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父亲
培养出三个博士
和一个硕士
文/扶向阳
这是一个奇迹,一个教育的奇迹,一个成才的奇迹,一个普通家庭的奇迹。从这个奇迹里走出了三个博士、一个硕士。创造这个奇迹的是湖南省新化县琅瑭镇的县四人民医院离休的肖和政和太平小学退休的谢珊姣夫妇。
肖和政出生于1930年2月,同年9月母亲病故,12岁时父亲被土匪杀害,从此,他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为了生计,他12岁开始给有钱人家挑脚,风里来雨里去,受尽了命运的煎熬。1949年8月,19岁的肖和政光荣参军,1956年转业分配到新化县圳上卫生所,同年与荣华乡鹊桥完小教师谢珊姣结为伉俪。但好运不长,1957年,肖和政被错打成右派,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幸亏贤慧妻子的理解和支持,他才没有走上绝路。
为了孩子,慈母宁可不教书
1963年,大儿肖慧月出生,肖和政与谢珊姣就开始留心对儿子的培养,给他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当肖慧月5岁时,老二肖慧雄3岁,老三肖文江还只出生几个月。当时,谢珊姣在田坪潮冲教书,3个孩子没人照看。为了请保姆,她与丈夫节衣缩食,彼此怕对方吃不饱,把省下来的粮票寄给对方。保姆有个10岁的哑巴孩子。一学期下来,5岁多的小慧月,与他以哑语交流,变得说话结结巴巴,多以打手势代替说话。谢珊姣见状,又痛又急,连忙向大队支书(当时学校属大队管)打调动报告,要求调回家乡工作,好照顾孩子,但谈何容易。肖和政因为右派问题经常挨批斗,谢珊姣在痛苦不堪中,为了孩子的前途,一个星期一份报告,一次次声泪俱下的请求,最后说,如果不能解决调动问题,我宁可不教书。支书被缠磨不过,深受感动,终于批准了她的申请。
调回家乡后,为了纠正孩子口吃等语言障碍,谢珊姣与肖和政商量,让孩子上学与同学交流。肖和政时常被揪斗得死去活来,可一回到家,马上洗去满脸的泪痕与疲惫,洗去满怀的委屈与忧愁。面对幼小的孩子,装出一副笑脸,一字一音地教他说话。充满苦难的家庭多了3个孩子的开支,简直入不敷出,那时规定孩子不到7岁不准入学。但夫妻俩执意要送孩子入学,多次恳求学校领导和老师才获准。让孩子当旁听生。孩子不想读书,提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读书时要上厕所怎么办?谢珊姣耐心地启发他:“孩子,任何人从小就必须受教育,长大了才有一份工作,一门职业。下课可以去厕所,上课时如果一定得去,也可以举手向老师请假……”
就这样,小慧月入学了。几天后,她问慧月:“孩子,读书的感觉怎么样啊?”小慧月高兴地回答:“妈妈,还好。”她欣慰地笑了,并经常表扬、鼓励他,孩子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当时学校教室不够,在农民家租房子,每天清晨,房门未开时,小慧月总是第一个到教室,从窗口处留下的破洞钻进去,然后翻开课本大声朗读。老师、母亲无数次的表扬、鼓励,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
1972年9月1日,谢珊姣被从新华小学调往麻水塘烟竹小学教书。福星医疗点就在烟竹小学旁边,距学校只有一百米左右,当时谢珊姣一家六口就在肖和政工作的医疗点餐宿。她们结婚十六年后的这时,才开始享受到夫妻朝夕相处的甜蜜生活,才感受到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快乐。
肖和政夫妇每天用伟大而细致的父母之爱教育、鼓励孩子们认真读书、发奋学习。1997年放寒假的那天上午约十点,茶溪公社所有中小学师生都集合在茶溪中学的操坪里,由文溪支部召开表彰颁奖大会,向中小学各个年级期终统考成绩平均分数获得第一名的学生颁奖和戴大红花。十四岁的大儿肖慧月获得高中毕业班第一名,十二岁的二儿肖慧雄获得全公社初二两个班第一名,九岁的三儿肖文江获得全公社十个四年级班第一名,七岁的小儿肖建军获得全公社九个二年级班第一名。
颁奖大全结束后,谢珊姣和十一位教师代表敲锣打鼓把胸前戴着大红花的四个孩子送到家里——麻水塘福星医疗点。那天下午,肖和政特地在家门口等候欢迎。当欢送的队伍走到离家门口只有二三十米时。他点燃了一万响的鞭炮,接着放冲天炮,“砰啪砰啪”的鞭炮声,“咚锵咚锵”的锣鼓声,加上欢声笑语,真是响彻云霄,围观的人很多,个个笑容满面,场面十分热闹,又使我的四个孩子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做父母的看到胸前戴着大红花,眉开眼笑的四个孩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深信这四朵红花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无悔的爱心哺育儿子成长
爱心与身教是教育孩子的金钥匙。肖和政刚直顽强的性格,给孩子们的影响很大。肖慧月读四年级时,语文老师是一位“错字先生”,把寒冷的“冷”写成山岭的“岭”,全班同学大多是照抄不误,唯有他站起来说:“老师,‘岭’字错了,这是山岭的‘岭’。”老师很不高兴,大声呵斥:“慧月宝,你乱叫什么,老师怎么会错?”慧月在老师的严厉斥责中毫不退步,坚持说:“就是错了,下课后,我要问妈妈。”那时候,多得罪一个人就难免会给肖和政多加一份受罪的机会,但为了孩子的良知,谢珊姣与肖和政都支持孩子说:“孩子,你是对的,老师的确写错了。”
随着肖慧雄、肖文江、肖建军相继入学,肖家的生活更困难了。谢珊姣因过于节省和劳累,患上了肝炎、肾炎、萎缩性胃炎等多种疾病,多次晕倒在讲台上,真是祸不单行。肖和政也患了痢疾、肺炎,病情几度恶化。但为了孩子们能安心上学,夫妻俩相互慰勉,咬牙支撑。1977年恢复高考,慧月正在读高中,连初中数理化也没系统学完,英语还没有开设。第二年就要高考了,怎么办?
谢珊姣在放寒假前两天,步行30多公里到新华书店为儿子买书,可怎么也买不齐全套教材。一颗望子成龙的心,驱使她拖着疲惫和痛疼不已的身躯,又到冷水江市求借教材,来回走了20多公里的路。在那个寒假里,肖慧月在自家阁楼上自学,谢珊姣每天给孩子端茶送水,送饭菜,晚上为孩子烤热被窝,无私的关怀和温暖,终于孵化了一个奇迹——1978年初,15岁的肖慧月考上中国矿业学院(数学系)。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学系,获得奖学金。9个月后获数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数学博士学位。
老三肖文江也是5岁多读书,读了一期,患了头痛的毛病。他还囔吵着要读书,谢珊姣与肖和政怕对孩子的身体有害,坚决让他停学了。隔了一学期,他的毛病一好,就继续升读二年一期,缺了一期的功课,全部由谢珊姣工作之余一一补了上来。他9岁时读四年级二期,想跳级考初中。谢珊姣问:“孩子,你有把握吗?”文江说:“妈妈给我补上来,我要试一试。”“好吧,孩子,只要你有决心,妈妈当然会支持你!”只差两周就要考试了,谢珊姣像上紧发条的时钟,每天清早就给文江补语文,一个早晨学两课,念一遍,记下生字新词,第二遍解释意思、分段,两人一起归纳段意,总结中心思想,最后做作业。下午放学后补数学。晚上补自然常识,每一课归纳重点、难点题目,详细讲解。还挤时间告诉他如何作文,教他如何分析题意,抓住主题,突出中心,如何构思等等。
爱的光辉照亮了每个角落。慧雄与文江在农村读初中,当时英语教师奇缺,如果英语没学好,将来考大学就没有希望。谢珊姣与肖和政商量,让孩子转学到县城十五中。然而,农村学校却不准好学生转学,肖和政亲自到学校里,冒着风险帮孩子们把铺盖,行李挑回家。第二天凌晨4时,他带着两个孩子偷偷地走了50公里山路,踏上了转学十五中的征程。
在十五中就读时,兄弟俩分获年级一、二名。后来因学费和生活费实在无法负担,又只好转到原来的学校就读。按那时规定,教师子女可免学费4元。放假后,谢珊姣问慧雄:“孩子,4元钱有没有退?”慧雄愣了一下说:“没退。”她知道孩子从不说谎,所以赶去学校问。慧雄的班主任也是急性子,大声说:“谁说没有退?一个星期前就退了,难道我贪污了吗?”结果弄得不欢而散。想到孩子无端地学会了说谎,谢珊姣不由一阵急痛攻心,叫来慧雄问,慧雄低下了头。她顿时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顺手打了他一巴掌,厉声问:“钱到底哪去了?”慧雄委屈地说:“××送给我一支钢笔,××送我一个笔记本,××送我一本书,我买了纪念品回赠了他们……”
谢珊姣立即惊呆了,好一阵才痛心地搂过慧雄,一种母爱泛上心头:“崽啊,你为什么不早说?你以为妈妈这样小气,这样不通人情?好呀,孩子,妈妈向你认错,向你道歉,保证再不打我的好孩子了!”悔恨与痛爱交织在一起,母子俩哭成了泪人……
笑看三兄弟赴德留学成校友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爱”字贯穿始终,他们勤恳扎实自强不息的处世精神,深刻地感染和影响着孩子们。几年之后,肖慧雄考入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攻读该校自动控调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不久赴德国亚琛大学读博士学位,现在加拿大工作。
在慧雄考上大学的次年,文江与建军又一齐考上大学。文江考入兰州大学,1988年到德国亚琛大学深造,后来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建军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毕业分配到南京科学院工作,1994年9月去德国亚琛大学留学,现在加拿大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文江与建军念念不忘过去的一幕:当他们寄住上梅中学彭老师家时,那年冬天,没有煤了,谢珊姣顶风冒雪,走30多公里路。送来了烤火煤,兄弟俩眼带泪花笑着说:“妈妈,您可真是雪中送炭啊!”谢珊姣说:“孩子,妈妈没能力,让你们吃苦了,你们要靠自己打拼未来的光明前景!”
当3个孩子都出国留学的时候,年近花甲的肖和政、谢珊姣对四儿建军说:“只要你有本事,尽管留学去吧,我们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了,会照顾好自己的。”
谢珊姣夫妇的成功育儿故事在新化就像长了翅膀的鸟儿,飞向四面八方……我于2002年写了一篇题为《孤儿父亲培养出四个留学生》,发表在《新化侨情》2002年第二期上;我把该文修改、充实内容,写成一篇《盈盈爱心为儿铺就求学路》,发表在2003年2月1日的《娄底日报》上;2003年的母亲节,我把肖和政夫妇的故事介绍给新化教育电视台,为她们录制了一期节目《教育新视点》,在新化教育电视台播放了四次;2006年6月7日,《娄底广播电视报》又刊登了我写的《一家4子:3个博士1个硕士》。
值得一提的是,谢珊姣老师把写了几十年,记下的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日记整理出来,编辑成一本日记体散文集《爱》,在不久的将来要出版了。2004年初,她从文集中抽出十几则日记,综合起来写成三篇散文,参加由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中国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宣教部、《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国文化报社、全国政协《纵横》杂志社等6家单位联合举办的第四届“新世纪之声”《共和国赞歌》征文评选,《难忘的麻水塘》荣获三等奖。2004年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从国家领导人手中领回奖杯一座,奖章一枚。又参加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世侨总会文化发展委员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文艺家俱乐部、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市长协会等9家全国性机构联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世纪大采风”活动中,荣获银奖。2004年11月30日,谢珊姣老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厅,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周明颁发奖牌一块、奖章一枚。
-全文完-
▷ 进入扶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