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十晚上迎春的钟声中拉开帷幕,一天天便开始上演着春的和谐与快乐。做为逐渐落寞的众多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弥足珍贵一个节日,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和生动体现,也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更是中国最神圣和虔诚的节日。这神圣和虔诚的祝福中,有对亲人的温馨祝福,也对朋友的虔诚祈祷。
春节,根本意义在于体现人类的一种亲情的凝聚和友情的传播。亲戚家人之间的团聚,体现出了家的一种亲情。同事朋友之间的团聚,则体现了一种友情和恩情。出门在外的游子,辛苦了一年努力打拼,这其间的不顺心、不愉快,只需回家与亲人团聚时才能烟消云散。亲人的一声问候,是最好的创伤药。再深再痛的创伤,只需几句亲切的话语,便能瞬间愈合。有家是一种幸福,有关心爱护自己的亲人更是一种幸福。想到下雨天总会有人给自己送伞,寒流到来时总会有电话来询问自己的身体可好时,心中怎不感到一丝暖意浸润?这就是亲情的魔力。
在亲情的魔力散发着魔法的时候,在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在青年人挥洒浪漫的时候,在小孩子更是无所顾忌地过足了一把玩瘾的时候,对于中年人来说,春节也承受了过年给人们带来休息不好而引来的各种疲惫。这疲惫来自于年前的年货采购,过年期间的厨房劳碌累,酒桌上的吃喝累,麻将桌上的玩乐累,走亲访友的拜年累。这些劳累和疲惫,让人难得过节期间真正的休息。
过年,怎一个累字了得?
如今,过年对于多少人来说是高兴的、盼望的?很少。因为经济条件的好转,如今的孩子们都没有二十年前的孩子们那么盼年了,孩子们已经厌倦了过年到处“流浪”的快乐了。成年人更是如此,每天在疲惫中过着春节本应该休息却不能休息的忙碌日子,过着快乐却疲惫的每一天。
我在小时候就怕过年了。当时生活物质的匮乏,过年成了孩子们一年中最大的愿望,可我却是另外。因为家庭条件的特殊,那时家里的担子就落在了仅仅十岁的我的身上。从年前进了腊月门的打扫卫生、购物、洗衣服、包冻饺子,到节后的厨房忙碌、走亲访友、挨家拜年。做为长兄的父亲家,总会有叔叔、姑姑们和堂兄姐们来拜年。此时,厨房便成了我的工作场所。当饭菜上齐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了食欲。如今,自己已成家另过,我的家又成了兄弟姐妹们聚会的场所,我自然又是忙碌在厨房。虽然我想去饭店,可古稀的老父亲却不同意。于是,只好在家里忙碌着。这些忙碌给我带来的疲劳,抵消了放假给我的乐趣,过年给我的是发自肺腑的一句:“怎一个累字了得!”
从年三十开始,手机每天都会接到好多祝福短信和问候电话,家里的电话也是此起彼伏。初一去婆家,初二回娘家,初三走亲戚,初四会朋友,初五看同事……今天你来,明天他走。明天去他家,后天去你家,没完没了地走,走的好累。当晚上静下来想写些自己心爱的文字的时候,便感觉有些疲惫不支,头重脚轻。刚刚找到思路,又被疲惫驱赶得无影无踪。
一个不长不短的假期,转瞬即逝。一个接着一个的聚会,接踵而至。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伴着喜庆和激动的心情,往往要推杯换盏。平时滴酒不沾,在喜庆的日子里,不想喝酒也得张嘴。这样,“酒精考验”后,自然累到肠胃。过节了,亲友相聚,不愿意打牌也得“下水”。玩棋牌、打麻将,兴起时就忘了时间,便通宵达旦。两眼通红,精力疲惫;节日到了,亲戚、朋友、上司那里要送礼?你给我的孩子壹佰元“压岁”,我就要想方设法找理由送给你孩子或老人百里挑一。这样的礼尚往来,让人寝食难安,心思跟着受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上下几千年的文明史恐怕就没有离开过“礼”字。今天,人们更是把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看看央视的广告:“今年过年不收礼呀,收礼还收脑白金”、“黄金搭档送爸妈,送老师,送朋友……”类似的广告简直数不胜数。中央都在如此提倡送礼,由此便可知中国送礼的普遍性了。春节送礼,让人感受到了有着特殊意义的忙和累。
春节一方面承受着中华民族诸多的情感的需求,另一方面却面临着形式和内容不断缺失的尴尬境地,在喜庆中承载着难言的沉重。过了许多年,累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可还是逃不过一个累字,传统的习俗终是难改。过年好,可它似乎离我们中年人已经很遥远。
四季轮回、正常现象。过年好!不要太累,这是我发自内心的呼唤!过年好!怎一个“累”字了得?这是我发自肺腑的感叹!
-全文完-
▷ 进入文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