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美好而温馨的节日,是重大而神圣的节日,我们应该让春节传统在今天和将来一直继承和发扬。“保卫春节”,“春节申遗”,专家们慷慨陈词、奔走呼吁。春节,也是一种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就拿春节放鞭炮来说,鞭炮声声,礼花闪耀,城市不夜天,这确实烘托出繁华景象,营造了新年气氛。但是,燃放烟花爆竹的代价不可忽视。曾经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城市曾在禁止、解禁、禁改限、限改禁中,探索更好的符合民情民俗的作法。
据今年新华网18日的报道:从除夕夜至初一6时30分,北京市出动环卫工人1.6万人次,共清除烟花爆竹残屑900多吨。新华网16日报道,济南市历城区一烟花爆竹市场发生爆炸事故,140多处摊位化为灰烬,三四十辆机动车被炸毁。据报道: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绍兴的一位小伙子却“倒”在了鞭炮的爆炸声中,不禁让人感到扼腕痛惜。《新京报》18日报道,除夕夜,至今日凌晨1时,因燃放烟花爆竹,北京市共125人受伤,至少44人眼睛炸伤,其中重伤3人,一人摘除眼球;全市因燃放引发的火情114起。
我所居住的北方小城,三十晚上,药店和诊所的生意还不错,半夜一点就有人来买治疗放鞭炮而烧伤的“京万红”。同时,各大医院在春节期间也接待许多因放鞭炮而受伤的患者。因燃放鞭炮,炸瞎眼睛、炸伤身体者时也有发生。初一早晨的一阵鞭炮声后,只听楼外停放的汽车防盗警报器便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走在小区的空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燃放鞭炮后的垃圾狼藉,留下的是粉红色的鞭炮残骸。
我所在的城市,一直没有设立“禁放令”。随意乱放鞭炮者,也就大有人在。平常日子里,结婚的放鞭炮,迁入新居的放鞭炮,老人过生日也放。一年四季,鞭炮声总能听到。只是没有小年、春节、元宵节这样集中。
鞭炮,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过年时人们以火烧竹,爆裂发声,用以驱鬼,“爆竹”一名由此而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的记载。火药发明以后,用纸筒灌装火药引爆,于是爆竹又叫“爆仗”。此后人们又用麻茎把爆竹编成串来放,称为“编炮”。爆竹的功能由避邪驱鬼完全转变为节日的吉祥、热闹、喜庆和欢乐。王安石在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现在鞭炮的燃放出现事故的比较多,与鞭炮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候,燃放鞭炮很少有出现意外的,现在的鞭炮则不然。一挂鞭刚点着,没一会就出现断燃现象。等了好半天,欲重新点燃时,它又神奇般地噼里啪啦响了起来。还有双响,点燃后应该是向天上飞去的,而它却没有上天而入了地,在你的脚下响了起来。
烟花爆竹是具有危险性的特殊商品,而就这种特殊商品,却有无计其数的劣质品充斥着市场。每年发生的爆竹伤人事件,都是劣质烟花爆竹造成的。据人民网报道:哈尔滨市公安系统集中销毁了收缴的4000余箱非法劣质烟花爆竹。中新社报道:辽宁省鞍山市日杂公司和公安部门在群众的举报下,在居民区内端掉一私储伪劣鞭炮的窝点,收缴了价值四万余元的劣质鞭炮。北京电视台报道:北京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会同工商部门查获了全市首例、烟花爆竹批发单位销售非法花炮的案件。当场收缴贴有假防伪标的、非法花炮三百余箱。这样查获劣质鞭炮的报道,每年都可以看到许多许多。这是发现的,那么,没有被查获或者被查获了却因“上供”而“摆平”没有曝光的,又有多少呢?
本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集中销售鞭炮,到正月十六结束。在这23天的时间里,各大的日杂公司、市场、广场都有销售鞭炮的。当这些包着红色包装纸的鞭炮摆放在面前的时候,真辩不出真伪来。一位多年经营鞭炮生意的人士告诉我:每年卖鞭炮的手续都是春节前一个月开始办的,先到公安局办鞭炮经营许可证,到城管办理站道许可,还有工商、税务等,一起交齐,这些下来,得6000元左右,地点好的会更多。这都不难,难的是手续和货款以外的“摆平”钱。只要能“摆平”,有假货无所谓的。在销售期间,天天有人查你,所以,必须得预备下来检查时“上供”的礼金。办手续的钱花了,“摆平”的钱花了,“上供”的礼金预备了,那么假货谁来管?一个小小的鞭炮摊居然有这么多的“猫腻”,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不值得有部门自省吗?
每到逢年过节,无论是天子脚下的京城还是山高皇帝远的边塞,处处尽是鞭炮声。放鞭炮的确是烘托“年味”的重要手段,是中国人表达辞旧迎新心情的象征性习俗。没有了鞭炮烘托,年味似乎淡薄了一些;但有了你方放罢我登场鞭炮,麻烦和危害也来了。震耳欲聋的噪音,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和火药味造成的空气污染,与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些不协调。更主要的是劣质鞭炮在充斥着市场,危害着人们的身体甚至生命安全。
巨大的噪声,满地的垃圾,痛苦的伤害,无情的火灾,这些鞭炮的“副产品”每年都有。这些鞭炮的“副产品”的产生,都缘于一个“假”字。政府也多次提醒市民在选购烟花爆竹时,一定要认清防伪标识。在消费者购买其他商品的时候,也提醒消费者擦亮眼睛,不要上当。市民没有一双慧眼,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很难辨清的,尤其现在的假货都有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本领。提醒市民认清标识,为什么国家不加大力度去查缴呢?市民与国家相比,永远是弱者!
我们的国家,年年讲着打假,月月说着打假,天天谈论着打假。可是,各行各业的假货却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市场,让消费者们每天生活在雾里看花水中望的朦胧中。不知道这个“假”到底什么时候能真正地打出个所以然来。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