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乡愁》说乡愁白马非马

发表于-2007年03月03日 晚上9:42评论-3条

港台歌曲,港台电影电视作品,一般唤不起我的兴趣,虽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风行起来。这并非自命清高,平心而论,我骨子里也透着俗劲,只是不欣赏“那一个”俗的风格而已,用我的一位香港朋友的话说,是太腻,倒胃口。比方说,和当年港台歌曲流行大学校园背道而驰地,我买来蒋大为、关牧村、朱逢博的盒带,决不是古典音乐那种高雅,但还是不一个“味”。



与影视作品和通俗歌曲不同,对台湾的某些文学作品,我倒是颇为钟情,比如白先勇,比如陈映真,比如柏杨,比如后来的龙应台。与琼瑶所代表的理想主义的才子佳人不同,他们的作品反映的是当时的现实,跟着时代的脉搏跳动,显示了作家对现实的批判,对生活的感悟,对民生的关心,对台湾未来走向的惴惴不安,我一直以为他们才代表了台湾文学的主流。遗憾的是,这些有一定深度的作品,在大陆的感召力并不大,倒是琼瑶的格格系列、天王歌后们几乎整个占据了我们的视听领域。当然,我不反对戏说和愉悦耳目的声色犬马,然而,我们就真的不需要听到一些异样的却在反映着真实的声音吗?在皇帝、格格的熏陶浸染下,我们的下一代会不会继承封建的衣钵?本来反封建就一直是国人要始终面对的第一要务!在说是靡靡之音也不过分的流行歌曲陪伴下,我们想要得到怎样的“接班人”,不能不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令我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选用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这对于是非观正在形成的初中生正确了解台湾爱国人士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是大有裨益的。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



乡愁·余光中

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乡愁·席慕容

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

两首都是小诗,而余诗更是我的最爱,正像聆听《义勇军进行曲》,每次诵读都让我热血沸腾。由近及远,诗人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我”、“新娘”、“母亲”、“大陆”(其实又是母亲)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了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的思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有一种让人难以逾越的空间阻隔: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痛彻肺腑的特殊“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骨肉同胞被一弯浅浅的海峡隔开?不,是被人为的无情隔绝,浅浅二字在说明问题)。诗人惜墨如金,用少得不能再少的词句描募的四张有声的画面让人发自内心的感到无奈,与小儿女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绝对不可同日而语。胸有大悲者方可作此语,胸有大沟壑者才可以运用这四两千斤法。闭上眼睛,我似乎听到一支萨克斯风在孤独地、低沉地吹奏着一首含蓄而忧伤的乐曲,我分明看到月光下的沙滩上,有一行深深的脚印伸向无尽的远方……



记得某年春节晚会,一位忘记了姓名的澳门歌手,用也是低沉而苍凉的歌喉演绎过余先生的这首小诗,可惜我再也没有聆听过。那样的港台歌曲,也足以愉悦视听。



回过头,再看席女士的《乡愁》,同样是非常精悍的小诗,很别致,很精巧,确实是才女的手法。诗句由三个暗喻组成,首先是把乡愁比做清远的笛声,营造的是“夜入幽窗灯惨淡,魂归故里月凄清”的冷淡的梦一样的氛围,让人联想起向秀的《思旧赋》。故乡的月啊,何时能再照我梅边吹笛?不说怀念故乡,而怀念之情已然跃然纸上。其次,把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惆怅,具体的故乡被充满感情色彩的惆怅所淹没,而且这惆怅是模糊的,不是浓墨艳彩可以描绘出来的,而是深藏在内心深处的,表面是淡淡的,似乎若有若无,实际却在不时被触动,被唤醒,是“恨到归时方始休”的疮疤,不能揭,揭起总会带血丝。那种“怅惆”的心情正像“雾里的挥手别离”,让人“无语凝咽”,从此“天涯孤旅”,把乡愁的滋味拉到了当年的话别,非常具体、生动。第三层,诗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水到渠成地直写乡愁二字,把乡愁比做有生命的大树,但这树却因为没有年轮而不会老去。乡愁的思绪从分别开始一直在潜滋暗长,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而且是一棵不老的树,这一新颖的比喻足见作者匠心,比常见的,把乡愁比做窖酒(越久远越醇厚)更见功力。树不可能没有年轮,所以,这个比喻实际是不现实的,正是这不现实的比喻,在说明着乡愁的绵长、久远,永驻心中,挥之不去。整首诗篇娓娓道来,毫不激越,像一首舒缓的小夜曲,又是一幅浅淡的水墨丹青。作为一首小诗,具备如此丰富的内涵,其奇,其美以不待言说。我想,这首小诗可能更适合月下,在悠扬婉转的笛声伴奏下,由长发飘飘的白衣女子随风吟诵罢。



我把课本选择了这两首小诗作为一种导向看待,它可以使学生在得到美的享受的同时对台湾的文化有所了解,因为我们同根同源,尽管纽带是割不断的,但隔阂已经够深了,再不能只通过电视剧和流行歌曲去认识一个错误的台湾了。



乡愁,作为一种情绪,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台湾作家。当年,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批人员来到台湾,让他们想不到的是,这一走,几乎就是永别。离开了故乡家园和亲人故旧,“独在异乡为异客”,在台湾呆得愈久,思乡情绪也就愈炽烈,发乎为文就形成了这种乡愁文学。而他们的后代,也从不以台湾人自居,可能直到两岸统一,他们才能够找到归属感。所以,大多数台湾文人不会以吟风讽月为能事,而是有相当深的思想内涵在支撑着他们的写作,所以,他们的作品也少见无病呻吟。



其实,在台湾早就有乡土作家群落,他们所提倡的坚持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创造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的文学的原则,在宝岛早得到了肯定。他们以反映现实,引导人民群众了解世界、认识世界,进而改造社会为文学目的,他们坚持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用笔杆子揭露社会矛盾,坚持写实主义,并不专事情爱写作,虽然影响力还无法与琼瑶辈比肩,但我以为他们才是台湾文化的希望,也正是我们需要多加关注的对象。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白马非马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那片红帆点评:

本文读评细腻,夹杂着个人理解,一篇可值一读的记叙性评论文章。

文章评论共[3]个
白马非马-评论

感谢红帆编辑的点评!at:2007年03月03日 晚上10:30

紫色菊-评论

:))))白先生的诗评也不错哩:)余光中的诗好喜欢~
  【白马非马 回复】:虽然是公鸭嗓子,我还是很喜欢朗诵该诗的,总还有热血啊。 [2007-3-4 19:31:56]
  【紫色菊 回复】:想听哦~~ [2007-3-4 19:43:02]at:2007年03月04日 凌晨3:01

月下飞雪-评论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愁啊!儿女的无奈!
  【白马非马 回复】:乡愁文学在台湾曾经颇成气候,现在如何则不得而知了。 [2007-3-4 19:31:12]
  【月下飞雪 回复】:希望他们继续乡愁吧…… [2007-3-5 10:00:53]at:2007年03月04日 下午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