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笔记心情湫萸

发表于-2007年03月02日 早上9:19评论-1条

欣欣从山东邮来的《山居笔记》终于看完了。之所以说“终于”,是我看书速度之慢和吃饭速度一样是出了名的。当我得知欣欣决定把书送给我的时候,高兴得尖叫起来了。书中的很多经典文章,我曾经读过。用欣欣的话说,我俩都是嗜书如命的人,这本书她能够割爱送给我,我知道这份礼物之重,就如她在扉页上写的:唯愿与君长做一知心人矣。亦是吾愿。

余先生的书算来,我已经买过三本。第一次买他的书,是因为我们名字之关联。《行者无疆》让我初识,这位特别的文人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的视角和文笔让读者情不自禁地跟随他叹息、流泪、愤怒、微笑……与他一同体会那个名叫“文化”的东西。

《山居笔记》,一个听起来清新、舒爽的名字,读罢却有着太多复杂的情绪。《一个王朝的背影》,是的,是背影,那个名叫“清”的王朝它走远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它留给我们的难道只剩下泪水了吗?那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送走了那个朝代,也带走了内心的彷徨和高贵。作为满人,我应该欣慰,毕竟自己的祖先以少数人的胆识和魄力曾经创下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康乾盛世”。不得不承认,它有太多根除不净的弊,纵观历史,哪个朝代又无半点儿瑕疵?清王朝是在走向衰落,可那是在向整个封建社会说“再见”,而这一切由一个少数民族画上句号,作为后代,我骄傲。

东北作为流放者的土地,在百官心中曾是一个不详的名字,一个人们不愿提起,又时常会听到的称呼。也正是这个地方,以东北人特有的宽容、博爱、豪爽,小心翼翼地接纳那些历经磨难到此的人们,同海南一起照顾着那些为朝廷所不容的仕人。东北曾经的荒凉和原始不能像海南那样以温柔和智慧纪念被放逐者的脚步,但后辈的东北人我们感谢他们,是他们的到来让我们温暖,让我们动心,让我们看到苦难中的高贵,让我们学会坚强地生活。

也许,人真的要到经历磨难和挫折之后才会思考一些更本质的东西吧,不然苏东坡的突围为什么会那么艰难、那么彻底呢?太突出、太美好的东西总是太脆弱,都城也罢、人也罢。你做的好,自然会显出别人做的不好,恰巧你的好,又是极个别、极少数的,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道理,必须把你的锋芒遮住,必要的时候让你永远发不了光,而那些不沉默的大多数想上演“三人成虎”的把戏又是轻而易举的。所以,苏东坡被围攻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把他困住了。他除了能做一个文人还能做什么,难道让他向那些咬人的狗反咬过去?当曾经的友人离他而去,当他的叹息没有回应,他能做的也只是忍受,他被押解示众了。“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看到此,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长久的沉默之后,勇敢的狭义之士终于站出来了,为一位大师呐喊,也为整个民族不被耻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长出一口气,那以后的苏东坡会怎样呢?经过了脱胎换骨的自省之后,苏东坡成熟了,习惯了淡泊和平静。他的成熟来得尽管不迟,但却太不易,经过了漫长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我为苏东坡的觉悟高兴。

当作为今人的我们以现代人的心情体会历史人物的悲喜时,总是感觉既陌生又熟悉,在生活中总或多或少有类似的影子,不然,我们为什么会被那些遥远的声音牵绊?也许我们的生活中再也没有阮籍、嵇康似的率性而行的人了;也许现今流传的《广陵散》并不是嵇康临刑前弹奏的那一曲了;也许阮籍和孙登大师的啸声再也没有人能够领会了……也许一切真如余先生所说“都是遥远的绝响,我们追不回来了”。然而对真诚的呼唤,和朋友的默契,为美丽和生命的感动……这一切却一直延续到我们今天的生活,并将一直延续下去,没有断绝,也不会断绝。

尽管这本《山居笔记》我看得并不快,但仍觉得很多东西没能好好领悟。欣欣说:“那怕什么,以后再看呗!那里面的很多文章我都看五六遍了。”是的,还有机会,可以细细品。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湫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无雪的冬季点评:

生活在纷扰的现在,很少有心情静下来去细细品味一本书,想必友之馈赠让你受用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若书-评论

难得现在有人能这么爱读书的。at:2007年03月02日 中午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