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人生信条,为了能成为举人,从20岁一直读到50多岁,结果呢?中举后疯了。
如今,学生们的观点变了,他们认为:若自己没能升学,就出去打工。
“打工”现象缘于何时,还得从改革开放说起。
发展开放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资的不断投入。外资投入的具体表现就是成立企业。企业要运转,则需一定数量的员工,而每年,我国农村、学校会产生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这正好适应了它的需求。
“打工”生活怎样,据我了解,大致如下:
第一,每天至少工作10个小时,多则12小时,而且在工作时间是不自由的。
第二,每天都做着同样的事情,久而生厌,再加上有时主管向他们发脾气,而他们也只好忍着。
第三,饮食条件也不行,一周最多吃三、四顿肉。
由此可见,“打工”生活并不轻松,但给打工者带来了可喜的收入,而后,他们用来改善生活,如修新房、买彩电……
打工者,大部分是年轻人,是建设祖国的重要力量,国家希望他们一直打工吗?难道不为他们的将来想一想吗?我认为,国家和企业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数量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通过20多年的实践,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其政策的目的之一是:提高人口质量,而“人口质量”是包括人的素质。要全面提高我国的“人口质量”,难道不应考虑打工者吗?难道国家不应制定与其相应的政策吗?
企业的领导者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的生存靠员工,而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程度,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也应考虑到员工素质的因素。第一,应向员工大力宣传自身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二,应让他们明白自身素质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且与祖国的昌盛也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只有整体中的个体发展了,这个整体才会更好的发展。
以上是在讨论,接下来就应慢慢地付出行动:
首先,国家应对大力提高员工素质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税费优惠、降低土地出让价格……
其次,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员工的休假日,让他们好好地学习。
最后,打工者应好好的配合。
“打工”仅仅只涉及到这些吗?不足之处,望大家多多指点,谢谢!
-全文完-
▷ 进入四川半山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