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深思重情叩灵魂,厚重鞭辟文若书
其文德厚,情重,思远,悟深,高可观中国文化,低可见平民生活,进可仰望贪官丑行,退可俯视贫穷根源,向上叩问社会制度,向下聆听底层声音,左边言道,右边讲义,中间呐喊的是良心。
从一开始,他就已经拥有了一个高度,一个古代人常有,现代人常失的高度,从一开始他也拥有了一个厚度,一个作家应有,但却少有的厚度,并且还将这个厚度拉长,成就了另一个--长度,我将其引申为“广度”。有高度,有厚度,有长度,三者合而为一,我愿将他的文章喻为一块砖,四四方方,有棱有角,没有讳莫如深,也没有圆滑世故。文积则淀成砖,砖垒而筑成塔,历经数年,成千年古刹,有历史的绝代风华,也有现实的重锤轻骂,有诗人的百结柔肠,也有战士的坚毅刚强。
一、“澡盆文化”与“酱缸文化”--《澡盆里的精华》读后
从澡盆里窥探出中国某一部分的文化,且不说归结的意义重大,因为早有人将中国文化归结为“酱缸文化”,至多说赴其后尘,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单就锐利的目光,早已超出了目前泛滥的情情爱爱,小资情调,他的目光已经脱离出对生活的喟叹,对情爱的感伤,所以我说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拥有了一个高度,一个站在整个民族,整个文化,整个社会之上的高度,一个常人难发迄及,也不愿迄及的高度。将中国文化中的某一部分喻为“澡盆文化”,先要知其共性,比如圆滑的表象,世故的内核,将这个共性作为一个起点,不断地扩展,不断地延伸,不断地深入,论及“趋炎赴势者”,“圆滑适应者”,“混水摸鱼者”,“弄权玩术者”,“拍马溜须者”,进而又及“中庸之道”,“贪心之源”,“平等之花”,其中任何一个点的论述都是一个长远的辨论话题,再用一条线串联而成,线一经展开便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特质的“面”。∮
真正的“澡盆文化”始于男女共浴,中国文化从“澡盆”里走出,自然与男女脱不了干系,男女之事也彻底地被曝光在太阳底下,赤luo裸地与文化勾搭,私生一子,名曰“性文化”。性工作者和性研究者的作用也不仅仅只停留在开药治病上,它们连位置姿势避孕套结婚生子卫生棉一系列活动都全部承包了下来,但可笑的是,这种公开快速的文化传播方式在政治文化的传播中偏偏是层层阻碍,曝光率是越来越低,假如某个小区发生一次重大事故,那么在一级一级上报的过程中,这个事故的严重程度就一级一级降低,到最高层的时候,就完全可能成为“倒塌一扇墙,压死两头猪”的小事情,而且煤矿死两个农民,远比某某局长死了岳父传播得慢得多。中国的媒体与司法不独立,造成了大量的消息封锁,所有被封锁的信息似都聚集一个澡盆里,供几个高官“洗浴漱口”用,来来去去地就将它们洗个无踪无影。“酱缸文化”在官场中表鲜得尤为鲜明,“澡盆文化”自然也不例外。
澡盆真成了盛产“精华”的地方,什么东西有利于藏污纳垢者,有利于利欲薰心者,有利于面善心恶者,只要对一切坏的有利,它就盛产。中国文化在这样一个坏境中成长,难免会沾染了这“澡盆”里的一些污垢晦气,所幸中国人到底不是十分丑陋,虽然的时候也有如柏杨所说“酱缸中的蛆虫”,但毕竟还有机会走出“澡盆”与“酱缸”,这就要看我们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了。
文若书对“澡盆文化”的论述,确已无缝可插针,因为它已从历史,从社会,从人的本性上将它加厚,与其说它是一种论述,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沉积,一种步步逼近,时时剖析,并不断地沉淀下来的一个终结,但遗憾的是在这一系列的“澡盆精华”产生之后,却没有提出任何解决之道,它能让人们充份认识到这样的“文化”的祸害,但仍让人无法摆脱这样祸害的文化。我想一方面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问题,另一方面这又与政治与制度相牵连,两种最强的势力相结合,勾结而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变得坚不可摧,也更无从根治。
窃以为,不论是“澡盆”或者是“酱缸”,都是经过数千年累积而成,好的文化与坏的文化的重量相等,而且同时沉淀,互相掺杂起来形成了特有的中国文化,所有的人都可以对这种文化现象反思,同时所有的人对改变这种文化现象都无能为力。既有贪念,那自有贪得无厌者;既有私欲,那自有枉顾法纪者。所以“澡盆文化”与“酱缸文化”最根本的特质是可以认知,可以理解,可以诉说,可以愤怒,但无从根治,几千年的东西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得了的。最后我对这两种文化归结的出现,只用两个字概括--“醒世”,只在于惊醒世人,因为哪怕再过千年,这两种文化都必将随着历史继续往后沉淀下去,越积越厚,越积越深。
二、四大名著观“奴性”
文若书在好几篇文章里提到同一个词,就是“奴性”(《人才与奴才》、《奴性色调》、《奴化的石头》),奴性应当只算作“国民劣根性”中的一种,他固执地将奴性提到了第一位,作为几乎穿插进所有文章的主线,更妙的是他还从四大名著里看出了历来以久这一国人的特性,可以说是眼光独到。
余以为,几篇从四大名著来观奴性的文章中,以《奴化的石头》最为开阔,由两本巨著背后的共通性来研究整个奴化的过程,从学术上来说,有探讨的价值,从思想上来说,具备了深刻与独到。如果说孙猴子被奴化的过程是轰轰烈烈的,那么贾宝玉被奴化的过程则是文火慢炖,两块石头,差异化的奴化过程,最终却还是走向了相同性质--“奴性”。作者能巧妙地将两种奴化分开,然后又引向同一个点,非一般眼光能拣得如此之细。
奴性得以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主人与奴才的共同努力。中国奴性得以存在,跟中国封建文化有着莫大的关联,中央集权制以及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将奴性一步步推到了巅峰。但奴性并不等同于封建礼教,比如封建礼教里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能作为奴性的来源,却不能做为奴性的起源。文若书对奴性的成因没有直接地提出来,不过总结起来也无非以下几点:
1、权贵意识对人心的奴化。这直接跟封建等级制度相连,追求权贵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被奴化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与奴才相对的“主人”也是被权贵意识奴化过了的。
2、人心对人心的奴化。被权贵意识奴化后,有幸作主人的奴才有了奴性,便对作了奴才的奴才进行奴化,是人心对人心的奴化。
3、私欲对人心的奴化。这是最基本的奴化根源。
烟雨另一位写手小涛s在他的《越活越贱》一文中将文若书的这种思想作了细化,但却是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论述,从正面对奴性进行论证,个人认为小涛s的在对奴性论述前就将其论述的对象建立在另一种崇高的精神上了,比如自由,比如国家,比如民族,当一种思想依附于另一种精神之后,这种思想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小涛s对奴性的论述局限性很强,而文若书跳出了考证式的思维,用严密的逻辑思维方式去进行探讨,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
四大名著到底展现了一种怎么的思想,我不敢妄断,只是通读完这些思想性的文章之后,就仿佛有一张巨大的网罩在头上,看似有空可钻,却又无懈可击,细想之下才发觉他忽略了一点,就是他将笔墨一直停留在这两个人物形象上去做深入的评论,但忘了回归到人本身上去。孙猴子与贾宝玉这两个人物形象最终结果是被奴化了,他们除了享受做奴才的的味道,再无别的想法,他们都是完全丧失反抗意识,成为完全的奴才。但假如回归到人身上,被奴化之后固然少了许多反抗意识,但人却总是不甘做奴才的,时刻还会想到有朝一日能够得势,能够奴化别人,奴才在潜意识里还是具备反抗意识的,这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宦官专权中也不难看出。所以我觉得“石头奴化”的过程是完全奴化,而人奴化的过程是不完全奴化,奴化“石头”与奴化“人”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的,但在此文中以及在他后来的《奴性色调》一文中也没能指出来这两种奴化过程的差异性。
既然奴化“石头”与奴化“人”的过程不相等同,那么以奴化的石头来论证奴化的人就变得不完整,就造成了形象与真实的之间的差别,当属一谬误。
三、中国问题里的问题
文若书的中国问题研究系列文章中,从“皇帝问题”到“金钱问题”,从“贪官问题”到“民主问题”,前后共六篇。我不知道他是不是故意将所有的问题都拔高,提升到一个较为广阔的范围来论,这样的论述方式往往易于让人接受,也往往容易让人误解。
在几个论及的中国问题中,我对民主问题知之甚少,将它简单地当作“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思,不过偶听人说,民主其实就是上面对下面说“你民我主”,如此一来,民主在意思上就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直接演变为“专制”。
文若书在《民主怎么用》一文中说道:“历代官员们将民主送到百姓手上时,扣留下了民主的使用说明书,更没有教会百姓怎么使用民主。百姓平时将民主放在床底下,等官员们在盛大节日需要点缀装饰时,他们才将民主从床底拖出来,一只手举着恭恭敬敬地亮一下相,以博得雷鸣般的掌声。”这样说来,我们现在所谓的“民主”,其实还掌握在上层统治阶级手中,因为没有“说明书”,官员也没教百姓怎么用,也就等于是一场空白 ,更没有任何价值。老百姓一直以为举两只手是投降,少举一只手就是民主,却不知可能是统治阶层生造出来的新的投降方式,只不过看起来有些心不甘情不愿而已。
民主的无法实行,文若书似乎将之归罪在“历代官员”身上,当然,这是统治阶级的象征,他告诉你要民主,但不告诉你怎么样才能民主,一旦这种欺瞒的丑行暴露,统治阶层就将责任推到某些官员身上,这种将制度的流失转变为个人的错误,掩盖了大多数人的耳目,所以才会有人人都觉得有民主了,却又人人感受不到民主在何方的现象。
封建社会领导了中国数千年,所以皇帝自然成了统治阶级中最高权力的象征,在皇帝问题上,文若书避开了对权力性的论述,另辟蹊跷,转而将目光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小皇帝”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忧思对他们的教育,所以他所说的“皇帝问题”其实就是“教育问题”。这应该是他所有文章中最实在的一篇(民主与金钱,以及贪官问题现在看起来都是大而空),诚然,当前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的弊病,青少年的教育成了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小皇帝”的形成,教育问题责任重大,同时社会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假如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或许正如作者所言“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来爆发的话,我估计引发大战的十有八九会是中国的皇帝们。”,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应当说,文若书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是铿锵的,是有力的,他的呐喊也是超乎本能的。
最后,个人认为,中国问题系列文章中将“金钱问题”和“贪官问题”提到中国问题的高度有点失真,正确地说这两个问题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问题,单单归结成中国问题,恐有不妥,一来这将问题的的范围缩小,成了片面的,局限的论述,再则这使整个问题的论述处于一种生拉硬拽的状态,故意将所有的观点向“中国问题”这一观点靠拢。
四、总论
读罢文若书的所有的文章,思想就不禁有些抽禁筋了,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要浪费好多脑细胞,我一边力求将他蕴含的思想读懂,同时又加入自己的一些思想,这一回读完下来,我就整个换了个脑似的。
文不在多,精则行,而且他的文章汇集起来不外乎是“中国文化”、“中国问题”、“中国思想”三个方向,正是这样一个总体的方向和高度,使他的文章有了一种强烈的震憾力,他的文章也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他的思想其实解读了大多数人的思想。 不过我倒是认为,这样的高度要适当地回归,我希望他能透过平凡的生活,透过平民化的视角去关注一些具体的社会问题,将这种思想上的高度具体化,普通化,我想更可以接近底层地去思索,因为我并不觉得把一篇文章写得平民看不懂才说它是有思想的文章,最深奥的思想其实正是平民的思想。
我对文若书的评价是“深思重情叩灵魂,厚重鞭辟文若书”,我肯定他的思想深刻,也肯定他的文字厚重,言论也相当精辟,但我对他一直运用这种深度化的写作和单一的论述模式仍然持否定态度。当然这些也纯属个人意见,仅作交流探讨之用。
附:《若书文集》:http://www·iyanyu·com/book/user/authorbook·asp?user=文若书&action=all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7-2-15 16:07: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庞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