式有了“武侠小说”这一称呼。(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

②《史记*游侠列传》有云:“今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③唐传奇中的《红线》、《聂隐娘》、《昆仑奴》等作品被普遍认为是当今武侠小说的先河。(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其他众家言论皆有提及。)

④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江湖奇侠传》、《蜀山剑侠传》、《青城十九侠》《大刀王五》等等……{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香港)1992年版}

⑤这一时期出现的新作家主要有金庸、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香港);古龙、郎红浣、成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陆鱼、上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台湾)(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

⑥据记载查氏先祖查伊璜与吴六奇将军的神交。这在《鹿鼎记》中,被金庸发展成一段生动、有趣的情节。蒲留仙称伊璜先生“厚施而不问其名,真侠烈古丈夫哉!”《觚胜》中称其为“才华丰艳,而风情潇洒。常谓满眼悠悠,不堪酬对;海内奇杰,非从尘埃中物色,未可得也。”从这些记述中,可以想见查伊璜先生的风采。(钟晓毅 费勇《金庸传奇》)

⑦《清史列传》记载:“查慎行,字初白,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通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

⑧关于古龙的生年,外界说法不一,其中较为可信的是1936和1937年两种,另据叶洪生尚未公开出版的新书《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第二章第三节《“新派武侠”革命家——古龙其人其书》部分内容考证所得,其身分证及户籍记载为1941年。(坊间传闻古龙身世飘零,及至逝世之时依然未能拿到合法的户籍,因此叶洪生户籍一说尚有疑处,本文不予采纳)。

⑨自1955年初次执笔撰写《书剑而仇录》开始,及至1972年9月24日《鹿鼎记》在《明报》连载完毕,前后三十四年,金庸共创作武侠小说15部,他将其中的14部书名作成一副嵌名联,即“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分别指《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决》、《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和《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以及《鸳鸯刀》),此外还有一部《越女剑》共计15部。

⑩据记载金庸曾参与香港《基本法》起草,并多次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内外领导人的会见。(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

⑾这段话选自《谁来跟我干杯》一书《谈我看过的武侠小说》一文。

⑿据悉“新派武侠”作家中,尚有温瑞安是武术教练出身。

⒀《一个作家的成长和转变——我为何改写〈铁血大旗〉》(《谁来跟我干杯》)

⒁《午夜兰花》选段

参考文献:

1、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陈墨《金庸小说赏析》(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3、陈墨《金庸小说人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4、陈墨《金庸小说爱情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5、陈墨《金庸小说之迷》(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6、陈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电影出版社)

7、倪匡《金庸笔下的男女与人生》(时代文艺出版社)

8、倪匡《我看金庸小说》(网络资源)

9、叶洪生《中国武侠小说史论》(网络资源)

10、叶洪生《台湾武侠小说发展史》(网络资源)

11、梁守中《武侠小说话古今》(江苏古籍出版社)

12、冷夏《文坛侠圣——金庸传》(广东人民出版社)

13、钟晓毅 费勇《金庸传奇》

14、钟晓毅 费勇《古龙传奇》

15、曹正文《武侠世界的怪才——古龙小说艺术论》

16、choujs《金庸与古龙》(网络资源)

17、生命《感觉古龙》(中国武侠网www·wuxia·cn)

18、飞刀小蔡《古龙英雄谱》(现代出版社)

19、游侠《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网络资源)

20、郭汉轩《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文化研究网)

21、陈青眉《床前明月光系列之从古龙武侠小说出版年表略谈古龙创作》(21世纪武侠社区www·21wuxia·com)

22、《今古传奇*武侠版》总1—88期(今古传奇出版社)

23、金庸《金庸作品集》(广州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24、古龙《古龙全集》(太白文艺出版社)

25、古龙《谁来跟我干杯》(古龙唯一一本散文集,网络资源)

主要网络资源站点:

26、漫步武林论坛www·manbuwl·com/dvbbs

27、热血古龙网站www·rxgl·com

28、浪子古龙www·langzigulong·com

29、中国武侠网www·wuxia·cn

30、21世纪武侠社区www·21wuxia·com

31、红袖山庄www·hongxiu·com

32、e书时空www·eshunet·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衾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缘牵手点评:

呵呵,接近于论文了。幸好朋友是“略谈”,要是“详谈”的话,咱就真不知该如何应付了。不过,文章确实写得不错,剖析深入,也很全面。学习了。

文章评论共[6]个
长发为你飘-评论

《书剑而仇录》??《书剑恩仇录》。。。。
在校的时候特别喜欢看武侠小说,但从不喜欢看古龙:))at:2007年03月12日 上午11:20

天心浪子-评论

我从不看过一本武侠小说,但你写的却引人入胜,令我着迷。写的非常好,堪称经典。很是佩服。。写的大气磅礴,文笔自如,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分析的深入浅出却很抓住重点,特点,可见是用心。。能写出这种文章的,自不是简单,泛泛之辈了。。若是我评论,这比精华好多了。。但在这里不必追求这些。
向你学习。有机会交流。at:2007年03月12日 中午12:42

无缘牵手-评论

建议此文转至评论专栏。at:2007年03月12日 中午1:12

感伤女人-评论

金庸、古龙的书几乎是每本都看过,也做过一番比较,作者的分析真的是非常透彻和详细。佩服!at:2007年03月12日 中午1:49

帘外落花-评论

不错at:2007年03月12日 中午2:27

聚忧人-评论

我也喜欢看武侠,他们的我都基本上看了,但就是看不懂你写的,唉at:2007年03月12日 晚上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