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在楼下狂吼,极不情愿下楼,他恼怒地看我一眼:现在才下来!妈妈看我手里拿本书,马上强调:春节生意好,一年就看这几天,你又看书……不看啦,垫椅子上坐的。妈妈知道我的解释没多大可信度,可她的宝贝侄子今天结婚,她也没办法在家监督我了,要能监督也不用我来守台球。
他们两位刚转身离开,我抬上凳子坐阳光下看新到的《杂文选刊》,翻开扉页,红色的漫画下是语丝,短短一句却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揭示现实的无奈,比如: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将理想的翅膀,暂时收起来。童年的时候,理想何其单纯、何其简单,可长大了,那些理想残存的只是对曾经天真的一笑。面对生活,所有的理想都湮灭在生活的劳累之下,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大意是:绕一个弯,找回理想的路。真实生活中,那一个弯也许绕去了一生,为生存、责任打拼,不仅丢失了理想,还有价值取向……
再看《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想起学生时代的老师听课,我们会提前一个星期把老师要问的问题全部熟记,还得模拟几次,确保万无一失。不过现在满感谢那时间的听课,至少这样的强调能记忆深刻,以后考试遇到类似试题,错误概率可小到零。如果能把这样的情况拿到我们今天灾难最为严重的煤矿实习一下,也许很多为生存而无暇顾及生命的老百姓会多一份生命保障。
看了几篇,打台球的孩子多了起来,春节期间孩子的钱多了,应该不会为一块两块偷跑吧。不过鉴于以前因为看书忘了“监视”,经常有人溜走,也格外留心。不停有人叫:老板,摆球。在一旁闲谈的几位阿姨对我说:生意好的时间你不看嘛,少收了钱你妈回家可要说你哦。这些阿姨和妈妈关系特好,我只好放下书专心的看这些孩子打球。对于孩子打台球,一直持赞同看法,至少比打电子游戏对身体有好处,再说台球不是文化么!这是有依据的,每个月得给文化局交费呢。
孩子们都老实的把钱给我,应该没什么问题,书的诱惑力实在太大,又埋在文字中思索。看书的过程是一种心里交流,可以在别人的文章里找到一种思索、交流、回归,给自己的文字找出不足,在思想上有所提升。连续几次之后,居然忘了每张桌子有几盘,于是收钱时采取不出声法,孩子给的多,找补时才问:补你多少?如果是零钱不再问,想自己也聪明也卑鄙,内心有点得意,有点看不起自己的小人之心。
还是出了问题,有一张桌子上记得打了好几盘,可收钱时对方说刚来,看了下打球的人,好象真不是刚才那几个孩子,因为在几分钟的时间那些孩子变不成这两个大人。唯一道歉了之,然后叮嘱自己一定记得看书时多瞟几下。接下来看了一篇留守问题,如今打工的人多了,孩子老人成了问题,留守的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次去教育局报成考,看到过一篇这样的统计资料,当时问那个曾经是我老师,现在是副局长的人要一份,他不同意,只让我看一遍,匆匆浏览后没记住多少。
一个老师的朋友在我面前抱怨过:那些留守的孩子要么性格孤僻,要么不喜欢学习,不是逃学就是恋爱,对学习风气严重影响……她还说:这些大人只知道钱,却不知道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即使有钱,一个孩子毁了,钱能买回来失去的东西,学坏的孩子?老师的问题我没办法回答,生存的需要,经济的需要,生活的代价能用怎样的方式来计算呢!这些只能是政府和家长应该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暂时经济上去了,留在后面的隐患该谁来承担?是那些浪费了时日的孩子,还是为生存的父母,还是因为体制不完善的社会?
思考间,来了好几个孩子,同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穿的是新衣,一看就知是廉价的衣物,上面虽然有“耐克”商标。这几个孩子喜欢打台球。是我父母一直头痛的对象,他们年龄在十岁左右,居住县城附近,早没上学,混在社会,小偷小摸一下,等长到十几岁,父母买个三轮车一蹬算是给了他们生存的资源,而他们一般会混迹在歌厅、街头,当个小混混,直到有了女人,慢慢回归,等着他们的仍然是艰苦的生存。
这几个孩子打台球技术不错,却在给钱上很麻烦,父母对他们的提防不压于“警察看犯人”。每次来时都会叮嘱我:这几个人给钱要注意哦,要不就不给,要不就乱拿东西,要不就是假钱。在我这里这样的情况到是没出现,不知为什么,我守台球真没出现过吵闹拒付现象,也许我是女人,也许我不爱说话,也许是我总在看书,让他们感觉到被信任,他们不愿意辜负我的信任。
有时我想不给就不给吧,甚至想少收,毕竟从穿着上可看出他们家境贫寒,可生活告诉我,对人的怜悯有时是一种歧视,变相剥夺别人的尊严。只是每次收钱时,内心都会微微难受,这些都是上学年龄的孩子啊!虽然生活告诉我:知识在百姓的生活中改变的力量越来越小,曾经考上学校就等于改变了命运,可现在毕业就是失业已经不是危言耸听。也许他们早点面对生活还能提高以后生活的适应能力,或者知识少也少了心灵的痛苦。只有这样来安慰自己,妈妈不也多次对我说:早知道你读那么多书是这样,那时候就让你做生意,也是妈妈现在反对我读书的理由。
半天下来有几十元收入,难怪爸爸早上一再强调要认真守,平时很少有这样好的生意。看完一本书,脑子里也装了太多信息,一时消化不完,刚好吃饭的时间孩子少,在电脑前看了看文字,再下楼,手里的书换成了《读者》。又出现了两次没收到钱的情况,只好看一页对着台球发发呆,接下来再看。一天下来,收入不少,书也看了不少。最让人感触的文章应该是《谁在纸上哭泣》系列,对于丢失的村庄写者的心痛,我的思绪也回到了村庄。
那个小时候我生活过的村子,与作者笔下的村庄一样:因为贫穷,因为外出打工,只留下一些老人、孩子、没娶上妻子的老男人。村庄死亡了,孩子、老人和孤独相伴,学校不在了,父母也不在了,活着的只是一些杂草掩盖的小路,一些凋零的草房,诉说那里曾经有过的故事,而故事谁去读呢,留给几个还心怀村庄的人感怀和心痛而已。
表弟今天结婚,很快他也会留下孩子,然后带着妻子去他一直打工的成都。我想到我的同学,一个女人,在我读初一时她同村里一个男人生下了孩子,因为婆婆对她不好,受不了虐待的她最后丢下孩子跑去了远方,现在孩子如果在读书该上初中了吧。山里人结婚不办结婚证,举行了酒席比结婚证更让人认同。离婚的唯一出路就是跑,回到娘家是不受欢迎的,那些苦难的女子,只有跑去外乡,若干年后带回一个男人,还有和那个男人生的孩子回家看看,这些成为一个故事,故事太多,大家也觉得无所谓了。
夜里吹来凉风,又穿上前几日脱下的毛衣,虽然有点不甘心气候的反复,可不能拿身体和气候对抗。侄子帮我收好摊子,回了家,今年他该考大学了,第一次看他主动看书,给他开玩笑:你主动看书,对我来讲,比美国当初打伊拉克更让我震惊。他笑一笑:这次去成都看了很多东西,我想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是吧,读书才能改变命运,我不知道这句被我的生活否定过的话,还能不能成为他奋斗的力量。希望可以,那这个社会还会有希望,人活着还有目标,知识真可以改变命运吗?也许今夜得失眠,我得好好思考。
-全文完-
▷ 进入帘外落花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