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的包裹,我们不难会想起,无论是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都曾经广受追捧,倍受青睐,有过一段闪光灿烂的历史。尤其是无线广播,过去,从达官显要到平头百姓,每个家庭都梦想拥有一台“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的收音机。然而,随着滚滚前行的时代车轮,广播反而拖沓着迟缓蹒跚的脚步,日益受到冷落和疏远。时过境迁,如今在许多老百姓的家里,收音机已难觅踪影少闻其声,有的即便存在,也早已成为“古董”,或被废弃遗忘或被藏之深阁。广播的衰落有目共睹,广播成为弱势媒体,也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在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思考。
广播从诞生到巅峰再到式微,这样一条类似于抛物线状的轨迹,从我台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可看到清晰的映照。1958年,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成立,汕头广播电视事业由此肇始。在那个还没有电视的年代里,广播的出现的确让人耳目一新,并很快红透半边天,几欲与报纸平分秋色。而直到1983年,汕头电视台才正式开播,但也只是作为汕头人民广播电台属下的一个内设机构,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但此后的变化令人始料不及,电视以广播难以望其项背的发展势头,在短短的时间里便反超广播,最终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媒体霸主的交椅。
面对这种窘迫的形势,广播如何应对,出路何在?这是一个需要郑重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广播要想在新时期谋求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切实做好以下诸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看待广播的衰落,树立敢于正视和坦然面对现实的理性心态与在电子媒介里一统天下的过去相比,广播确实辉煌不再、今非昔比了。但我们必须对这个变化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正确的了解,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否则,广播人也许有的还会自欺欺人地躲在过去的荣耀里大谈“当年勇”,而面对无奈的现实徒然发出牢骚;或者干脆消极地接受现状,听之任之,不思进取。
那么,广播究竟为什么衰落了呢?假若深入分析之,当有甲乙丙丁诸多方面的原因,然笔者非专业人士,无力一一探究。一种直观但或许流于浅表和片面的理解是——广播的式微根本上是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使然,客观上有着某种不可逆转的必然性。
1、电视给予广播致命的一击
电视是造成广播走向衰落的元凶。众所周知,收音机先于电视机而生。在那个人们还不知道电视为何物的年代,广播在电子媒介里一枝独秀,加之广播因为拥有报纸等平面媒介所没有的声音优势,双方又因特质迥异,互有短长,无法彼此取代而形成均势。但电视的出现石破天惊,并迅速打破了这一格局。事实的变化尽管有点让人猝不及防,但却并不让人觉得意外,因为道理明显而简单——如果说,广播诞生之时是因其“动听的声音”使人们张开了好奇的耳朵,那么,电视的出现却足以使人们在张开耳朵的同时,睁大着更加好奇的眼睛。因为电视所具备的活动图像恰恰是广播所没有的,是广播致命的先天不足。电视给人在听觉和视觉上带来的同时愉悦和享受是广播想都不敢想做也做不来的事。广播的衰落便在于在与电视的两相对比中优劣立判,“有声有影”的电视使“有声无影”的广播的如簧巧舌一下子笨拙了许多。确切地说,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对广播的注意力和兴趣已部分地转移到了电视身上,广播开始受到了冷落,人们对收音机不再情有独钟。尽管一开始这种变化还细微得不足以影响到广播的地位,但随着电视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普及,人们感情的天平迅速从广播向着电视的方向倾斜。此之后,电视不断蚕食鲸吞着广播的受众群体,广播的市场逐步萎缩,原来许多收音机的听众变成了电视机前的座上客。从这个角度来看,广播的倒退确因电视而起,换言之,如果这个世上没有电视机的出现,广播衰落的脚步也许就不会迈得这么快。
2、网络等新媒体使广播雪上加霜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互联网,从一开始便显示出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气势咄咄逼人。就如电视把摇控器塞到人们手心里一样,网络也毫不客气地把越来越多的人请到了计算机面前,再热情地递上了鼠标,广播的受众再次大量流失,雪上加霜。自那以后,广播每况愈下,越发“门庭冷落车马稀”了。据最近搜狐it对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综合分析,发现互联网媒体属性日趋增强,已经超过电视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第一来源,比例达到47·4%,电视紧随其后,所占比例为30·6%;接下来是报纸,所占比例为15·7%;而广播所占比例仅仅为0·69%,排在最末一位,日子之艰难可想而知。
不但如此,如今,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媒体异军突起,层出不穷,它们与传统媒体一道,为抢夺受众和市场而展开激烈竞争。君不见,媒体大战已进入战国时代,群雄并存,刀光剑影,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咄咄逼人,各自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已作为弱势媒体的广播电台在人家攻城掠地的夹缝里艰难求生,勉强度日,处境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窘迫。
究其原因,“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多年前,科技的进步曾催生了广播,而后来,广播却做了科技迅猛发展的“牺牲品”。而且,技术的进步促使越来越多的新媒体诞生,而媒体的多元化,又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途径、方式提供了越发多样化的选择,势必造成受众的不断分化,甚至还可能带来媒体的推陈出新和新陈代谢。只不过,这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能理性正确地看待广播的历史、现状以及衰落的缘由,多少将有助于广播人进一步调整心态,改变不满甚至失衡的心态,坦然面对现实,卸除包袱,轻装上阵,以积极的行动谋求广播新的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广播必须对当前尴尬的处境有充分的认识,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二、认识广播自身仍然具备的优势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
尽管多年以来都在走着下坡的山路,但实际上广播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发展的步伐。与自身的以往相比,无论是在技术革新、节目建设还是事业发展规模上,广播都明显进步了。而且,有数据表明,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尼尔森媒介研究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拥有13亿人口、3·4亿个家庭和超过1000家电台的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广播市场。这样的数据应该是令人振奋的,这表明广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说,仅仅看到广播的衰落及自身的劣势,那自然是片面而不可取的。充分认识自身仍然具备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对于新时期广播的发展,显然更为重要。
尽管与电视相比,广播有其明显的先天缺陷。但即便是这样,广播也并非象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在现今阶段她仍然拥有诸多优势和长处。逐一数来,较为突出的计有如下九项:其一,广播虽然无法和电视一样具备图像功能,但纯粹从声音的收听上却优于电视,更适合于人的听觉。电视的声音必须与画面配合起来同期进行而有所限制,而广播的声音却可以摆脱这方面的束缚而天马行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人们在收听广播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声音的美妙世界里,而收看电视时,在“聆听”其声的同时却不得不旁移一部分精力去关注画面,因而无法在听觉上获得和广播一样的效果。事实上也是如此,许多人想纯粹听歌曲和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更喜欢打开收音机(当然,打开录音机或cd机也是不错的选择)。其二,广播可以伴随接收,移动收听。因为收音机的轻便灵动,听众收听广播节目,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和影响,收听起来较为随意舒适。你可以靠在躺椅上,闭着眼睛卧在床上,甚至吃饭或走路时,只要打开收音机,广播就会“声声入耳”,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而收看电视一般都要求“正襟危坐”,无法在这样随意的状态下进行,且由于电视机的笨重,更无法象收音机一样携带着“随身听”,至少目前的技术条件仍不允许(手机电视尽管听起来很美妙,但效果如何还有待现实的进一步考证)。尽管目前一些地方已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展移动电视,但那也是点对面而非点对点,普及也尚需时日。随着现代广播技术不断创新,尤其是车载电话、卫星广播的出现,可以使广播移动接收的独特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有人预测,随着城乡生活水平的提高,广播移动收听的群体将可能逐渐增大。另外,由于广播听众有时处于半接收状态,收听广播只是一种伴随行为,与做其它事情并不互相影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广播节目扩大影响提供了便利。其三,广播的参与性比电视强。现在的听众可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与节目主持人进行沟通,而电视目前还很难实现这种受众参与和回应的即时性。即使随着数字交互电视的发展,在短时期内电视的这种互动功能仍然无法超过广播。其四,广播全天候播出,不但可以随时播报,还可以利用现场直播的方式,使新闻传播的时空距离接近于零,这是广播的速度优势。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广播电台最容易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因此,当有战争、自然灾害或其它突发事件发生时,广播往往会成为政府发布紧急信息的主要工具。尽管对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现场播报,也已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普遍趋向和选择,但相比之下,在采用这种方式上广播还是比电视要来得方便快捷。如历年来我台在报道台风等灾情时,广播报道快捷的时效甚至播报的即时性都得到充分体现,往往令电视相形见拙。也曾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受众日常接收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次为电视、报纸、广播,但在首先获得重大新闻的排序中,广播则排在第一位。其五,广播节目的收听不受听众文化程度的影响,只要操同一种语言,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听懂同样的广播内容。这更是广播节目在地方方言上的独特优势。在潮汕地区,由于目前农村不识字的人还占有相当数量(主要是老人和妇女),因此广播在农村仍然拥有广阔的市场。同时,对于一个完全不识字的人来说,通过广播所能听懂的内容可能要比通过电视看懂的多一些。比如在潮汕地区,人们习惯于听说潮汕话,而汕头人民广播电台用本地语种播出的节目要比汕头电视台多得多,操母语的节目听起来更亲切,更容易拉近受众与媒体之间的距离,也更容易引起受众心理的共鸣,因而也更容易被本地人所接受。其六,在一些特定场所,如汽车里(因司机无法一边驾车一边欣赏电视节目),对于一些特殊的人群,如盲人,电视都无法取代广播的地位和作用。如汕头人民广播电台最近在交通音乐之声中新推出的《路况信息》等节目,就受到广大有车一族的欢迎,短短时间里便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七,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拓宽了广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网络广播和数字多媒体广播,由于在广播的同时可以伴随提供文字、图片,甚至是活动广播等非声音信息,使传统广播只能传递单一信号的劣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如手机广播和播客广播就使广播变为“可订阅”、“可选择”的新型广播。收音机也不再只作为单纯接收节目的工具,而是成为不但能够收听节目,还能够阅读文字、欣赏图像、甚至能够进行信息交换和处理,集多种现代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多媒体”。广播的竞争力因之大大增强。其八,收音机价格便宜,易于被普通人家所接受。其九,广播投资少,建设费用低廉,且回收期短,赢利快。凡此种种,皆为广播现今仍然具备的比较优势。倘对此有深刻和充足的认识,广播人必将从中倍增发展的信心。
三、在充分研究市场和了解受众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广播节目的特色化改革和业务创新
由上述可断定,说广播现在已完全没有了市场,这样的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应该承认,今天的广播仍然拥有自己的一批听众,其中有相当部分还是“铁杆听众”。汕头电台每年都举办听众日,前往参加活动的听众动辄数万人;电台每逢举办征文、音响展等社会性活动,反响都分外热烈,来稿来信也多如雪片。这些都是广播生命力仍然旺盛蓬勃的有力佐证。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稳固地留住这部分听众并不断扩大听众群。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广播首先应该来一个广泛深入、全面细致的调查,以了解目前听众的构成情况及社会需求等状况,弄清楚究竟是那一些人还在经常收听广播,他们为什么爱听,喜欢听什么,有什么需求等等,然后再根据他们的意见、建议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和举办节目,并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完善。听众永远是上帝,是广播的“衣食父母”,广播节目听从他们的指挥不会有错。值得强调的是,广播节目要尽量避免与其它媒体雷同,要有新意创意并能充分体现广播的特色,否则,在时下媒体形态多如牛毛的今天,人们获取同一信息也许宁愿通过收看电视、点击鼠标或阅读报纸,而不愿打开多少显得有点落伍了的收音机。因此,要加快广播频率专业化、节目对象化步伐,打造更多的特色节目品牌,用人无我有、与众不同的精品节目来紧紧套牢受众,力争广播收听率有一个较大的提升。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看得见的广播”,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声誉,扩大影响,并一定程度上弥补广播“有声无影”的不足。除此之外,广播要积极扬长避短,借用新技术不断开发其它潜在优势,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尤其是要加快广播新业务开发,要抓住数字化的时机积极开办有线广播,使有线调频成为广播覆盖的新亮点;要抓紧利用无线和有线网络开办远程教育、生活信息服务、数字全媒体广播等新业务,培育新的受众群体和经济增长点。要大力推进传统广播与网络广播的融合,采用切实措施引导听众从传统接收方式过渡到通过因特网来收听、收看广播节目,促使网络广播受众群体的稳定形成,等等。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市场竞争的规律。广播的前途尽管充满荆棘,但也不乏鲜花,但愿广播的路有如自己的名字一样越走越广,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越来越喜欢广播。
本文已被编辑[暖玉]于2007-3-8 14:39:36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暖玉]于2007-3-8 14:57:57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工夫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