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篇
我1956年进厂,1992年退休,在武汉印刷厂工作整整三十六年。这是难忘的一篇。
1956年的春天来了。当时己在武汉打工一年多时间的我,虽然没有固定的收入,但凭简单的体力劳动,肩挑背扛,每月能挣40~50元不等。这时碰上武汉市劳动局招工,我不安于现状,鼓起勇气去参加招工考试,可这一举动与来汉打工的初衷对照,可谓激流勇退了。因为这面临没有了收入无钱寄给父母的压力,又要经受三年学徒生活的挑战。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在父母的宽大心怀、远见卓识的支持下,我退出了当时打工的行列,满怀激情去应考,终于如愿以偿被录取了。这是朱家冲同来武汉打工的三个同乡(朱太明、朱迪仁)中的一个。他们为我叫好,我喜上心头,思绪万千。心想:如果没有平时的自学,不可能交一份进厂徒工的答卷。殊不知,这一步是我人生的转折点。4月24四日到厂报到,被分配到胶印车间当学徒工。从小我知道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被誉为文化工厂的武汉印刷厂,更使我增添了对工作的热爱,得以使我在印刷厂度过了大半生。
工厂坐落在桥口区与江汉区交界的民意四路10l号,老人都知道这里原叫“五马路”,因解放前这里是赶马车的集聚地而得名。我想是由于武汉解放符合人民的心愿,所以‘民意路’也由此而来吧!临路而立的是两层楼的办公楼,左侧是红墙结构的生产车间四座一字排开,与车间相对的是“职工俱乐部”,后侧是职工食堂,整个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这些紧密相连形成“四合院”建筑群,将中间的一个篮球场和小花园围抱。它是当时武汉轻工业颇具规模和现代化的工厂之一。
厂里党、团、工会组织健全。一个刚进厂要求进步的青年得到各级组织的培养而很快地成长起来。这使我想起刚进厂时,大门口那条泥巴路,到了60年代初才修成了沥青路。路两边的树是厂里组织干部劳动时栽的。每棵树包干负责,落实到人,当时浇水护苗的情形现在还记忆犹新。如今,绿树早己成荫了。我如同这小树苗在工厂大家庭的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我即兴‘工厂十年’留念。
工厂生活大致分为两个阶段:8年车间生产和28年科室工作。那时车间是8小时工作制,‘早、中、晚三班倒。记得我进厂第一天就上夜班,由于夜班熬夜辛苦些,于是将早、中、两班时间分别延长20分钟。即早班7—3.20分,中班3.20分一11.40分。所以夜班是晚上11.40分到早上7时止,7小时另20分钟工作时间。刚进厂到处有一种新鲜感,劲头十足。从没有磕睡的情况,师傅徒弟一样每人发三角钱的宵夜费,食堂里有宵夜供应而且很便宜,我总是用两角宵夜,留一角钱第二天过早。
学徒工开始做生产前的准备工作,那时没有空调设施,车间恒温靠生火炉来取暖,于是小组三个火炉要在班前生着便是我的事了。每天要提前半小时来将油料,抹布等辅料领来,将机器全面加油一次,然后上班,就是敲纸、搬纸等活。到了下班时就将洗手水准备好,将机器周边的卫生环境打扫干净,并向下一班交接。这基本上就是我一天的工作。至于学技术首先要搞好师傅、副手的关系,他们利用间隙时间指点道破一下。如关键的摆纸技术,这是衡量技术等级的最重要的标准,所以每个学徒都以掌握这门技术为主要目标,千方百计地找机会,挤时间来学。所谓摆纸技术,即操作人员按机器每分钟36转的机械运动,右手揭纸,左手将右手揭起的纸迅速输入机器的挡规装置定位的刹那,机器滚轮咬牙咬住纸,贴在滚轮上与相对的有图文的橡皮滚轮合压即成印刷产品。由于所有的套色印刷产品,无论是半自动机器生产或全自动的都是依次先”后套印上去的。因此,机器的运动和输纸的到位,其精确程度都是以丝毫来计算的。否则印出来的人物图像便是双鼻子双眼睛了。由此而来,掌握这门技术不是一日之功。加上生产忙,机器不可能闲下来让你练习摆纸,于是我和其他徒工一样,抓住洗色换版的间隙机会,哪怕是几分钟时间,将开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做的让师傅满意后,将机器慢速运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废纸按师傅平时指点的要领,学习输纸技术。这样千百次的重复练习,双手配合自如又能跟上机器有节奏的运转,将一张张白纸输送到定位装置上,这就算是入门了。除此,工厂工会、团的组织,为加快培训青年学技术的速度,利用星期天机器停闲时间,组织我们练习摆纸,一上机器操作就有一股废寝忘食的劲头。就这样,三年学徒期满,进行摆纸等技术测定评级合格,才正式上机器操作。记得刚进车间时还闹过笑话。因为生产中要用水抹布擦印版,油抹布洗胶棍的区别,我不知道加上一时紧张,拿起水抹布去洗沾满油墨的胶棍,让师傅横了我—眼!
我印象最深的是,印刷厂是出精神文化产品的地方。特别是60年代敬印毛主[xi]挂像,每个机台的操作人员都以能亲身参加印制领袖像而感到神圣而光荣。再就是印粮、油、布票等有价证券,车间为了保证这一严肃的政治任务的完成,成立了保密小组,有五台机器专门印票证,由于以上两项工作的特殊性,所以生产全过程都有严格的要求。做到地上无纸片,纸上无油迹,拿纸无手印。一件产品印6—8道颜色,保证白纸进,成品出来完全对口。就这样,我在车间度过了八年日夜三班倒的紧张而愉快的生活,也是创造精神财富,丰富精神生活的八年。
1964年步入‘而立之年’,我被调到科室工作,先在厂办任干事,而后在宣传科、保卫科、厂、党办工作直到退休。以宣传科的工作时间最长,印象最深。说起宣传工作要追溯到刚解放不久在农村乡政府当‘积极分子’时就开始了。记得搞‘土改’和‘减租退押’运动,用石灰水刷斗大的字,把“耕者有其田”之类的标语刷在田坎、山坡上。
征兵和民兵集训活动来了,就把‘参军参战’、‘劳武结合’之类的标语口号贴到墙上和树干上,使之家喻户晓。只是到了工厂搞宣传工作条件变好了,专业了,要求也高了。我在宣传科时正碰上‘文革’。一次因标语的标点符号两派发生争执,闹得对立起来,固然,那是派性所致,却也给我警示:宣传工作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什么时候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当时厂区要布置‘红色海洋’’用油漆写红底黄字的毛主[xi]语录条幅,举目可见。条条字字,标点符号我都要反复核对,有的要挂置在楼房最高处,我都自己动手写。这一来,也使我学到一些东西:如用毛笔、排笔写行、楷、宋和黑体字我都可应付一下。有的语录、标语,至今还”刻”在我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在行动之中……。
每周一次组织全厂干部学习,和指导全厂职工的学习活动是宣传科的一项主要工作。为搞好这项工作,多次召开‘学习毛主[xi]著作经验交流会’,举办‘学习毛主[xi]著作心得体会展览’,编印‘学习简报’。那时都是油印的。自己刻钢板蜡纸,还用红、黑两色套印,描上花边和小标题,油印出来的”简报”很受人们的喜爱,对全厂学习起了推动作用。直到1992年厂里成立股份公司时,条件就优越多了,为庆祝公司成立,我组织编好了稿件。由制版车间制版,胶印车间印刷,印出了一张四开彩色小报。报头《长印集团》四字是当时任副厂长的辛启鹏同志提写的。这张小报除发到全厂各部门外,还分别赠送到省、市和全国兄弟单位。
到了1984年,我已离开宣传科到党办工作,这时我工作的重点虽然不是宣传工作了,但我仍然热爱它,不时向报社投稿,宣传报道身边的好人好事,从中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快乐。
其中的‘毅生’,是当时从车间调来的先进青年—邹毅生同志。调到党办任干事工作。他好学上进,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朴实。加上机要员姚传桃同志,我们三人的办公桌紧靠一起形成一个‘品’字形。我们面对面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了几年时间。快20年了,看看这‘报道’一文的笔名‘元样、毅生’两入的名字,栩栩如生地浓缩了我们的一段生活经历。如今他年华正茂,荣任公司领导要职。我常去公司走走,见到他,他还是那样朴实无华,和蔼可亲。我预祝他在领导岗位也是人民公仆的岗位上取得新的成绩。
近入70年代后,厂里狠抓企业整顿,从实践中总结出了‘严细、求实、创新、高效’的八字厂风。为使之深入人心,树立起工厂这一标志性的形象,我将它书写放大,外加工成巨大的铜字,挂置在原塑印车间楼房的高处。职工一进厂门,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02年春节,我即兴老厂重游,这里己变成了‘武汉装饰城’。虽然门庭若市,商客游人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气象。然而,我却沉浸在昔日工厂热闹的气氛之中。莫道老厂模样不见踪迹?那我亲手书写挂置在墙上的八个铜字还在高处闪闪发光!
此时此刻,心潮起伏,感慨不已。我不由想起巴士德的一段话:‘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是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努力的结果’,他给我以鼓舞和慰藉。如果说进工厂是我的‘立志’,那三十六年的工厂生活是我的旅程,光荣退休是我努力的结果,就让我在这里写上这篇来庆祝吧!
-全文完-
▷ 进入悠悠寸草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