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几天就要过年,而老人们总是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是啊,街上仍是些行色匆匆去工作的人,要不就是些慢慢悠悠上街买菜的老头、老太太。还有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民工们回乡拥挤的镜头。当然,这些都不是老人们以前看到的“年味”。
记得小时候,到快要过年的日子,我们这些小孩子总是天天翻着挂历,数着离过年的天数。这时候,外婆就说“小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插田。”那时侯,我真想不通大人们怎么不望过年呀!过年多好,能吃平日里吃不到的好菜、穿新衣服、给压岁钱、放鞭炮。过年那天大人不会打骂孩子。[这天是外婆最忌讳打骂小孩的]。
印象最深的是六一年春节,也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妈妈不知从哪里买了几斤再生毛线,五块钱一斤。给我们姊妹几个织了毛衣,我们穿着高兴得不得了,因为我们还从没有穿过毛衣呀。穿上新衣服,兜里揣着两快钱的压岁钱,那种感觉真爽。只有过年才能享受得到,童年的“年味”最浓,最高兴。只是那再生毛线衣,洗了后就不能再穿了,后来的十多年也没穿过毛衣。
以后的很多年,每到过年就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我是家里的老大,父母工作很忙,外婆身体不好。虽然刚上初中,但春节物资都要我去采购。那时侯吃的穿的都凭票证购买,过年的物资更是按户或按人头供应。离过年还早,居委会就开始发各种票证,什么肉票、鱼票、粉丝票、豆制品票······五花八门的票证。也许这就是当年的“年味”吧!
等到我放寒假,就开始采购年货。让我最头疼的是排队,那时侯,不象现在有很多店铺。凭票也只能在指定的几个商店里买。而且要排很长的队,买一样东西排一次队,春节前正是最冷的时候,冰天雪地、北风呼啸手脚冻得生疼。遇上人多拥挤,有时,排了很久的队伍被挤乱了,人小挤不过大人,只好重新排队。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落下了“排队恐惧症”。后来,只要是排队买东西,我宁可不买,也不愿排队。
时间很快到了文革时期,六九年的春节是我记事以来,我家过年过得最痛苦、最冷清的一年。那年,父亲还在学习班里学习,已经半年没回家了。全家人都盼着他春节回来一起过年。离过年只有几天了,陆陆续续有学习班的人回家,可总不见我父亲回来。问回来的人,都说不知道。我们只能焦急地等待,一直等到年三十晚,妈妈把年饭做好了,还是不见父亲回家。全家人心里都非常难过,不知道父亲在学习班那里怎么过的年,妈妈的眼里含着泪,无心吃饭。但还是催着我们趁热吃。我们姊妹几个默默地、无滋无味地吃着。
那一年的“年味”是那么苦涩。
改革开放后,我家的日子,也跟全国人民一样,生活越来越好。买东西也不要凭票证了。吃鱼吃肉已是家常便饭了。人们常常说,现在的日子与过去比,优于天天过年。现在到超市,推着购物车,在货架上选购自己喜欢的各种年货,在一家超市就搞定了。
现在,年轻人只盼着春节长假,怎么出去潇洒,在外打工的只想着早早回家与家人团聚,不会再为年夜饭桌上的饭菜担忧了。没有了过去的“年味”,是因为我们天天过着象过年一样的日子。
于是,天天过年,天天有“年味”!
2007年2月11日
-全文完-
▷ 进入云娜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