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邦:《汉字求元与形码编码》第一章:汉字的形式化演变
4 汉字从具象到抽象
——汉字的形式化演变之一
探询汉字构件引导我们去考察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为什么要这样作,因为构件是造字的时候引进来的,又随着字的变化而变化。它们在字的演变中被变形,被分解,又被组合,面目全非了。而且再重新划定它们,又需要观点,需要对汉字的性质有所认识,有所定义。譬如说罢,如果认为汉字是表意字,是拼符表意字。那么这个"符"就有意义了,一旦有意义,便是独立的,不可随意拆拼;又,如果认为汉字是"记号"文字,那就不必顾及某些部首;而如果认为汉字是音节文字,那么全部音节便是汉字的基元(汉字有415个音)……确定汉字的性质要考察汉字的演变。
文字起源于图画,中外各民族多是如此。考察汉族文字,最权威的资料,要算近百年来在河南安阳小屯附近出土的殷墟的甲骨文(刻在龟腹甲和牛肩胛上的卜辞)。这是后商(公元前14世纪中期——11世纪中期)的遗物。学者们从这些残片4千5百余字中已辨认有2千字。在这2千字中,可以发现,凡是描述有形可象的实物,诸如耳、口、目、人、牛、羊、弓、矢、戈、水、草、山等,都是以画图的形式表示的所谓的`象形字'。的确,原始的图画文字与原始的图画很相似。
但是图画和文字是有本质区别的。图画是抒情的,文字是表意的。抒情者借助形象以述怀,追求花样和个性;表意者借助特征传达信息,追求简约和共性。最好大家都勾得简单,刻得类似。倾向于简略,捕捉对象的特征,画一个带角的牛头,那便是`牛'字了。图画感染人是直接的,它本身就是艺术的语言;而文字是通过它表示语言的声音传达语言的意义,它是语言信息的载体,它传达信息是间接的。
首先有语言,尔后是图画,最后才是象形字。以简略的特征性的图画象形实物为文字,同时它从语言对实物的称谓中,获得字音与字义。这就是语言、图画和象形字三者的关系。
人们在利用文字进行信息交流时,单是靠有形可象的文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产生了拼符会意与拼符指事。将两个象形的符号拼起来描述一个事,一个意思,所谓会意造字。如“安”字,茅棚(宝字盖,古音绵——象形字)下面有个女人,那是应该而且可以安定了。
象形字也有拼起来的如“林”,还有“莽”表示草和木的丛,谓之联合象形,也有附加象形的,如“舌”,附加了口;“牢”字表示牛在圈里,附加了牛。它们和会意字的区别是附加者强调陪衬作用,去掉附加部分还是象物的形体,有象形的原意。而会意是联合各部以表意。去掉任何一部,便失去了会合的意义。如“牧”是手执鞭赶牛,去掉左右任何一部分都失去了牧的原义了。由此可见那象形的`符'已经隐藏在`字'中了。
线条画较之实物已经是一种抽象了,提取实物特征以画符为文字(象形字)更是一种抽象。人一旦获得这种抽象能力,便能向更加概括,更加提炼的符号化思维方式发展。指事造字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画一条向上弯的弧,中间加一短横表示上。这一弧是很多实体的抽象。画一竖表示一,画两竖表示二……数目是对各类物体数量表示的抽象。
造字是一个漫长过程,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用抽象的符号组合来造字,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字都原于画图。
会意和指事(象事)都是合成造字。区别在于会意字的各部原来都是有形可象,独立成字的,而指事却是符号化的成分更多。但这并不是说只有指事造字在向抽象化发展。会意字也在不断抽象化演变。汉字形成早期商周时代,以形会意居多,战国和秦汉以后汉字偏旁象形程度降低,乃致消退,以义会意的字多起来如不正为“歪”。以`意'化`符'也成了构件。
-全文完-
▷ 进入行吟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