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好文学的人,差不多都有一点鲁迅情结。这些人中由于现实的原因、时事的变迁,分化出了一批转向胡适、周作人、沈从文等。特别是近年来,以谢泳的《是胡适,还是鲁迅》和韩石山的《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更是将反鲁推向高[chao]。只是人们在那些胡编乱造的“硬伤”中很容易发现:包括情绪化在内,所有的反鲁观点都有一些制造是非看点、以期轰动的伎俩。更多的人则是希望通过抓住鲁迅这个中国思想文化矛盾的核心话语,满足自己上天揽月下海捉鳖的欲望。
尽管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有着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因为自由主义在中国实在太难得,所以我压根就欢迎胡适。细断二人,无论胡适的“建设”思想还是鲁迅的“批判”意识,都是我们现在所必需的,两者根本上也并不是二选一,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完全可以相互存补。而且真正的胡适式的自由主义对鲁迅的态度是宽容的。鲁迅的思想之根本恰恰也正是追求人在社会的自由。都是我们当下很珍贵的精神向往。
胡适的全盘西化能否让我们从感情照单全收首先就是值得商榷之一。鲁迅留给我们最宝贵财富就是思想,对传统思想的清理和批判,再通俗一点,就是鲁迅用他的思维和理念并附加文字,引导着我们思考,期望我们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独立的思想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弥足珍贵!
我已经发现,很多言必称鲁迅的人其实未必真正理解了鲁迅的思想本质,就连我这样一个貌似有着鲁迅遗风的人,至今也没有读完那本厚厚的“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郭沫若称《鲁迅全集》)所以,我一直怯谈鲁迅。顺便作个说明,今天的谈,完全依仗我心灵上对于鲁迅先生的感应。
鲁迅遭到质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下的人文环境:这是一个反对崇拜、颠覆经典、崇尚荒诞的时代。现在的人,貌似观点独立、个性张扬,恰恰缺乏鲁迅式的思想。有时甚至荒唐到简单的模式,即:你们都说好,我偏不这么认为!至于人们说好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无关紧要——这些货色,与之理论,浪费表情!
真正关注社会、善于思考的人、真正喜欢杂文的人,真正愿意为民鼓呼的人,在揭露黑暗的时候,语言刻薄得如鲁迅一般也是难免的。一刻薄就容易走极端,极端有两个效果:要么,偏离了真理,沦为荒谬;要么揭示了真理,振聋发聩,也像鲁迅一样了。鲁迅自己也曾经说过,喜欢反对大家即成的意见,喜欢对各种现象探个究竟。不过,他的反对是促进思考的,他的思考是进入社会深处、现实中心和人的内心的,发掘那些真正戕害人们心灵和身体的东西再加以批判。对于我们,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理论水平支撑所谓的高屋建瓴的时候,则完全可以在自己的身边痛斥那些最具体细小的恶劣行径,而不是只要求“与我无关”。要经常想一想“丧钟为谁而鸣”?
在中国文学、中国社会、乃至于个人之间,批评一直是严重缺席着的。多栽花少栽刺成为实用主义者的座右铭。人们都在有意无意地拒绝逃避批评。表现为:当一个口号盛行时,都如阿q一般地“革命”了,而并不知道革命是什么。并不知道那口号其实就是一句废话!举个例子:“以人为本”是至今仍然叫得比较响的口号——我真想问问:如果不以人为本,该以什么为本呢!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在社会上要有“担当”。鲁迅算是反孔的,但在处世哲学上,无疑是选择了面对现实,勇于担当的,有时甚至采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态度。这很难得!身处邪恶与不公之中,如果我们都不愿意挺身而出的话,那些“无能为力”的事情只会越来越多。眼下,很多人已经丧失了对社会、他人特别是弱势的打量和思索了,似乎也为自己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了,因为实在也顾及不过来了。但是长此以往的话,即便我们终于有一天立地成佛了,也许我们同时会惊奇地发现:找不到一处安身的庙宇!
我们也该学学鲁迅的自我怀疑精神。鲁迅对自己是无情解剖的。能力是另外一回事,有没有这个勇气?我们也该多做自我逼问审视,自己身上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可能也是民族的问题。回避了自己也就回避了一切。鲁迅曾批鸳鸯蝴蝶派“借‘天下无公理,无人道’这些话,掩盖自暴自弃的行为”。再看如今,多少鸳鸯蝴蝶,逍遥自在?
钱理群教授说过“当一个人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时,他与鲁迅是无缘的。”还说“当民众对社会不满时,是研究鲁迅的最好时刻。”这是在嘲弄我们呢还是在怀念鲁迅呢?果然的话,鲁迅是不是可以成为时代特征的风向标?我们这些时代的创造者是不是该感到忐忑,再去研究鲁迅还有没有意思?!
不是悲观是现实,鲁迅、胡适、还是谁,都解决不了教育、住房、医疗、腐败等问题,思想家从来都不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只提供精神资源。所以,我们不能将鲁迅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实用主义化。我例举出来的问题固然是社会目前最为棘手而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在思想上的问题,即缺少危机感。正是思想上的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那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更是变得遥遥无期。正如鲁迅曾经总结过的: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染缸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制度,即使在国外非常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搬到中国来都会变样、变质。
按照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批评有了,建树却少。这确实和很多反鲁人士殊途同归了,也是他们反鲁的依据。而这,也是鲁迅本人的遗憾和悲哀所在,鲁迅也很困惑:喊醒了他们,究竟有什么用?!(指“睡在铁屋子里的人们”)因为他指不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但是,所谓知人论世,当时的鲁迅能够呐喊,已经足够了!可是今天,面对灾难、不公、丑恶,有多少人,连吭也不愿意吭一声。更有大批的“好心人”对着那些敢于反抗的人说到:和为贵、和为贵啊……
鲁迅的不完美也有他人恶作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鲁迅被肆意拔高到了叫人难以接受的程度。这就是赞同“少不读鲁迅”的市场!鲁迅和其思想是需要独立的人、独个的人格才能理解的,而我们从小就被告知说鲁迅如何如何的了不起,触痛了少年的那根反叛的神经。中学生中流传的“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想来是个事实。翻开至今还在初一课文的第一篇《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怎么看也不能算多么优秀的文章,不过是帮助我们了解鲁迅早年生活的资料罢了。这个误会也严重地伤害了我对鲁迅的感情。多少次的擦肩而过成了我文学创作上永远的遗憾……
前几日看见作家余华的几句“忏悔”,说他曾经和王朔一样看不起鲁迅,偶然一次应邀把鲁迅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才不得不去读鲁迅的书”,结果发现:鲁迅竟是如此伟大,毫不比卡夫卡、博尔赫斯等人逊色。这或许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很多人的误会由来已久。
缺少温情、满纸愤懑、语言刻薄仿佛是鲁迅文章的一大诟病。所谓的斗争哲学和批判态度。骂人是其代表。骂人怎么了?鲁迅在当年就和我在今天一样,并不是什么掌握生死大权的人物,被我们骂的人也不至于亡命天涯求生不得。但是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乐观:当全世界绝大部分的人都在骂一个人的时候,他一定不得好死!
我们所有喜欢写杂文、喜欢批评、骂人的人,可曾感受到鲁迅的批判是那样彻底、深刻和长久?鲁迅所揭露出来的阿q精神,即当物质满足不了的时候,用精神的东西来补偿;受到不公不敢反抗,而由自己的虚拟幻想来释放。还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奴性,今天的你、我身上还有没有?
我欣赏鲁迅,因为他的骨头最硬。大家都知道“鲁迅如果没有去世,活下来只有两个结局,要么关在监狱,要么顾全大局不再说话。”的典故。这个思维属于正常的。你看现在,鲁迅式的写作不多了,顾全大局的人很多。到处是文明的点头哈腰,到处不见野蛮的抵抗,强权横行,苦难呻吟。动摇、屈服、背叛,扭曲、丑恶、变态……打击着多少生活的信心!想起这些,我们怎能不怀念鲁迅!想起这些,我甚至有些憧憬过去了,那个黑暗的统治却造就了一个鲁迅!
很多网友曾经问我:你写东西,语言为什么那么苛刻?现在,我可以告诉那些询问的声音,我理解你们的善意,但我分明记得鲁迅先生的在天之灵也曾告诫过我:“我们要说现代的,自己的话;用活着的白话,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直白地说出来。……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我愿意听先生的话。
-全文完-
▷ 进入海子二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