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自学考试的经历,多半是一种缺憾。
有人把自考形象地喻为“充电”。倘若这充进去的电能,仅仅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亦或一本封皮没有烫金的毕业证书,那么这个比喻未必见得贴切。
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自考亦有境界之分。始则豪情万丈,一报四五门,意欲一年半载修完学业;中则不能“学而时习之”,再而衰,三而竭;终必临时抱佛脚,虎头蛇尾,手忙脚乱,无奈乎盘算起投机取巧的主意。如此反复折腾若干年,半途而废而另谋“函授”者可谓众矣。也有死撑活熬终于如愿以偿取得证书者,不过之后必是学历与学力渐趋萎缩,天长日久,“泯然众人矣”。
上述诸类“学者”,是为无境界的自考,难成“高格”,无论“名句”。
有境界的自考,必能“入乎其内”。自学须有治学的精神,严律,严肃,严谨,脚踏实地,持之以恒。进入治学之境,便能心清如水。心清如水,能稀释五彩的诱惑;心清如水,能消融工作的疲惫;心清如水,能熄灭浮躁的火焰。心清如水,寒不能冰其意,暑不能蒸其志,蚊虫不能乱其心。心清如水是一种至美的精神状态。
听说过一位学者的治学逸事:除夕之夜,爆竹声声,合家欢乐。他为了锤炼自己的意志,坚决不肯中断这一天的学习,乃“移舟泊烟渚”,觅得一方净土,挑灯夜读,堪为“入乎其内”的典范。这事想来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放弃一个晚上的学习,于学业究竟能有多大影响?况乎除夕之夜!是的,一个晚上,两三个小时,弃之无碍,弥之有余。然而“入乎其内”的人绝不这样认为。他们坚信苏东坡的那句旷世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放弃,哪怕只是一个忽闪而过的念头,都会动摇意志的根基。坚持,尤其是充满诱惑的时刻,更能铸造钢铁一般的意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清如水,意坚如钢,说的就是这种境界。
有境界的自考,必能“聚沙成塔”。凡自考者,多为日挑人世夜挑灯,个中艰辛自不必言。能“入乎其内”的考生,他们懂得一个浅易朴实的道理:人与人的差异在于时间。他们善于在工作、家庭和生活的罅隙里捕捉时间,利用时间。时间的积累,就是知识的积累,意志的积淀。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出入考场,从容自信。他们蔑视作弊投机,坚信聚流成川,聚沙成塔,以时间换空间。积累零零碎碎的时间,拓展生命、生活的空间,提升人生的境界。于有境界的自考者,知识与学历是白银,眼光与意志是黄金;于有境界的自考者,毕业证书是手段而非目的,是起点而非终点。
有境界的自考,尤能“出乎其外”。无境界的自考者,为考而考,投机取巧。这一类考生,通常把精力放在临近考试时的搜寻资料、死记硬背上,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只求及格,不图深广。考过之后,原先或多或少留下的知识印记,很快被时光冲刷得一干二净。即使最终获得毕业证书,于他的人生和事业也没多大意义。他有学历,但无学力。可以这么说,除了证书,他一无所有。而有境界的自考者,他能汲取知识,他能运用知识,学以致用,即学即用。他能深入知识土层贪婪汲取,同时又能跳出知识的体系框架,居高临下,纵横驰骋。知识进入他的脑袋,成了创新的源泉;知识武装了他的头脑,他给知识赋予新的色彩和活力。知识与创新是他苦苦追寻的支点,通过这个支点,他把自己的人生撬到一个新的高度!
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是为有境界的自考。自考有境界之分,境界有高低之别。小成有小境,中成有中境,大成有大境。有境界的自考者,时有“高格”,常出“名句”。君不见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自学成才者、自学成功者,他们灿烂的笑容,潇洒的风姿,何尝不是展示在时代舞台上的“高格”,发表在人们心坎上的“名句”?
所以,“充电”之喻于有境界的自考,这“充”进去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严肃、激昂的人生态度,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是坚忍不拔的意志,是宽广豪迈的胸襟;是点石成金的仙指,是化庸常为神奇的智慧。一句话,这“充”进去的不仅仅是转瞬消耗的能量,更是一台高科技的发电机。
人生没有自考,未必都是一种缺憾。然而人生若是没有经历有境界的自考,必定是一种无法弥补的缺陷。
-全文完-
▷ 进入尔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