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
政教处,紧凑在教室的左侧,一点也不被人看重,只有一张不大的标牌说明这个地方是解决师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地方。校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政教处是特殊岗位。”可是,在这里工作多年也不知道工作的特殊在哪里,是人特殊还是物特殊、还是事特殊……
和往日一样,我们政教处的一班人各守其责,忙碌着自己的事务。春节临近,按校务工作,借寒假期间,在学生中开展一次“感恩活动”,为了保证这次活动开展有序并且不失真,政教处几个伙伴来了一个投石问路,在全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几个小问题:“自己喜欢的明星是谁?你是什么星座之人?爱养什么宠物……”还有“你父母的生日?父母喜欢什么?你的家庭中需要什么?你为父母做过什么事……”结果表明,前者知之不少,后者知之不多。所以李老师把统计结果只做一半就一把放下气呼呼地出外“透气”去了。
“哈哈……今天来你们这做客,你们几个也不举行欢迎仪式哟!”在中学部教数学的高岩刚跨进办公室门就高声嚷嚷着。她身材不高,透着一股秀气,平时因为工作的繁忙,来这里算得上是稀客了。可是,我们彼此还是稍稍了解的,话语直率且不乏有逻辑和心计。
“您大驾光顾,蓬筚生辉,欢迎之至哟!”我也顺着迎了几句。“别开玩笑了,老同事,你能贡献点感恩教育方面的事例,我请你客行不?”
“这就何难,我就是这方面的专家,给你说说有何不可!”高岩毫不客气的地一屁股蹲在我的办公椅上,硕大的眼眸射出一道金光,把一种温馨变成严肃,娓娓道来:
我是一名教师,在接触到的很多孩子中,我发现很多孩子没有感恩之心。比如,无论你为他做了什么,很难听到他的道谢;家长给与什么都是应该的,没有一点感恩的感觉;在家里说一不二,自私、任性、脾气大,什么事都得依着孩子;想让他为家做点事,难。这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为此,我特别注意对我儿子从小强化感恩意识,培养他的感恩情感和感恩心态。
我儿子3岁前一直由他外婆带着,他对外婆也很孝敬。有段时间他外婆病了,被我们接到家里养病,儿子主动让外婆住他的房间,因为当时天热,他的房间有空调,而另一间没有。他还主动给外婆倒水,端饭,甚至拿便盆。以往他从幼儿园回来,常忙着打游戏,看电视,可那段时间,不用我们多提醒,他就会陪外婆,给外婆讲故事,唱儿歌,还吹葫芦丝给外婆听。有一天,有位同事到我家做客,吃饭时发现我儿子不停地给外婆夹菜,而且还告诉我们他外婆最爱吃鹅肝。我那位同事很惊讶,说你儿子怎么这么小,就知道记挂老人。
我儿子常有不少让我们感动和惊喜的事。过母亲节,儿子用他爸爸打靶拣回来的弹壳给我制作了一个很独特的笔筒。为做这个笔筒儿子花了好几天时间,擦亮弹壳时手都磨破了皮,让我特别感动。这还不说,母亲节那天,我有事回去晚了,孩子一直等我回来吃饭,还在他爸的指导下给我做了一道“松籽玉米炒百合”的菜,说是电视上讲过,能美容。孩子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让我很欣慰。
其实,儿子能做到这些,缘于我们平时特别注意在他心里播撒感恩的种子。
首先,我觉得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家长的言传身教很重要。央视播的那则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不少人都印象深刻:妈妈忙着给老母亲端水烫脚,儿子就模仿着给妈妈端水洗脚。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这样,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做一做。我们平时无论工作多忙,都会抽出假期或双休日,带上孩子去看双方的老人。每逢节日或老人生日,我们会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有什么好吃的,也是先想到老人。若是老人生病了,我们会忙前忙后用心照顾……我们的所作所为,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
还有,让孩子记住感动,才会懂得感恩。我儿子喜欢画画,我就经常引导他把生活中令他感动的事,尤其是家人为他做的事,用画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爸爸很晚了还在忙着给他扎风筝,我感冒发烧时还坚持给他做早饭,奶奶不舍得吃刚下来的桂圆要留给他……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孩子记得多了自然就会留意,就会体会,就会有感觉,而不是只知享受爱而不知道回报。
另外,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也是生动具体的感恩教育。我们经常带孩子参加公益活动,比如植树,打扫环境卫生,帮助孤寡老人,资助失学儿童等。一方面是让孩子在这中氛围中感受到帮助别人或做好事的快乐,另一方面,参加这些活动不是让孩子当个随行小观众,而是鼓励他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不失时机的对他进行感恩教育。比如,我们学校组织帮助失学儿童活动,我们就鼓励孩子捐出一些自己的一些图书,文具,儿子有一次一下子捐了20多本书。我就表扬他:“有爱心就是个好孩子。”然后跟他讲,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会遇到困难,我们有了困难别人也会帮助我们,别人有了困难,我们也要尽力帮助别人。由此培养孩子关爱他人,感恩社会的意识。
……
“感恩是一种素质,一种美德,一种良好习惯。不懂得感恩的孩子,长大以后不可能体谅、关心他人;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的孩子,将来也难以融入社会。因此,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人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孩子懂得感恩,富有爱心。”我插话,高岩的论理高谈在尾,她的脸颊因兴奋而微微泛光。
“高岩老师,校长找你呢!”正在这时门外传了李老师的声音。“啊!你这客我可是记下了哦,先走了,校长不知道又找我‘请教’什么哩!”高岩半开玩笑地匆匆走了。我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身影,目光呆痴着,可是心情却豁亮了许多,许多。笔下生花,一份自我感觉良好的“感恩活动规划”油然而生”……
(待续)
-全文完-
▷ 进入拂晓之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