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读评之三
奴性,其实在世界各民族的骨子里都有。从人开始为个人利益所左右,并有权贵存在时起,奴性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只不过中华文化里的奴性最为深刻,最为完备而已。
中国的奴性,真可谓是色香味俱全的奴性。尤其是其奴性的色调,是世界上最浓郁,最独特的。有时,可以用博大精深,无所不包来形容我们的奴性魅力。这一特点在《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里,展现得最清晰,最动人。四大名著之所以成为经典,之所以伟大,也许就在于完美地展示了这一民族的悲哀,使每一个深受其苦的人阅读时,会不自觉地在心底产生共鸣和叹息。
一
翻开《红楼梦》等四大名著,扑眼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忧郁的色调。这带有死亡味道的色调,我称之为奴性的色调。
在四大名著里,特别是在《红楼梦》里,几乎处处都飘荡着主子和奴才的论调。正如芳官和赵姨娘吵架时说的那样:梅香拜把儿,都是奴呢。猪八戒在万寿山庄说福禄寿星,你等真是奴才。翠缕在拣到金麒麟时,听史湘云论阴阳时,都忘不了主子和奴才区别。翠缕说,人家说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么。从这些迹象可以看出,《红楼梦》等确实是为奴性画像的经典杰作。
曹雪芹并没有将人与人的关系只停留在主子和奴才的绝对关系上。他通过主子和奴才的相对关系,推断出所有人最后都沦为奴才的结论。因为,在奴性心理作用下,天下不可能有真正主子存在的。《红楼梦》里一个很明确的观点是,主子上面有主子,奴才下面有奴才。这样,一个人在做主子的同时,又做着奴才,其心理自然就矛盾并扭曲着。这一点,就连最开明的怡红院都是如此,别的地方就可想而知了。
奴性的入侵,是人类遭受的最致命最持久的侵略。奴性成了人类的一场浩劫。在奴性的扫荡下,人类心灵里的平等、真诚等情感变得十分脆弱和模糊起来。人与人的关系里,不再有平等的尊严和真诚,有的只是相互的揣测、算计。正如《红楼梦》里说王熙凤那样,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奴性要求的最高品德是忠诚,可在奴性里,最缺少的就是忠诚了。任何时代,最需要最推崇的东西,都是最缺少的东西。这是中国的普遍规律。那么,我们这时代最需要最推崇的是什么呢?
奴性的唯一营养在于个人的私心和私利。有奴性的人,往往将大忠大义留给自己,将小忠小义献给主子。奴性的群落,人们在奴性的驱使下,很容易狂热多情,也很容易冷漠无情。奴性的国度,最适宜制造偶像崇拜,但也最容易抛弃毁灭偶像。所以,奴性里的主子,也常常有朝不保夕的忧虑和恐惧。而且,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对偶像崇拜得最狂热的人,在偶像倒塌后,也是糟蹋偶像最疯狂最冷酷的人。主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奴才呢。
奴性的人,是非常矛盾的人,表面对上崇拜巴结时,骨子里却保留着嫉妒和怨毒;对下炫耀施威时,又时刻保留着提防和蔑视。所以,奴性的人,时时处于一种极度的紧张焦虑和猜忌恐惧之中。奴性成了人类通往和谐幸福路上的拦路虎。
四大名著里,对奴性人的恐惧焦虑做了极其形象生动的表述。贾宝玉见到贾政,是吓得心惊肉跳;贾政见皇上时,同样吓得浑身冒汗。皇上呢,就谁也不怕么?未必。你看《三国演义》里的皇上,见了那些得势的臣子,更是胆战心惊,连恶梦都不敢做了。林黛玉则觉得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薛宝钗也是如此。就连呼风唤雨的王熙凤也不得不时刻提防,知道只要一步不慎,就会被人整倒。这些忧虑恐惧不是心里想像的,而是活生生的现实,作者一步一步地在书里验证着这现实。
可见,奴性的心理是何等的阴暗凶险,奴性间的关系何等恐怖。这哪里还是人可以生存的环境呢。
二
奴性社会强调的是忠,奴才对主子的忠,奴性的忠的最高境界是盲目地、不分是非对错的忠。四大名著里对奴性的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作者认为,正因为奴性里最缺乏忠诚,所以就最需要忠诚,也就极力提倡宣扬忠诚了。奴性的本质决定了人们会将真的忠诚留给自己,把虚伪的忠诚献给别人,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凶险阴暗。
奴才用虚伪的小忠来巴结讨好主子,并以此来胡弄控制主子。《水浒传》里,高俅等将皇上控制起来,让宋江等忠义之士根本无法接近。宋江为了向皇上表忠心,想尽一切办法,最后还是在妓女李师师的卧室里才见到嫖娼的皇上。而《三国演义》里,皇上就成了重臣控制的囚犯,根本就没有和外界接触的自由,连和人写封信,都得缝在衣带里,成为有名的衣带诏。
在《红楼梦》里,奴才控制主子的方式,可谓是一套极其严密科学的体系了。作者在书中非常强调的一点很有意思,那就是奴才的忠诚只能对直接的主子,绝对不可以越级表达忠诚的。我们不看别的地方,只看看极富人情味的怡红院就清楚了。里面的奴才是分等划级的,必须一层一层地效忠,半点也含糊不得。一次,几个贴身大丫头有事不在,宝玉要喝茶,一个叫小红的小丫头进去给宝玉送茶,结果被麝月等狠狠地骂了一顿。
因为主子的恩宠就是奴才的利益和幸福。越级邀宠是对其他奴才利益和幸福的侵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所以是绝对行不通的。《水浒传》里的粱山好汉就因不懂这些奴性规矩,想绕开皇上身边的大奴才,直接向皇上效忠,就感到困难重重。虽然,他们经历艰苦的斗争,让皇上了解到他们的忠心,最后也难逃一死的厄运。
奴才利用讨好来控制主子,不是为了主子的利益,纯粹是为了自身的利益。《红楼梦》里,袭人是忠实奴婢的典型了。表面看,只有她最爱贾宝玉,最为贾宝玉着想。而实际上,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贾宝玉的心里感受,不惜牺牲贾宝玉的利益而成全自己的愿望。袭人明明知道,贾宝玉在世上最心疼的是身边的那些女孩,她不是帮着保护她们,而是想法利用王夫人的手,一个接一个地除掉她们。除掉这些女孩,无异除掉了贾宝玉的幸福。晴雯为爱而死,芳官为爱出家。她们无愧于宝玉对她们的爱。只有最忠诚的袭人,在宝玉出走后,嫁给了别人,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是有其深刻的道理的。
三
在奴性环境里,个人不能选择并决定自己的命运。每个人的命运,似乎都掌握在别的奴才手里。更奇怪的是,一个人虽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却能掌握别人的命运。他在被别人掌握着命运的同时,又反过去掌握着别人的命运。这样一来,人和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相撕咬相持的紧张的对峙状态。于是,人生的过程,也就自然成了一种残酷的斗争过程。谁若能在这样的过程中体会到真正的乐趣,那肯定是心理有些扭曲和变态了。
《三国演义》将人与人之间的算计和撕咬写得血淋淋的,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这种紧张关系,迫使每个人,即使在做梦时,也得保持高度警惕。曹操由于恐惧过头了,只得想出一个恶毒的高招,声称自己喜欢在梦中杀人,以此警告别人在他睡着时别靠近他,以此来防范别人在他睡着时暗算他。张飞则更逗,睡觉大瞪着双眼,可惜他最后还是在睡梦里,眼瞪瞪地看着别人割下自己的脑袋。
奴性已经完全泯灭了人们心灵里的温情善良的东西,人世就到处充满着忧虑恐惧和灾难。《三国演义》里的人与人的算计,是通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反映出来的,不足为奇。《红楼梦》里,人与人之间的算计迫害,则是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来的,那才更让人胆战心惊了。
首先,贾府这样一个大的家族,就一直处于其他奴才的算计当中,很是朝不保夕的。虽然,元春贵为天子宠幸的妃子,按理来说,贾府应该是有恃无恐的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貌似强大的贾府,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大厦倾覆。一两个街头混混一嚷嚷,其他的奴才一用力,就可以将这样声势显赫的家庭整得鸡飞狗跳。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争斗算计,贾府也就一直处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危险之中。
其次,贾府内部里的人,也都处于一种算计和被算计当中。荣宁两府,貌似和睦,内心里也一直处于相互算计和戒备状态。荣府出了个贵妃,宁府觉得受到了压抑,最后竟至于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巧姐出卖给人家当王妃,以便加强自家的势力。
围绕贾母身边展开的争宠的斗争,那更不用说了。赵姨娘由于争斗不过,只好借助于鬼神的力量来进行报复。
围绕宝玉而展开的争斗,就更有些令人心冷了。为了宝二奶奶位子的争夺,把个林黛玉活活逼死。为了独占宝玉宠爱,丫鬟们之间的争斗,把个晴雯活活逼死,芳官出家,其他的流离四散。面对这些争斗,贾宝玉也只能象旁人一样地袖手旁观,最后由别人做主,和薛宝钗成了亲。
相互的争斗算计,这是奴性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这可不是什么封建礼教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和礼教不相干的。争斗算计,使每个人心里充满阴暗的躁动和焦虑,并因此更趋于恶毒阴险且虚伪。奴性的心理,就是恶毒阴险且虚伪的。可惜的是,争斗算计到最后,大多以一场空而结局。这种结局,有些是事实,有些是作者的一厢情愿。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奴性的争斗算计,使人丧失了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作者们的这一论断又是绝对正确的。
四
奴性心理使人都处于相互的撕咬、猜忌、算计等恶劣的关系中,所以,每个人的小命都被捏在别人手里。人,也就很难控制自己的命运。你可以小心谨慎,你也可以努力奋斗,但结果却是在这些谨慎和努力之外的。于是,中国人就自我安慰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了。
《红楼梦》里,作者为了验证这种紧张焦虑的人际关系,写了不少人的死亡经过和原因。上到贵为皇帝妃子的贾元春,下到婢女晴雯、金钏等,最不屑的有赵姨娘,还有最高洁的妙玉。这些人无不死于一种忧虑或者忧愤当中。
奴性入骨后,人便迷失了自我。命悬他人之手,喜怒哀乐也就自然被他人所控制。奴性人的主要快乐来源于权贵的信任宠爱,最大的恐惧忧虑是害怕在主子那里失宠。《红楼梦》里说明了,得势奴才失宠后,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比从未得到宠爱的奴才更惨。其实,现在的官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从《红楼梦》描写的各人死亡原因和过程,可以看出,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得势的人,怎么整天处心积虑地讨好别人----特别是主子们的欢心和宠爱。这类人生活在小心和忧虑中,唯恐一步不慎,落人褒贬,失了宠爱。另一类是没得势的人,想得宠而不能,整天生活在羞愤之中。他们一方面想讨得主子的欢心,一方面又对主子们充满仇恨和怨毒,总想着怎么将主子整死,并且希望主子们别死得太轻松,最好是死得很难受,很难看。这一点,在凤姐和赵姨娘之间体现得最生动,最富戏剧效果。她们两人在人间互相怨毒刻薄,互相倾轧,互相提防,就是到了阴曹地府,也仍然撕咬不放。她们两人之间真的有什么深仇大恨么?根本没有呢。只因为,赵姨娘曾经得势,后来失宠,就成了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了。而凤姐又正得势,于是两人之间的生死算计和撕咬就永不停息,一直撕咬到地府里。
奴性世界,是充满虚伪和仇恨的世界,简直有些阴森森的令人毛骨悚然。
五
《红楼梦》里,首先死的是秦可卿。她可以说是在宁府里倍受宠爱的人物。她死时,正是如鲜花怒放的年龄。其美,其柔情,都让人感觉叹息。虽然没有明确说她为什么这么年轻就死去,但在很多人的口中,特别是贾珍的口中,可以看出,她是死于忧虑。接下来写到元春的死。她是在皇上那里得宠的红人,可也是在她的壮年时期就郁郁而终。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而详细地写秦可卿、元春等为什么而死,但在写王熙凤的死时,则做了详尽的说明。王熙凤是贾府里一手遮天的人物,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也整天都处在焦虑忧惧当中。强烈的焦虑忧惧,使她象一张被拉得满满的弓,丝毫也没有放松的机会。这样以来,她不早死才是天大的怪事了。
王熙凤为什么焦虑忧惧呢?从曹雪芹在书中描写的来看,王熙凤的焦虑忧惧来源于这几个方面:
首要的是王熙凤要想着法子讨好上面主子的欢心,要爱主子所爱,恨主子所恨。仅这一点,就耗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她不仅要讨主子欢心,而且还要独占讨好主子的权利和机会。因为主子特别宠信她,她就更要把这种宠信牢牢地抓住,决不允许别人染指半分的。这就更令她耗费心力了。
奴主间的这种讨好和宠信关系是非常脆弱和虚伪的。奴性的人,大多有些薄情寡义,若是一段时间不去维持,这种关系就会冷淡的。如果被其他奴才趁机取得了主子的宠信,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了。基于这些恐惧,王熙凤即使在病痛缠身时,也不得不挣扎着去贾母等跟前奉承讨好。曹雪芹在写到凤姐这方面时,对凤姐充满着深深的同情和怜悯。
其次,除了主子要应付外,还有平级的奴才要应付和防范。一是,他们会钻空子抢夺主子的宠信;二是,他们会趁你稍不留神整倒你。对这一点,王熙凤心里是十分清楚的。她和平儿多次说到这些忧虑。
最后,就是对那些下面的奴才的疑惧。她也深知,那些下面的奴才平时巴结讨好自己,但只要自己不小心出现什么疏忽,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把自己整倒。她就不得不时刻处于高度戒备状况。
但是,无论她怎么算计,怎么防范,百密一疏里,她还是载在别人手里,被彻底整垮了。于是,在上面她失去了主子的宠信,下面则失去了奴才们的恭顺。在处理贾母的丧事过程时,她的羞辱忧愤达到了极限,她也从此走向了末路。在庙里,赵姨娘的疯话宣告了她末日的来临。
王熙凤的死,很凄惨的。她因病不能起床,贾琏不仅不安慰她,还恶声恶气地责怪她;在得知她的死讯时,大家并不怎么心疼,而是嘱咐宝玉别过去,免得沾惹上晦气了。这是一个失势和失宠奴才的必然死法。
说到死,林黛玉的死,可以说是最令人心碎心冷的了。那时,大家都感觉到林黛玉已经失去了贾母等的宠信,就不约而同地抛弃了林黛玉,最后,竟在林黛玉快烟气时,要将伺候她的丫鬟喊走,去给宝玉的婚礼帮忙。作者在写林黛玉的死时,运用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进行了处理。他没有急于写林黛玉死的凄凉,而是重笔写宝玉结婚的热闹。作者似乎把林黛玉的死活给忘记了,丢一边不管不顾,因为这本是大家的态度。等大家热闹过后,这才突然想起来了林黛玉的死活来。这时,林黛玉已经死去几天了。
此外,晴雯的死,金钏的死,司棋的死,等等,都十分凄凉。她们都是在忧愤羞辱中含恨死去的。
作者通过对这些人死的描写,揭示出:奴性人的心理色调是忧愤、焦虑和疑惧等混合而成的色调。无论你是得宠的,还是失宠的,最后都难逃那凄凉的一死。于是,奴性的色调,也就是死亡的色调。
六
主子的恩宠和信任,对于一个有着奴性的人来说,是人生全部快乐和幸福的基石。这一基石是千万动摇不得的。谁的基石被动摇了,谁就将进入悲惨的地狱,倍受折磨和煎熬。
凤姐、林黛玉,晴雯等人,都是在失去宠信后,忧愤而死的。而那个被作者写得最为不堪的赵姨娘,从她为贾政生了两个孩子来看,当年也应该是受到过宠信的。只不知她后来为什么失宠了。如果没受过宠信,她就不会在心里对正红的人充满那么大的嫉妒和仇恨。其实,她也一直想挽回失去的宠信,你没见她在收到薛宝钗送给贾环的一些小玩意时,赶紧捧着那些破玩意,巴巴跑到王夫人跟前去讨好么。
在奴性充斥的社会,一个人得到宠信而又失去了宠信后,其命运比那些从没有受到过宠信的人更悲惨。这不仅是自己心理上不能接受那种落差造成的。更主要是主子和其他奴才们对失宠者的态度决定的。主子对失宠的奴才是心怀猜忌和仇恨的,严重的是必将除之而后快,轻微点的则是一辈子都不愿意见这人。其他奴才见主子厌恶一个人,为了讨好主子,自会加倍地去厌恶那失宠者。
这种恶习,在中国的历史上十分普遍。过去象秦侩等最恶劣的奸臣,当时都是最受宠信的红人。当代有四人帮们,也是一度红得发紫的人物,上面的主子对他们满怀宠信,下面的人对他们充满崇拜和敬仰。当他们失宠失势后,立刻就成了天底下最令人不屑的坏人。再说近点,现在那些被人们所不耻的倒了台的贪官,他们在位时,大家谁不因能和他们握握手或合张影为荣的呢。
如果社会上的人没有奴性,那么,无论一个人是得势还是失势,他永远是他那样的一个人,既不会因得势得宠而更好,而更高贵,也不会因他失势失宠而更坏,而更卑劣。那样,人,才是一个完全真实,完全真诚的人了。
本文已被编辑[文若书]于2007-2-11 3:50:51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文若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