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崔八娃悄然病逝 社会各界沉痛悼念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

发表于-2007年02月28日 中午1:09评论-1条

本报讯(记者 王典根)全国著名战士作家崔八娃于元月31日12点20分医治无效,在他的家乡汉滨区沈坝镇沙沟村悄然逝世,享年78岁。

2005年12月份,崔八娃出现吐血症状;2006年2月28日,被家人送往医院治疗,经诊断为肺癌。住院期间,省、市、区文联及作协领导前往医院慰问看望。住院3个月后,崔老病情稳定,于5月28日回到家中接受保守治疗。据崔老家属讲,崔八娃病逝前的20天,已经不能吃饭、不能喝水、不能说话,每天依靠葡萄糖液体来维持生命。1月31日13时20分,崔老静静地在家中的床上离开了他的儿女子孙、父老乡亲。 

崔八娃因病逝世消息传来,社会各界纷纷表示沉痛悼念。陕西省作协、市文联、市作协及汉滨区委组织部、区信用联社,沈坝镇党委、政府,双溪乡党委、政府等单位送花圈或发唁电哀悼,并向崔八娃家人表示慰问,省、市作协分别送去慰问金1500元、300元。

作家表示:象他那样作文作人

中国作协副主[xi]、陕西省作协主[xi]陈忠实:学习崔八娃的艰苦创作精神,做人民满意的优秀作家。 

陕西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雷涛:崔八娃勤奋为文、忠诚为人的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缅怀崔八娃,贵在搞好文学创作,繁荣文学艺术。 

安康市作家协会主[xi]张虹:崔八娃先生虽然生长在安康,但却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走红全国。他以其顽强拼搏、艰苦追求,成为安康的骄傲、陕西的骄傲,是安康乃至中国文坛的闪亮名片。他对文学、对生活、对人民、对事业、对祖国的赤胆忠诚,将激励广大作家和后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努力为繁荣文学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付出不懈的努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安康市作协副主[xi]、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孙虹:崔八娃先生是从文盲到作家,经历了痛苦的人生转型,书写了辉煌的人生历程。研读他的作品,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品读他的人生,不难看出他对命运的热爱。热爱生活、热爱命运,是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和成熟标志。崔八娃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学精神将永远照耀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家人表示:象他那样回馈社会

妻子邓大芝:同他生活一生,是幸福的!自己从没有考虑过生活问题,丈夫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他还是不想离开我们,在住院期间,他把别人散发治肺癌的宣传单看了一遍又一遍,叫我们去给他买药。现在三儿子还没有成家,他最操心。 

长子崔永志:父亲的逝世对于我们全家是一个损失。父亲的为人很好,在我们村子威望很高,经常有人请他去处理民事纠纷,调解家庭矛盾。父亲经常教导我们,不要给组织找困难。

长媳郑自侠:从上学学习崔八娃的课文,到后来做了崔八娃的长媳,父亲无论是对自已的做人还是工作,都是一种鞭策。父亲做事认真,诚恳待人,经常提醒我们管钱要分清公与私,很有教育意义。现在虽然父亲逝世了,自己更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追求上进。

长孙崔淼淼:今年我才18岁,是西安银行学校的在校学生。因为爷爷是名人,自己很骄傲,尤其是对自己在学校学习、在社会做人、在家里做事教育意义很大。

当地干部表示:象他那样热爱家乡

沈坝镇政府干部洪江:崔八娃病逝前住在无公路的深山野林中,哪儿也不去,谁也不找,靠他每月的退休金艰难的生活着。70多岁的他还和老伴厮守着一院旧房,春看山绿,秋看山黄,该播种时播种,该收获时收获,过着普普通通的农民生活。生前他,记忆力仍很好,说话不失儒雅,没有重语,人也诚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沙沟村村委会主任王会安:崔八娃在我们村威望很高,也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走出大山的作家。他的去世,对我们来说真是一种遗憾。

沈坝镇民政干部王显平:崔八娃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文化人,各家媒体、各级组织都采访过看望过,应该得到社会的尊重。崔八娃退休这么多年来廉洁自律,过着清贫的生活。老房子都要垮了,还住在里面,老婆、子女都是农村人,不要求解决。他的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学习。

沈坝中学党支部书记叶启林:崔八娃这么一个大作家,对于我们开展文化教育,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教材。我们将在今后教育学生时,让他们永远不要忘记作家的事迹,刻苦学习并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同事表示:象他那样爱岗敬业

原沈坝镇信用社主任陈鸿钦:崔八娃虽然出生在旧社会,但是他能适应新社会的发展,以自己的事迹教育人,以自身的传统感动人。他对共[chan*]党很感激,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对后代及同事的教育也是很严格的。他一生清廉,从不多用一分钱,开会、下村、入户基本上都是步行。他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同事,要为人民辛勤工作,做一个正直清廉的人,不辜负党的培养。

汉滨区劳动信用社主任王兴顶:在我们农村信用社工作的同志,就需要崔老这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信念。他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对我们也很适用。听到崔老逝世的消息,心里很难受。

部队官兵表示:象他那样执著追求 

安康消防支队政委朱玉朝:崔八娃的故事自从报刊刊登后,广大消防官兵都十分关心他老人家的生活境况。最让官兵敬佩的是崔老只学会了2000多字,便写出《狗又咬起来了》等名著,这种对文学事业的执着,就是对我们这代军人的鞭策。同时告诫我们不要忘记历史,更不忘历史上的人物包括崔老在内。 

汉滨区消防大队指导员赵明,我们军人就是要学习崔老这种对事业的执着和追求,这种精神应该在我们身上延伸下去。

崔八娃人生履历

1929年4月23日生于汉滨区沈坝镇沙沟村,祖籍湖北。1949年农历3月被国民党部队拉壮丁,同年4月随部队在湖北省竹溪县投诚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2年部队转至陕西省凤翔县,参加扫肓学习,秋冬创作成名作《狗又咬起来了》,1953年1月在《解放军报》发表,被《人民文学》、《人民日报》等30余种报刊转载,20年间译文20余种,选入40余种大、中、小学教材。

1953年2至3月分别被解放军总政治部、兰州军区树为“扫肓标兵”,与高玉宝一道被总政治部授予全军“战士作家”称号。同年赴京参加全国文代会、青代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五一”、“十一”分别登上天安门城楼观礼台,同年参入中国作协。

1953年2月起在兰州军区文化部从事专业创作,出版《一把铜壶》、《卖子还账》两本著作,先后发表短篇小说、散文、随笔20余件。

1957年夏于兰州速成中学毕业,返回原部队(55师)。

1958年7月从长安县兵役局退伍还乡,历任民兵连长、社教队员、大队长、公社干部、安康日报编辑、生产队长、信用社主任。

1980年冬退休回家,数次当选沈坝镇党代表、人大代表。

2005年12月聘为安康市作家协会名誉主[xi]。 

本文已被编辑[庞徨]于2007-2-28 13:40:42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庞徨
☆ 编辑点评 ☆
庞徨点评:

一篇通稿传噩耗,两行清泪别友人,一个已故之人却有如此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全靠作者满腔情怀,完全可以转投给报社,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了解崔八娃其人。

文章评论共[1]个
我们都是农民的后代-评论

建议对史料进行保存!!!at:2007年03月03日 晚上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