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师兄的《散文的虚构和虚构的散文》一文,实在容易误导散文新人,我有几点不同的观点,不吐不快!首先,师兄在此文中,似乎没有直谈你自己的观点,在散文圈里你不是新手,以你的写作经验与写作实力,你应创作带有你个性的理论,学术交流应重在平等与实在,可是你在这篇杂评中,引用他人的话过多,我没有读到属于你自己的风采。对于主题的言论,态度有些暧昧,不够明确爽亮,不是师兄惯有的文风与个性。不得不让我感觉你有“看面情言论”之疑,有“过于言听名人理论”之疑。我尊重名人的观点,但不能接受“言听”!
“献平的理论根底比较深,他从文学历史的角度谈了虚构问题:‘虚构实际上是文学创作的原始行为,或说必要因素。散文也不例外。我们所知道的众多的散文名作,其中真实可靠,有据可查的成分究竟能站多大比例?尤其是那些记事怀人的散文作品,将主要的叙事脉络拨开,细节部分到底又有多少真实性可言?甚至可以说,虚构是散文,乃至一切写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没有了虚构,作品的艺术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对此,我不能给予完全认同。我认为,散文的虚构应分层次,在写情景时可以虚构,在写情感时应限于在真实基础上适度的想象,在写细节时应是真实的。记得崔道怡先生在他的《大话小说》中有过强调,在给我们讲课时也有过重申,对小说的细节都力求真实,何况是特别强调感情叙述“真实”的散文呢?至于“那些记事怀人的散文作品,将主要的叙事脉络拨开,细节部分到底又有多少真实性可言?”我认为这已经违背了“散文感情叙述需要真实”的原则,那就要看一个写作者对文字的真诚度了,说实点,那是凭良心写真,如果连记事怀人的细节也是虚构的,那么散文还有什么地方才是真实的?连情感与精神都在虚构,那么散文与小说还有什么不同?
对于《散文的虚构和虚构的散文》,我赞同渔人的观点:“不如说想象,真正有品质的散文是需要想象的,唯有想象,可以扩大散文的空间感,使文字具有张力。”我认为散文虚构行为的本质重在想象,适度的空灵能使写作者的思想艺术空间增大,弛聘写作者与读者的神思,张扬想象的翅膀,但同样应有度。如二哥的《生命蓝》,叙说中,想象适度掌握得很妙——虚而不空,空而有灵,灵而可亲,亲而感人。在散文的走势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但不论怎么评,好散文应是敞开真实的心灵为第一要义。这虽然是无法测量其精确度,但能用“真诚”而非“真实”来区别衡量。真诚是人们内心的标尺,它需要写作者高尚人格中的自觉意识,前辈巴金老人的《随想录》就是最好的典范。
宋默在《有个问题一直如梗在喉》中讲得很实在——虚构一个故事,使它貌似是自己亲身的经历过,之后发一通感慨,讲一番道理,这已经成为当今以《读者》杂志为代表的流行。表面上看,它是散文,不是小说。这样的小文只要写得好,倒也不算得坏事,然而,它也成为许多写手的写作捷径。当今人的生活忙碌却枯燥,哪来那么多的感人事件让你体验?于是编故事就成为了一些写手必然的行为了。尤其是成天抱着杂志书本,守着电脑写东西等着出名赚稿费的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可是生存环境逼迫我们没办法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你就是有再好的才华,也写不出好东西来。大部分作者就只能虚构了。反正这种虚构的小故事,小文章杂志报刊喜欢。另有一部分作者,真假参半,三大姨二大爷,丑事难事糗事,白面掺上苞米面,再加点作料,想写啥有啥,反正都是过去式,又不是文化大革命,不会调查到他家的祖宗三代。我个人是反对这种写作的。(叙事)散文的虚构我不反对,但个人认为,虚构的应该是细枝末节。比如我写《乡下的井》,写到星星。其实那星星是我跟我妈上地里拔豆子的时候看到的,记忆挺深的,浇园的时候看没看到星星我没印象了。我这样认为啊,从头到尾虚构故事的肯定不是散文,但散文的虚构是被允许的(而且真故事也可以用虚构方式去表现)。但以叙事为主的叙事散文,并且是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角度所写的,却是一个虚假的从来不存在的事实,那我个人认为,这就涉及到了作者的人格问题了。反正我写散文的时候坚持不虚构主要事实。写小说还得有个原型呢,《西游记》还有个基本事实吧。散文的“真”应该占80%吧,假如“真”都不存在了,即使表面上看起来,既善且美,也不过和那些包治百病的假药商的广告宣传是一路货色。她的这一观点,就是我和罡风的观点,我们在散文名家们跟前虽然只是小字辈,但我们坚持我们的观点。
不好意思,在师兄跟前似乎有“大言不惭”之疑,但俺是直肠子到底的直性子,尤其是在文字上不同观点时,总想倒出来与大家一同交流探讨,师兄是最了解不过了,相信你不会因此而不高兴的。写下这些文字,最最重要的理由是,我真的很担心喜欢散文的新朋友们因此而受到误导。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7-2-13 22:36:0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