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具有讲师、助理研究员、工程师等职称者,其
居住农村的配偶及子女,可随之迁入城市,转为非农
业人口。------
——摘自某《通知》
俗话说:“久别当新婚”。当张大爷向惠芬说她家的“伍同志”已经回屋去了的消息时,她的脸不禁有点红,心也怦怦地跳得快了起来。她却装着不经意的样子,自言自语地说:“怕又是那付背包打伞的样子。”看见张大爷不说话,她又问了起来:“晓得我家二娃,该在帮他爹提包包?”张大爷认真地想了一想说:“活像三爷子都是空起一双手的样子。”
“哦,那,大爹,我回去了。”惠芬放下手中的活路,望了望不远的家,拿起娃儿送饭来的篮子,离开田土就急匆匆地往家中跑去。
惠芬不是本县人,和“伍同志”成家已经二十多年了。很多人夸她,说她的命不错,起码,比起几个同伴来,强多了------往事如烟,记得在那吃饭不给钱的“共产主义”在村口望了一眼,又紧跟着溜了,继之而来的是无钱无粮的一九六o年,在得水肿病的爹妈双双无粮死去之后,她和同村的几个姑娘,肚皮饿得实在难受,就结伴而行,来到这个山区县。其他的几个姑娘,都在农村成了家。她却偏偏有幸和“伍同志”结婚了。“伍同志”,在当时能不能这么称呼他,还该讨论。按照“内外有别”,对他是不能这么叫的。不过呢,那年月,排队划类的事儿,是家常便饭。不用说凡运动必先排队了,就是四时八节,大约都要来这一套的。唯其经常化了,对于芸芸众生来说,也就习以为常,谁也不愿去寻根究底了。
在人们眼光中的“伍同志”,是管养哪个公路的一名技术员儿。每当岁尾年初,搞民工建勤为马路采备石方时,他就在公社、大队、生产队,汇报、催促、赔笑脸。民工上阵后他又在公路长蛇阵上,收碎石,量远近,满脸满身的灰尘。人是和气的,不曾对谁吆三喝四,吹胡子瞪眼。每到雨季来临,溪水陡涨,他又在路上护桥补坑,汽车一过,一身泥浆。不时他还组织民工抢险。人是负责的,大人小孩,工时记得准准确确,一经结算,总是把钱恭恭敬敬地送到民工手里,画个名儿,打个手印都成。那每天大八小六的工资,一分也不会错。说起老伍来,大家都要微笑着点一点头。有人说他毕业一个什么修马路的专科学校。说是大跃进之前在专区的交通局里,不知是跟人起过哄,说过领导的是非,还是因为某次和领导有关的事件或会议上,面带怒色。总之,他被下放到了县里。当时他年龄不到三十,中等个儿,不五大三粗,也不文质彬彬,确实是平者常也。人世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多,他却颇有这份优点。他深知,那该死的成分,以及自己这份水平和能耐,要不吹不拍,不坑不害,能把这技术员当到头,决不是出三通汗水,打五次哆嗦办得到的,更不说奢求其他了,因之,在那年冬天搞民工建勤时,经过一位热心人的撮合,他和她结了婚。婚礼极简单,茅屋还能将就用,老母又因水肿病去世,此外,再无三亲六戚。于是,不用特别添置东西,勿需摆宴设酒,也不必行礼如仪。七分钱的‘结婚证明’工本费,四斤干玉米粉饼干(这种食品的优越性是决不能多吃),五个双包‘红安乐’香烟,夹着友善的、粗俗的小声,就成了大礼。
虽是同一县,可家离城还远。老伍要回家,说是朝发夕至,也实在要一大早起身,直到天黑尽,才能走完这四十来公里的羊肠小道。好在结婚二十多点,年年岁岁都有一十二天探亲的资格;这样,他总要“一年一度此良辰”而按时探亲的。不知道说是丈夫体贴人,或是家里也实在显得有些穷,每当丈夫归家时,随身总是带着大包大筐。大而难看的背篼里,颇象一个杂货铺儿,吃的用的,再加上手套、袜子、鱼烛、牙膏;乃至阿司匹林、止痛片……应有尽有。惠芬从不敢轻视这些东西,这绝不只是感激丈夫的情意,而是,还因为这些东西确实大有用处。每年回家的日期,也总是有定。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上天,差不多就是丈夫的归期。这是因为灶神颇象专区交通局的某一位同志,总喜欢岁尾向上面吹点什么情况,汇报点什么问题。因之,他既不敢回避,又不想会面,就选好这你来我往的日子,彼此相逢于门坎边,一进一出,相视一笑,点头而去。还有呢,次年离家的日子,刚好过了“破五”——即正月初五,颇合家乡习惯。因此,一到腊月二十三这天,惠芬往往带上一个背筐去迎接。路途上,不怕背得很沉,那愉快劲儿,却是少有的。
东西抵不上人,人回家,不带东西,当然也该愉快。惠芬不是那种贪图财喜的人。每当看见丈夫流着大汗,躬腰驼背的身影,她总要一阵心疼。而当她从背回的杂货铺里取出一件件丈夫舍不吃,舍不得用的物件时,她也要把丈夫着实埋怨一番。但是,丈夫确实也有两次是光着一双手回家的,这两次,全家都感到心惊肉跳的。一九六六年的腊月,因为有完全必要非常及时的原因,不能放假,丈夫不曾回家。而当次年七月丈夫回家时。除去一个完整的人,连那柄不便借用的牙刷,也没有了。带的东西,一律被中和场一个什么造反司令部,“派上革命的用场”。吃的东西不用说是革命去了,电机不曾转动,晚上,鱼烛正是抄革命传单的必需之物。尽管光度不足,光源不稳,而且还有什么“灯下黑”等等缺点,但还是凑合用吧。举一反三,牙膏、黄连素、阿司匹林,天生我才,各得其所,那样没有用呢?还好,没有任何反抗的伍同志,满足了唯我独造的司令部长官的自尊心,看在两斤红烧肉的份上,长官堪称温良恭俭让,并未对伍同志过意不去,只是“以革命的名义”收了东西,又“以革命的名义”让他走了。大约又过了些年月,一场使人“震慑”的什么运动又来了,丈夫又空手回家一次。这次他并未被搜去一针一线,而是新生的‘革命委员会’宣布他被精简了,他以编外的身份回家了。“编外”比编入另册更麻烦。回家务农是不可怕的,创造世界的劳动嘛,伍同志在机关里是经常蒙受这份光荣的。只是工分不值钱,今后补超支的手,该往哪儿伸呀!于是,夫妻俩望着孩子大哭一场。三个月后,伍同志又奉命返回机关。原来把他划为编外的,这几位委员才是真正编制之外的弹簧工!以后又是腊月二十三日准时返家。东西有多有少,但没有再发生空手回家的事儿了。
七七年的秋冬之间,丈夫回来一次。这次东西特别多,也特别杂。除去丈夫自己一挑之外,还请人担了一挑。丈夫十分欣喜的告诉她,落实政策了,他又要回到原来的单位了。望着丈夫班白的头发,她想:“年纪一天一天的老了,又何必越调越远呢?:但看见他那副高兴的神色,她不曾说出口。
以后,她到丈夫的机关里,叫做专区交通局去了一趟。在那个省辖市里,什么都在她眼里显得新奇,令她眼花缭乱,但她并不习惯。丈夫的衣服,三爪两把就洗完了;借来的蜂窝煤炉,需要火时,它慢悠慢悠不来气,而当她专心致志打鞋底时,水又卟哧卟哧开得欢了。桌上的书报和她不相干。二十多年前惠芬虽然上过小学,但以后似乎无须她去识字。红色的票子是一元,酱色的五角,硬币儿有大小。顶大票面的“大团结“,又与她本人团结次数甚少。识字,识字又能怎么样的呢?
在宿舍里(丈夫住在集体宿舍,她来后,同室的一位搬走了),一天丈夫出门不久,机关里一位女同志来看她。在半个钟头的谈话里,惠芬虽然专注地听,但女同志的新名词多,速度又快,她始终是似懂非懂的,只有一句话,她却听得十分真切,那就是“农转飞”,正确的叫法,大约是“农转非”。
“农转非”的字儿该怎么写,惠芬并不重视,但那意识她清清楚楚地知道,就是由干农村活路、评工分、听生产队长吆喝,转飞到凭本儿去粮店卖粮,那定量儿,是旱涝保收的。记得本公社,就有一两户转飞了。说是一个的当家人,在外地开首长车儿;另外一个是县上某部长的儿女亲家。在生产队,当一名队长或会计什么的,挺神气,但比起吃贸易粮的居民来,那优越性自然地下降了。怪不得去过一次城里的女儿就说过:“妈,要是我们跟爹搬进城去住,那才享福呢!”但自己的当家人算老几呢?惠芬问了一句:“转飞,啥样的人才能转飞城里呢?”女同志一笑:“你叫伍工多活动活动吧!”她不明白什么是“文攻”,“武攻”,只似懂非懂地点了一下头,随即又叹了一口气。
她特别问起丈夫:“我,我是说我们一家,大妹,二娃子,能不能转飞到城里跟着你?”丈夫叹了一口气,“难那!”她马上补充:“不是说可以武攻活动吗?”丈夫又问了一下后,卟嗤笑了:“不是什么‘武攻’,伍工,是指我呵!”丈夫告诉她,自己原本不是,也从来没有想过当什么工程师,只是机关搞技术职称时,他套成了助理工程师,眼下正忙于写“技术报告”,说不准真会晋升为工程师的。惠芬对于这些的兴趣并不浓,还不是一样跑马路吗?工程师并不上功臣呵!但是,能够真的搬家到城里去,那自然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今天丈夫归家,张大爷说三爷子都是空起一双手,一样东西也没拿,她不禁加快了步伐,向她的那几间茅屋走去。
听着丈夫均匀的鼾声,她不忍心把远道而来的丈夫叫醒。如今丈夫归家,除去四十公里的山路,还要坐两百公里的汽车,多够累人呵。但她自己却无论如何也不能入睡,她确实有说不出来的兴奋。
记得丈夫回家后,他从地里赶回家时间,丈夫不是回答她何时从市里起身的问话,而是用激动得有些发抖的手,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张白硬纸,声音有点异样地对她说:“看,凭这个就可以农转非了”她认不了几个字,但纸上赫然地盖着鲜红的圆形图章。她知道,有了这个红巴儿,事情也就妥了。看来,真像是大妹说的,该进城享福去了。
福该怎么个享法,惠芬感到很陌生,很不具体,这东西和她几乎没有交过。对祸,她是感受很深的,不但感受了,经历了,也希望永不再来。那末,这福呢?
月亮光,从那开得高高的一扇牛肋窗上,泻了进来,照在班驳的墙上,又一寸一寸地向下移。凭借这点光亮,她一一地看着室内各种陈设的轮廓。屋子中间的方桌,是全家吃饭,子女学习,以及放暖水瓶的地方。靠墙的一口大柜子,是国家落实藏粮于民政策的体现,所幸丈夫每月带回家的二十元钱,使它不曾空过。粗也罢、细也罢、多也罢、少也罢,一把将军锁,终年牢牢的锁住;每天一次的开启,也不用子女代劳。旁边是一扇石磨,不怕粗笨一点,在家里却立下无数的汗马功劳。紧靠床的半头柜,是公婆的遗物,上面放着无关紧要的东西,从小白菜种到丈夫背回的阿司匹林,从瓶儿做的煤油灯,到勇于自我牺牲,已经到了最后一息的鱼烛蒂儿。还有发昏的镜子,缺嘴的壶儿。半头柜的抽斗里,则是子女的课本,丈夫的信函及一本不知那年出版的‘五龙治水’的历书,夹着丈夫的、子女的和自己的鞋样。这些东西,眼下都得跟着自己,跟二娃子和大妹,一道进城享福了,桌子、柜子,该要多少人来背呵,修了一辈子马路的丈夫,怎么不在这儿修一条路呢?就是这扇磨子,三娘母怕要盘一天才能到那路边的汽车招呼站吧?
说起三娘母,她就想到十五岁的大妹,现在作梦怕都要笑吧。在那戴帽的小学里,她读的是“初一”,但不管是初一,还是十五,她每天得做多少事情呵!人吃的要煮,猪吃的要割;没有一天的空闲,没有一件像样的衣衫;忙天慌地干完家里的活路,又忙天慌地赶到沟底去读初一。女儿说过多次:书是不读了,要帮妈妈到地里做活路,把二娃子盘出来算了。但当爸爸的硬不同意,说是初中不毕业。连班也顶替不了。现在好了,城里去后,她可以安安心心读书了,将来顶班,又是一个伍工呵。二娃子,那还用说吗?将来说不准还要读大学呢。想到这些,她不禁笑了起来。
她无法睡的安稳。睡梦中,也有一出出演不完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公鸡打鸣中,她索性披起一件衣服,怔怔地坐在床上。旁边,是丈夫均匀的鼾声。一串串的问题,在她头脑中盘旋。真想不到,在去享福的前夕,竟是这般的折磨人呵……
她并不怎么担心大妹、二娃子的学习;她担心的是城里的车子。记得上次到丈夫哪儿去,专区交通局里有一个叫做什么“讲理所”的屋子里,一伙人正在吵吵嚷嚷地处理事情。一个满头玄色算盘珠儿,穿着叉脚裤儿,蹬着高墩墩鞋的女人,正在长声吆吆地哭闹。听了多半天,才知道她的孩子,被车子把脚压伤了,丈夫说:“在城里,各种事情多的是。” 惠芬想到这里,心里不禁一阵发怵。
转过身来,环视四周,这并不宽敞的房子,草顶土墙,牛肋巴窗,素土地坪,一共三间。毛房猪圈在侧,鸡笼鸭舍靠后。用牛粪涂过的晒坝,足足可以放下两张晒席。外边的土围墙,虽已纵横开裂,但可完全放心。不必要伍工以什么荷载分析,内力传播等知识来论证它的固若金汤。原来她从进伍府成大礼之时起,就是这副光景。而张大爷尚可追溯到伍工求学的年代。草顶是今年翻盖的。光是那剪得整齐,放得均匀,扎得牢实的麦草,就使三娘母兴奋了几天。二娃子从那时起,就一直叫这是“我屋头的新房子”。而今,要和它分离了,以后它会姓啥呢?
最折磨人的是丈夫的票子,工资一直和他年龄相当,都是五十几。上次兑钱回家,说是连升两级。这千载难逢的喜事,使伍同志的年龄,顿时矮了一大截。眼下的伍工,加上副补、奖金,是八十出头。原来每月带回二十,照此推算,三娘母就可以用五十了。她扳起手指头,一一计算了起来,米、煤、油有定量,都要保证,少量的酱油、醋、茶、糖,也得买点儿。肉嘛,初二十六打牙祭,祖宗的规矩,不能再减少了。至于衣服,她听过,看过,摸过那些叫“的凉”、“涤纶”乃至“三合泥”、“中长纤”之类的东西,她不是老古董,看见那致密,那光泽,就相信了那质地,信得过。但问起那价格,说是一件起码也得花去一张多“大团结”,娘儿三人,上下六样,不说里外三层了,就是一层,不但一个月的煤米油盐酱醋茶,要靠边儿,还得从丈夫的开销下,再拖出一张“大团结”来。一年,怕只能干一次吧?如果要换洗,总不能光着身子洗衣服吧?寒热感冒了咋办?丈夫背回的阿司匹林、黄连素虽灵,但丈夫不在,比方说去建勤了,该怎么办?鱼腥草、椿芽皮、臭牡丹,从交通局大院的万年青、夹竹桃、银桦树上,是采摘不下来的呵!
是的,就是这些鬼事,使我们惠芬同志在去享福,去转飞的前夕,不知如何是好了!于是,她不能不用手去推醒呼吸均匀的丈夫。
丈夫点着烟卷,吸一口红一下。根本无法让惠芬看清他的面孔。她在哪儿断断续续地说着。而我们伍同志却陷入了往事的回忆之中:结婚二十多年了,眼看着世上多少被人们夸奖的金玉良缘,在风云变幻中变成了可笑的往事,他就更从心里感激惠芬了。不说其他的好处罢,仅就一直跟着他,为他生儿育女,操持家务,也就不容易了。为钱打架角孽的夫妻多着呢,但对钱多钱少,惠芬却不曾说过一句。为地位离异的夫妻多着呢,但丈夫在县也罢,在专区也罢,说是回家也罢,当妻子的也从不说过好歹。莫非今天叫什么“伍工”了,就要把鼻子翘起来么?他从来不曾想过自己会让妻子幸福,——连自身都难保住,那儿有余热会暖及妻子。可这次,不知是一种什么力量的驱使,就在他知道上级颁发了份解决中年知识分子困难的政策的当天,他就毅然决定去敲局长的门。不管事情多么难办,不管历年来好处都和自己没有缘分,都得办,都得争取。
孰料局长已往先期而至,敲开了他的门,把那份编号为第一的准迁证,送到了他的手里。一反平日的冷静态度,他似乎有点狂热了。口袋里装好那份证明手续,连牙刷也不曾带,就搭着一辆工程车,日夜兼程赶回家。旅途的劳顿,兴奋之余的倦意,使他一上床就安然入睡,梦中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乃至被妻子推醒,又听到这一串一串的问题之后,才又冷静了下来,唉!是该仔细地想一下了。
惠芬的有些话,从感情上使他觉得厌烦,很不想听,如说:“现在转飞转到城里,房子当然要卖了。就怕有一天又叫飞转来,又该到哪儿去住?”哼,那个“有一天”,是不会飞转来了。
有些话倒是该听的,就说搬家吧,若是公路就在家门口,当然方便多了,但偏偏有这么长的小道!光是这屋里的大大小小,破破旧旧的家俱,从半头柜到小独凳;从泡菜坛到暖水瓶;还不连那立下汗马功劳的石磨——这是打算送给邻居张大爷的,这得多少东西要运?
还有惠芬不曾想到的呢,不怕局长第一个给了准迁证,但那房子,还在基建科张工的抽斗里,从落实土地到安门上锁,这有多少皮要扯?何况,局长书记是九员,又何况一道领红皮证件的又是九员哪!?至于十五岁的女儿虽说上着初一,从作业上看最好去读初小。不用说,十五岁的女儿不好意思去和小弟弟小妹妹排排坐了,就是有苏老泉的精神,怕在市里也没有学校收吧,但这又怎么能责怪她呢。多少该大人做的事情,却不公平地放在了她的肩上。她那面带菜色的脸,真有点像对爸爸的控诉书!
转念一思,又觉得该进城,是该进城。不管是惠芬,还是大妹和二娃,都该进城!就算是歇气,也该轮到她几娘母了。可是,天呐!为什么还有这多的麻烦事呢?辣口的香烟,只剩下一个烧得手指发痛的锅巴。他又慢慢地燃起了一支。
看见他还不开腔,惠芬又说了:“还有我呢?生炉子,煮饭,洗衣服!其他呢?呵,能不能帮人洗衣服?只要他出肥皂,两分钱一样也行!”丈夫简直不想回答。不说洗浆房和洗衣机多了,不说工程师娘子不好意思去作洗衣妇了,也不说人家不好意思去请求你了,就是有人,怕也容忍不下你的洗衣方式和技术啊?!什么叫“粘纶”“快巴”,什么叫“特丽灵”“凡而丁”,这些怎么去污、熨烫、搓搽、漂清?该怎么晾晒、折叠,你怕是不识不知吧?现今是一九八二年,不是你结伴出来找食的那种年月了。
惠芬听不见丈夫的回音,不知道丈夫怎么了,也就不敢再说困难,她换了题目,怯生生地说:“走以前我们怕要煮一次肉,打点酒,请隔壁张大爷和李二娘,还有王三表叔……这些年,多亏他们……”不知怎么她带着一点哭腔:“娃儿还小,连我一天都空起一双手来吃你一个人,拖累你一个人……”
她的手突然被丈夫抓住了。原来丈夫正在轻轻地哭泣呢。
结婚这些年,除去说要精简那一次之外,惠芬还不曾看见丈夫流过眼泪,她心慌了,不知自己那儿不对,更不知道该说一些什么才好了!
半晌,丈夫才哽咽地说:“惠芬,你看,现在条件好多了,可是对我们的家,对你,却还是有那么多困难……政策好了,领导好了,可那份准迁证还是当白领了……这些年,你吃了多少苦哇!”
在明白丈夫并不责怪自己之后,她的心愉快了:“好啦,我看不转飞算了,你头发都花白了,干脆明年退回来,让大妹顶了吧!她年青,这些年苦也苦够了,让她进城去享福吧。二娃子长这样大还没进城见过市面,你这回带他去城里住几天……好在这事大家都不晓得,就当成没这事算了,也莫要说出去遭人家笑……要说我,记得我们一道出来的是七个姑娘,我怕还好一点,……不出来,怕早就死了。明年顶了,退了,你就回家耍一下子,守守屋,教二娃子认几个字,慢慢盘大,也就好了。只要政策不变,吃穿不愁,你退了还比往年拿得多,又没队长来骂,何必还去转飞呢?……下次回家,就不再背什么东西了,人上了年纪,有个闪失不好,鱼烛也不要了,听说明年要安电灯了……”
丈夫的泪水,泛起了玫瑰色。
远处的鸡开始打鸣。
牛肋巴窗上,已可见到依稀的霞光。
-全文完-
▷ 进入苍髯老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