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八年抗日战争,塑造了不少抗日名将,但若推第一抗日名将,我觉得非张自忠莫属。在他短暂的抗日生涯中,其率领的军队共歼灭八万多日军,抗战时期的许多硬仗,象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都和他有关;其赫赫战功,彪炳青史。但他的死,却很让人疑惑,他是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作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如果不想死,他当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竟以血气之勇,亲率两个团和一个营的兵力,杀上敌人的后方,血战七昼夜不退,“奔着既定方向勇敢前进”。原因何在?
本文就来简单谈一谈张先生之死。
张先生其实并没打算死
1933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占东三省之后,便把侵略矛头直指热河,热河省主[xi]汤玉麟和热河驻军20万竟不战而逃,日军先头部队随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热河省会承德,接着猛扑长城各要塞,长城抗战的帷幕就此拉开。
蒋介石急掉西北军宋哲元部、晋军傅作义部等驻守喜峰口、冷口、古北口等长城要塞,宋哲元委张先生统率二十九军守喜峰口阵地,“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张部与敌军在喜峰口阵地展开浴血奋战,面对日军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的猛烈轰击,他们在冰天雪地里依靠简陋的装备,沉着应战,致死不退;夜间,其部旅长赵登禹亲率大刀队夜袭日军,赵旅长曾亲自劈死十几个鬼子,使喜峰口阵地失而复得,固若金汤。此次会战使日军丧尽了“皇军名誉”,他们见雷池不可逾越,遂将主攻方向转到罗文峪方面。张先生就此声誉鹊起,抗日名将之称也不径而走。但此时的他并未亲率部队杀敌,他只是履行了指挥官运筹帷幄的作用;在战事结束后,他才“亲临喜峰口前线,视察阵地,慰劳官兵。”当然他也没必要去亲自杀敌,“死得其所”,抗日也并不因为奋勇赴死才最光荣。
除死之外,似乎他也别无好的选择
长城抗战尽管给骄横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但日军随后改由山海关向滦东进攻,长城各要口的中国军队腹背受敌,相继撤退;蒋介石业已到江西“督剿”红军去了。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使在北方的国民党军队无所作为,在蒋汪的同意下,最终鉴定了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这样,华北的门户洞开,平津危急,华北危急,整个中华民族危急。
日本为把华北变成第二块“伪满州国”,加紧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但日寇对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的策动很不顺利。后宋先生也终于不堪与日寇的无休止交涉,抽身而退,于37年2月回山东乐陵扫墓,留张先生在北平与敌周旋。“手插鱼篮,避不得腥”,在华北即将沦陷,汉奸当道,抗日呼声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民政府依然对日妥协,“和平末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末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而这种政策的推行,势必由张先生来贯彻,“敌未退出我国土即言和当以汉奸国贼论”,在政治斗争“风口浪尖”的华北,张先生竟赚得了“华北第一汉奸”的称号。其实“弱国无外交”,张先生真是委屈的很。
“七七事变”爆发后,张先生为顾及宋哲元名声,又自愿替宋哲元留下来善后,临行时,宋哲元握住张先生的手曾说:“荩忱,慷慨赴死易,从容负重难。我今晚就走了,让你为难了。你设法在北平拖住日本人,为我们争取到一个礼拜的缓冲时间。”为了这个缓冲,张先生忍辱负重,然汉奸二字,此时竟成铁铸。“坏事传千里”,消息很快传遍全国,也传到了其老家,民风强悍的山东临清立时象火山一样爆发,“打倒汉奸张自忠”的呼声响彻云霄,有的人竟然在其家门口涂上粪便,还有人甚至扬言要刨掉他家的祖坟,更可悲的是他的一个哥哥竟也误听谣言,觉得有辱门风而自杀。 “忍常人所不能忍,此之谓真丈夫”,秦德纯在后来撰文回忆这段历史时也说:“此时国内外人士不明真相,责难颇多,既不能向其说明真相,只有苦心孤诣,忍辱求全,以待事实之证明。主持其事者的精神痛苦确达极点。” “以死明志”的想法就此产生,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名誉受到侮辱,他在三年后战死沙场的命运,也就是在这时已经注定。
死,并没那么容易
总得有人收拾残局,总得有人下地狱,张学良为东北三省的沦陷负了责,张先生在华北替蒋做了挡箭牌,这点蒋介石还是很明白的。“你在北方一切情形,我均明了·我是全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一切统由我负责。”当张先生去南京时,蒋介石进行了诸多安慰。其实张先生在中原大战后尚且不背叛冯先生,他又何至于背叛整个中华民族?!所以蒋还是很信任他,又重新委以重认。“使功者不如使过”,蒋介石在这点上我认为还是委实高明的。张先生为此深受感动,曾流泪对老乡秦德纯说:“我一定誓死以报领袖,誓死以报国家·”
1937年,台儿庄战役打响。日军分两路南下,一路是矶谷师团越过黄河,直扑泰安、滕州等地,一路是由号称“铁军”的板垣师团沿胶济铁路出发,夺取临沂,两路计划会师于台儿庄,然后取徐州,打通津埔线,窥视中原,直逼武汉,以实现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之罪恶目的。庞炳勋部奉命在临沂阻止板垣师团,后渐感不止,于是蒋介石急掉张部弛援临沂,张先生不计庞部在中原大战时反戈的前嫌,一日一夜行一百八十里到达临沂,立时发起进攻,重创板垣师团,迫使其狼狈撤退;还不罢休,张先生又率兵追击并再次予以重创,取得了临沂大捷,使日军两部再也无法汇合,从而造成矶谷师团孤军深入的局面,在台儿庄被我军重重包围,基本被歼,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它也是中国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中外震惊,全国为之欢庆。张先生也因此扬名中外,一战而削耻,被蒋提升为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五十九军军长。倘泉下有知,长眠在老家的哥哥也该瞑目了。但张先生却毫不心动,“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1939年5月,日寇10万之众分两路大举进犯鄂北的随县、枣阳地区,以拱卫武汉,威逼国民政府投降。张先生一面命正面部队死守,一面火速派2个师迂回到敌后方,两面夹击包抄日军;他还亲自率2个团渡过襄河向敌猛攻,粉碎了日军围歼第33集团军的企图。其实当时根本用不着劳他大驾。随后第五战区左右兵团全线反攻,一举收复枣阳、桐柏等地区,史称“鄂北大捷”。同年12月,日军又集中大量兵力向驻守长寿店地区的第33集团军所属阵地进攻,双方激战7天7夜。张先生决定用奇兵打击敌神经中枢的战法挫败敌人。他急调第132师的一只部队,令其于夜间绕道偷袭日军设在钟祥县的总指挥部。临出发前,他鼓励将士们说:“国家养兵就是为了打仗,打仗就会有伤亡。人总是要死的,多活20年少活20年转眼就过去了。但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为国家为民族而死就重于泰山,否则轻如鸿毛。”在张先生的激励下,奇袭部队当晚潜行30里路,一举端掉日军总指挥部。正面进攻的日军惊闻老巢被端,大为恐慌。张先生随指挥部队趁势猛烈反攻,打得日军狂退60里,大获全胜。此役被称“襄东大捷”。蒋介石为此通电嘉奖,称张部为“最优部队”,其防区为“模范战场”;老百姓则美称张先生为“活关公”。但他毕竟没死成,“文死谏,武死战”,美在于缺憾。
但他最后还是终于死了,因为他已向国人明了心志,“负党负国岂我张某所为?当粉身碎骨,以事实取直天下!”而且当时外界的压力把他一压再压,压到了极限,当他重有机会爆发时,象一根弹簧,已欲罢不能了。死得其所,痛快淋漓。
终于死去,死得其所
1940年5月,日军集中30万兵力再次向鄂北的枣阳、宜昌地区进犯。当时第33集团军只有74师的2个团驻守襄河西岸。张先生作为有中将军衔的集团军总司令,本可不必亲率部队出击作战,但他却不顾部众的再三劝阻,坚持由副总司令冯治安留守襄河西岸,而他自己却穿上黄呢军服,带上中将领章, 宛如入殓时的盛装,一反平日衣着十分简便之所为,亲率仅剩的2个团加总司令部直属特务营渡河作战。
临行前,张先生还曾亲笔给冯治安留下遗嘱,“奔着我们最终之目标(死)往北迈进。无论作好作坏,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后公私均得请我弟负责。由现在起,以后或暂别,或永离,不得而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每此读罢,泪水欲涌,壮士赴死的气概惊天地,泣鬼神。
5月7日张先生率2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二千余人东渡襄河后,一路奋勇进攻,于14日在方家集将日军第13师团拦腰斩断。日军遂以优势兵力对张部实施包围夹攻。张先生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向人数比他多一倍半的日军冲杀十余次,日军伤亡惨重,不明白这支中国军队何以这样能战,后听说是张先生亲率的部队,当即大量增兵,企图消灭这支劲敌,以绝后患。15日,日军万余人分南北两路向张部夹攻。激战至16日拂晓,张先生被迫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日军以飞机大炮将南瓜店轰成一片火海。张先生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到下午2时,张先生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拒不撤离,后竟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辜负我的志向。”结果张先生腰部再被机枪扫中,卧倒在地后仍浴血奋战;后再中五弹,为了不让日军俘获,他举枪自戕,一代名将,壮烈殉国。凶残暴虐的日军也不得不佩服张先生的忠勇,见到他的尸体后肃然起敬,列队脱帽向先生遗体敬军礼,用上好木料盛殓并竖灵牌。
蒋介石惊闻张先生殉国,立即下令第五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其遗骸,后终于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在方家集寻得英烈坟墓,开棺将忠骸起出,重殓后再将灵柩运往重庆。噩耗传出,举国震悼,当时国民政府发布国葬令,以“张自忠与学界泰斗蔡元培先生共享国葬殊荣”,蒋介石亲自主祭,同时通电全军,表彰了张先生一生的勋绩,并题词“勋烈常昭”,追其为上将;冯玉祥把这里更名为“梅花山”,还亲自为自己的老部下题写“张上将自忠弟千古荩忱不死”的题词。延安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周恩来称其为“军人楷模”,并专门为张将军著文将其誉为‘抗战军人之魂’。连当时已被共[chan*]党开除的陈独秀也为他题词“岁寒然后知松柏”。为纪念张将军,湖北省宜城县甚至一度改名为“自忠县”,在南瓜店张先生殉国的山头建造了“张上将自忠殉国处”纪念碑,山下修建了两千战死十里长山的官兵公墓。1982年4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追认张自忠将军为“革命烈士”。
备极哀荣,张先生死得其所。也许这是长眠在十里长山的张先生所不知道的,倘若地下有知,他亦该知足了。
本文已被编辑[萧月月]于2007-2-13 6:55: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阳春白雪3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