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春节已经过去十天了,人们仍然沉浸在浓密的节日气氛里,快乐的农家小院,冷不丁地窜出一支带火的炮,随着“咚……”拉着长长的闷中音,不惜把身躯抛到上百米的高空,然后粉身碎骨化作七彩缤纷的礼花,伴着“啪……”细细又轻脆的高音,回荡在人们喜悦的心情中。
在我们这里,农家人们非常厚道,尤其是左邻右舍关系亲如一家。张家大婶有事了,她会开着门走娘家三天不回来;李嫂到地里干活根本就没上过锁,全凭邻居的互相照应。生在家乡人就得随着家乡的习惯,本地新闻全凭口头传播,乡亲们在吃饭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农闲时,他们不会闷在家睡大觉或者玩赌博之类的游戏,而是聚集在一个事先没有规定好的地方,不分男女,不辨老幼,无拘无束地相互传播着自己所得到的新人新事、本地新闻,或者交流自己做事的经验和见解。冬天靠着墙跟儿站着,站累了就坐在冰凉的石头上,直到屁股和石头一个温度,才慢慢地站起来,拍拍屁股继续聊着。
李小胡正在报道:小波要上学前班了,他妈问,“你一只手是几个指头?”“五个”!“我一只手是几个指头?”“五个”“你奶奶的一只手是几个指头?”“不知道!”
在一片笑声中,李小胡的孩子在自己面前举着一张纸晃动一下,然后就跑回家去了,这一细节被我瞅见了。“李小胡,你儿子来请示你什么啦?”我随口问。
“是儿子的财务报表!”
我心里一震。这么小的孩子还要什么财务报表?我移步到李小胡跟前,跟他拉起了“教子经”。
孩子也应该从小就有自己的财务计划,好象是从儿子4岁时开始的。记得那是他妈妈生日,我给她买了一个很大的生日蛋糕,我开玩笑地问他:“给妈妈什么礼物啊?”儿子的眼圈当场就红了,小声说:“我没有钱。”虽然当时我极力安慰他:“没关系,等你长大了再送”。儿子还是很内疚的样子。
事后我和他妈妈偷偷地议论着,儿子大了,也该有自己的合法权利了。儿子这么小本是个纯粹的消费者,跟我们要钱是理所应当的事,根据判断接受或者拒绝他的要求,也是很普通的事情,却忽略了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这已经是他的成长需要了。孩子也有自己的尊严和需求,儿子已经有了一些必要的开支,每一次乖巧地开口跟我们要钱,对于他并不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
第二天是双休日,我们郑重地开了第一次家庭会议,主要议题是儿子的零花钱。
我提出了三种方案供儿子参考。第一种,我每月给他一次零花钱;第二种,每个周给他一次零花钱;第三种,他需要时随时跟我要。儿子无法做出抉择。其实,我已经成竹在胸,第一种,数额大,周期长,儿子不好控制花钱的欲望。第三种,儿子想到什么要什么,没有节制。只有第二种方案最合适。我详尽地对儿子提出我的建议,儿子爽快地采纳了。接下来,我们确定每周零花钱的数额为10元,儿子是个知足的孩子,脱口就说:“太多了。”我不禁笑了说:“不多,因为你花钱的地方会越来越多,而且,花不完时你还可以攒起来。”
经过协商,我和儿子达成“协议”:每周一儿子从我这里支取这笔零花钱,如果我忘记了,儿子可以提醒我。我还对儿子提了两个附加条件:第一,每个星期领零用钱的时候,完全由他支配,节余了是他的,如果不够用,不准再向我们要。儿子欣然地答应了。我们击掌为誓。
星期一,儿子高兴地领到他的第一笔零用钱,第一天便花掉了7元,5元买了他百玩不厌的玩具,两元买了零食,在确切知道这些钱的用途后,我提醒他:这么快啊,只剩3元了?儿子有些心疼地说:“我不再花了”我故意问他:“妈妈买好东西的时候,是不是都会给你吃啊?”儿子点点头,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把买的零食都吃了,没给你留一点儿。”还剩下3元钱,儿子果然没再轻易花掉,两元钱买了一支笔,最后那1元钱他存进了自己的储钱罐。
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儿子竟在这个周末给了我一份“财务报表”,他在半张白纸上画了一份表格,写着所有购物时间、个数、单价,尽管表格的每栏大小不等,甚至有很多字是用拼音代替的,我还是惊喜不已。我耐心地给儿子指出了表格中不完善的地方,儿子认真地重新做了一份,表头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一周购物明细表。我表扬他:“儿子你真棒,你的这份报表已经达到妈妈的水平了,妈妈要认真地保存起来。”说着我把这张纸片郑重地放在了书架上,儿子自豪地笑了。
如今我和儿子一直愉快地履行着这项达成的“协议”,我省去了许多麻烦,儿子也学会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笔小小的财富,据他每周的报表上显示,买零食的数量已逐渐减少,大部分的钱用来购买了学习用具,他还私下告诉我,打算用节余的钱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惊喜呢!
啊……
春风梳理着大地,万象更新,万物复苏;桃花含苞待放,已透出阵阵芳香;柳梢不经意间被吹绿,丝丝柳发自靓丽的母亲头顶垂挂,随风摆动,温馨、喜悦、欢唱。树下奔跑一群孩子,慢慢渗透在树荫中。思绪飞着,孩子飞着;他们,她们;昨天,今天,明天;培育,注入,呵护;一片片生绿,开花,升出棵棵参天大树,带来累累硕果。
(完)
-全文完-
▷ 进入拂晓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