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若琳,35岁,温州十二中的英语老师兼政教处副主任。为了她所热爱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生了病的她还坚持拄着拐杖、坐着轮椅为学生上了三天的课,再也挺不住的她,终于倒下了。
一个风华正茂的生命,就这样走了。正当她踌躇满志要把自己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之时,命运无情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我不认识吴若琳,更没见过吴若琳。当她永远地告别这个世界后,各种媒体铺天盖地地宣传她的教育事迹,并且传遍浙江南北。如若不是她死了,我们又怎会知道?优秀的教师千千万,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老师也千千万,可是人们却视而不见。一定要等人死了,才感觉到的老师的价值,这真让人痛心疾首,这也不能不说是老师的不幸。
吴若琳走了,不知她走时,带走了什么样的遗憾?是对自己的生命,还是对自己的事业?但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深深的思索。上级要倡导这种精神,难道也希望我们玩命地工作,鞠躬尽瘁吗?难道还想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吴若琳吗?难道他们就没有看到,我们就是第二个,第三个吴若琳吗?
我和我的许多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们,我们也如吴若琳般敬业,只是我们还活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让我们不停地拼命,我们又何曾顾及到自己日渐老去的身躯和容颜。我们的压力很多,很大。会考的压力,高考的压力,来自社会的,领导的,甚至是学生的各种压力,无处不在,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社会日益物质化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地位不高,我们的价值与工作不成正比。我们一面发着牢骚,一面又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因为责任。可是又有谁来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
教师的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严重的危害。许多人开始有心理问题,开始患抑郁症。我想到瑞安三中的英语教师戴海静之死。我想她一定患了抑郁症,且不管这抑郁症的背后是什么。她也一定是要强的,否则她不会那么积极。可是她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出口来释放自己的抑郁。作为一个老师,不能迟到,不能早退,即使生些不大不小的病也不大可能请假,再加上竞争与压力,没有好的心态,这样的重负又岂可忍受。如若家人不理解或是是雪上加霜的话,更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所以一定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抑郁,在抑郁达到顶点的时候,肯定会出事的。
在师德培训的时候,校长要求各教研组就学校的发展大计做一些讨论,然后由各组长汇总报告。在组长们报告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以人为本,请领导来关心教师的生活工作情感就像教师关心学生的那样。我们其实很容易满足的,小小的一点关怀就足够了。可是我们的领导又做到了多少?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里,谁还能够捧着大锅饭的饭碗优哉游哉地吃,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那样的闲情逸致。生活就像打战,工作就像打战。即便今天如我般在此忙里偷闲地写博,也绝对是一种奢侈的行径。
我们许多老师,数十年如一日,从没请过假,年年全勤。这又是其他哪些行业所能做到的?
唉,一声长叹。我们一定要善待自己。
写于2006年教师节前
-全文完-
▷ 进入芦苇深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